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資本流動出現新變化

國際資本流動出現新變化

2006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提出工作重點包括:拓寬資金流出入渠道,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取消境外投資用匯額度限制,加大對境外投資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穩妥拓寬對外金融投資渠道;完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繼續支持國內資本市場發展。

我國引資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不過,這裡的引資,主要是指引進外國直接投資,而證券投資與其他投資卻顯得微不足道。這實際上是我國的引資戰略使然,即對於直接投資有種種優惠,而對證券投資的進入則設定了門檻。這樣做的理由很簡單,直接投資不僅能夠帶來資金,還能夠帶來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應;而證券投資或其他短期國際資本(如對沖基金)主要是逐利資本,基本上只有資金方面的效應,並有可能給國內金融市場帶來較大負面衝擊。因此出現了重直接投資、輕證券投資的局面。
隨著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的變化,專注於直接投資的做法需要改一改了,因為非直接投資(或“非FDI”資本)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很多人對非直接投資較為陌生,但對熱錢或者說短期國際投機資本應該非常熟悉。盛傳在人民幣升值壓力非常大的時候(如2004年),有上萬億美元的熱錢在境外伺機而動。而這兩年我國的房地產熱,據說也和熱錢的推波助瀾有關。在金融全球化時代,熱錢四處出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追逐短期利益為己任,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但為什麼把它叫做熱錢呢?沒有人考證。我權且提出這么一個“假說”:記得三國里有“溫酒斬華雄”,講的是關羽如何英勇,小說通過酒之尚“溫”襯出關羽出手之快,用時之短。其實我想,熱錢大概也是這個道理,所謂“熱”,指的就是那些投資性國際資本流到一個地方,還沒等冷下來呢,就又流向另一個地方了。
儘管熱錢使用率很高,但由於熱錢神出鬼沒,來去匆匆,有時故意要繞開政府有關部門的控制,因此統計起來十分困難。於是有人想出用“非FDI”資本作為熱錢的一個次優替代指標。所謂非FDI,顧名思義,就“不是直接投資”。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非FDI=證券投資+其他投資+誤差與遺漏。需要說明一下,“誤差和遺漏”反映的往往是官方控制之外的資本流動。根據這一定義,非FDI資本涵蓋的範圍比熱錢要廣,也就是說,熱錢只是非FDI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的非FDI都是熱錢。不過,就非FDI相對於直接投資所具有的更強的流動性、易變性和投機性,它和熱錢是非常相近的;熱錢在全球的肆虐與危害也引起人們對於非FDI的高度關注。
如果從非FDI而不是簡單地從證券投資角度來考察,就會發現,我國的資本流動格局正在發生變化。199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存在著非FDI流出,而到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這種流出達到頂峰。1998年以後,非FDI流出逐步減少,到2003年發生逆轉,是大量非FDI流入,這種非FDI流入的規模是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從未有過的,到2004年,非FDI流入額更是出現一個高峰,達到800億美元,超過600億美元的FDI流入量。而2005年上半年,非FDI流入也超過了150億美元。
未來而言,更大規模的非FDI流動將會構成我國資本流動的新格局。因為,我國的資本賬戶全面開放儘管一直還沒有一個時間表,但資本流動渠道的逐步放寬卻是有目共睹的。2001年,我國放開了對外提前償還本外幣貸款、由外債轉換的貸款和外債而購買外匯的限制;2002年,我國開始實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非居民在國內股票市場投資(A股),但須遵守某些限制規定;2003年,對於從我國金融機構取得外匯貸款的居民,償還本金時不再要求向政府登記並獲得政府核准;2004年,我國原則上批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資金大約為170億美元)和國內保險公司將一小部分投資組合投資於境外;2005年,為切實滿足企業用匯需求,降低企業結售匯成本,國家外匯管理局決定調整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管理辦法:將超限額結匯期限由現行的10個工作日延長至90個工作日;擴大按實際外匯收入100%核定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的企業範圍。
以上分析表明,資本流動面臨的(主要是針對非FDI的)門檻在逐步降低;與此同時,強調對直接投資實行國民待遇(比如統一內外資所得稅),特別是對地方政府不計成本競爭性引資行為的約束,使得FDI的種種優惠逐步減少;再加上2006年底銀行業的全面開放,以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仍然存在,所有這些因素使得相對於以前,外資將更傾向於採用非FDI形式而不是直接投資的形式,因此可以認為,非FDI資本流動規模的增大、流動性增強,將是我國需要面對的國際資本流動的新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