圓斑伊蚊

圓斑伊蚊(Stegomyia annandalei Theobald,1910)是蚊科伊蚊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圓斑伊蚊
  • 拉丁學名:Stegomyia annandalei Theobald,1910
  • :蚊科
  • :伊蚊屬
  • 命名者及年代:Theobald,191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盾片前端中央有一卵圓形白斑,白斑末端圓鈍,兩側翅基前有大銀白斑;雌蚊後跗節4大部或幾乎全部白色,節5全部暗黑。雄蚊後跗節4部分白色或全部暗黑。幼蟲櫛齒位於一骨片上,尾鞍末緣背角有鈍齒;1-S位於梳齒的背方。
雌墳頭:頭頂具中央白斑,延伸到兩眼之間;豎鱗暗黑。喙比前股節短,深褐色,腹面基段有淡色鱗,在末段通常形成淡色縱線。觸鬚約為喙的2/7長,黑色,末段2/5-1/3背面白色。胸:前胸前背片和後背片覆蓋白寬鱗,後背片上部並有深褐窄鱗。,中胸盾片覆蓋黑色而帶光澤的細鱗和窄鱗,具下列白斑:①前端中央卵圓形白窄鱗斑,末端圓鈍;②兩側翅基前一對平覆白寬鱗區;③小盾前區一中央小白斑,但有時不明顯。此外,翅基上有少數黑寬鱗,小盾前區兩側也各有一寬黑鱗區。腹側板有發達的上位和後位寬白鱗簇,後側片鱗簇伸達下緣的1/4處。其餘鱗簇見亞組特徵。翅:翅鱗深褐色,平衡棒結節具黑鱗。足:股節深褐到黑色;前股前面基部1/4和腹面以及中股前腹緣中段和後腹面都有白色縱線或縱條;後股除有一亞端暗黑區外全部淡白或白色;中股和後股都有膝白斑。前脛腹面帶淡色,有的具淡白縱條。前跗和中跗節1有基白環,有的節2具基白斑;後跗節1-2有基白環,節4基部1/2-4/5白色,有的幾乎全白;節3和5全部暗黑。腹:背板黑色;節Ⅰ側背片具白鱗,節Ⅱ僅有側白斑;節Ⅲ-Ⅶ都有白基帶或亞基帶和側白斑,除節Ⅶ外,白帶和白斑相連,節Ⅱ-Ⅴ都僅有側白斑。腹節Ⅱ-Ⅶ腹板黑色而有寬基白帶;節Ⅶ腹板黑。
雄蚊觸鬚比喙長,節2背面以及節4和5腹面有基白斑,節3有基白環。腹節Ⅶ背板僅有側白斑;大部具白鱗;後跗節3的基白環較窄,有的僅占全節的1/3長,也有全部深褐色。尾器:腹節Ⅸ背板帶狀,末緣中部平坦,側葉不很發達,各具3-4根剛毛;節Ⅸ腹板末緣內凹,形成兩側角。抱肢基節長約為寬的2.5倍,背基段內緣有一列2-4根剛毛。抱肢端節比基節略長,末端尖削並具2根剛毛;指爪位於末端1/5處,它
228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前密生細短剛毛。小抱器末端具3根很長的棍狀剛毛,腹面除細剛毛外,尚有一些透明寬剛毛。這些剛毛的末端尖,容易折斷,因而也有人誤認為是末端平截的。
幼蟲頭:觸角不到頭的1/2長;1-A位近中央或位於中央稍前方,刺針狀。頭毛1-C細長;4-C細而較長,分9枝以上;6-C分略粗的2枝;5-C單枝;7-C分2-3枝。胸腹:中胸和後胸側毛基刺發達,粗直。櫛齒通常5(3-7)個,生在一骨片上,末端透明。呼吸管指數2.6-3.2,長為基寬的2.2-2.9倍,為尾鞍長的2.3-2.8倍;梳齒6-16個,齒列占呼吸管的2/3長,各齒簡單或在基部有2-4小側牙;1-S明顯位於梳齒的背方,末一梳齒之前或附近,分2枝。尾鞍末端內角有鈍刺,末端透明;腹毛1-X分2枝,有細側芒;2-X分長短2枝;3-X單枝;4-X8株,位於柵區。肛鰓遠比尾鞍長,末端圓鈍或鈍削。

生長環境

幼蟲孳生在竹筒積水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浙江, 福建, 台灣
國外分布
緬甸, 印度, 印度尼西亞, 泰國, 越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