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英文縮寫IFAC)成立於1957 年,是一個以國家組織為其成員的國際性學術組織。該組織負責組織定期地舉辦控制方面的國際會議,這樣不僅有利於控制領域的學者和工程師們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減少他們為保持對本領域的了解所必須參加的會議的次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
  • 屬性:國際性學術組織
  • 作用:控制領域學者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
  • 時間:1956 年9 月
簡介,Ruppel 對R.Oldenberger 的建議,IFAC 世界大會簡況,第一屆IFAC 世界大會,第二屆IFAC 世界大會,第三屆IFAC 世界大會,第四屆IFAC 世界大會,第五屆IFAC 世界大會,第六屆IFAC 世界大會,第七屆IFAC 世界大會,第八屆IFAC 世界大會,第九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一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二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三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四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五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六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七屆IFAC 世界大會,第十八屆IFAC 世界大會,

簡介

1956 年9 月,德國工程師協會(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DI)) 和德國電氣工程師協會(Verband Deutscher Electrotechniker (VDE))在德國Heidelberg 舉辦了一次重要的控制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來自瑞士、美國等19 個國家的代表。美國科學家R.Oldenburger 應邀在這次會議上致開幕詞。當他到達Heidelberg 後,從大會秘書G.Ruppel 處獲悉,僅在1956 年裡,歐洲國家就舉辦8 次類似的會議。他認為在同一年中僅在歐洲就舉辦8 次這樣的會議是得不償失的,這將使願意參加此類會議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時間上都難以承受。為此在大會的第二天,即9 月26 日,R.Oldenberger 就向G.Ruppel 提議應該有一個國際性的機構來負責組織定期地舉辦控制方面的國際會議,這樣不僅有利於控制領域的學者和工程師們更好地進行學術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減少他們為保持對本領域的了解所必須參加的會議的次數。

Ruppel 對R.Oldenberger 的建議

包括:
(1)成立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名字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簡稱IFAC。
(2)該聯合會應該像聯合國一樣,其成員應該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直接以個人為成員。
(3)每個國家由一個國家委員會來代表,該委員會將成為IFAC 的實際成員。
(4)IFAC 的活動僅限於兩個方面,即:(1)定期組織國際會議;(2)作為一個服務性機構,將在一個或多個國家舉辦會議的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其他國家和地區。
R.Oldenberger 的建議得到了與會人士的一致贊同。為此,參加小型會議的19 個國家的三十位代表共同簽署了一份決議,大家將共同來實現這一目標。上述建議後來就成為IFAC 憲章的基本內容。1956 年9 月28 日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來負責IFAC 的籌建工作。
1957 年4 月25-27 日,臨時委員會在德國的Dusseldorf 召開會議。會議制定了IFAC 的憲章,並正式決定將成立的國際組織的名稱定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簡稱IFAC。同時決定由G.Ruppel 擔任IFAC 的秘書,並將秘書處暫時設在Dusseldorf。會議還決定,IFAC 的正式成立大會定於同年9 月11-12 日在巴黎召開。屆時所有的參加國組織出席會議,並將正式通過IFAC 憲章和選舉出IFAC 的官員。
除此之外,這次會議期間還達成了如下協定:
·第一屆IFAC 主席由一位美國人擔任,即H.Chestnut;
·第一屆IFAC 世界大會於1960 年在莫斯科舉辦;
·第二屆IFAC 主席由俄國人A.M.Letov 擔任。
1957 年9 月11-12 日,在法國控制與自動化協會的支持下,IFAC 成立大會和第一屆全體大會在巴黎召開。27 個國家組織成為IFAC 的正式成員。這次大會正式通過了IFAC 憲章,確定了IFAC 是一個自動控制領域的國際性的、非政府的、非贏利的和非政治的組織。每個國家在IFAC 中只能有一個代表組織。
大會選舉了IFAC 的第一屆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uncil)。執委會委員有Harold Chestnut(美國),主席;A.M.Letov(蘇聯),第一副主席;Victor Broida (法國),第二副主席;Gerhard Ruppel (聯邦德國),秘書;Ed. Gerecke (瑞士) , 財務;Max Ajnbinder (比利時) ;J.F.Coales (英國) ;G.Evangelisti (義大利) ;P.Nowacki (波蘭) ;H.S.Tsien (錢學森,中國) 。
中國派出鐘士模、楊嘉墀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自動化學會成為IFAC 的創始國之一。從1957 年9 月12 日起,IFAC 正式走上了國際舞台。

IFAC 世界大會簡況

第一屆IFAC 世界大會

於1960 年6 月27 日-7 月2 日在莫斯科召開。大會主席為蘇聯科學院院士A.M.Letov。來自世界29 個國家的大約1500 名控制界的學者和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此次會議共發表論文285 篇。大會得到了當時蘇聯政府的大力支持,蘇聯第一副總理柯西金出席了大會開幕式。蘇聯郵政局為紀念這次大會的召開,專門發行了一枚特種郵票。
第一屆IFAC 大會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大會。控制界絕大多數著名的專家學者都出席了這次會議。其中Kalman 和Bellman 還因其卓越的成就,分別於1974 年和1979 年榮獲IEEE 最高獎:IEEE Medal of Honor。會議發表的論文中包括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文章。如V.M.Popov 的″Criterion on Quality for Non-linear Controlled Systems″; Boltyanski, Gamkrelidze, Mishchenko,和Pontryagin 的″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Processes of Control″;R.E.Kalman 的″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 Systems″等。
依據1960 年2 月中國科協的有關精神,中國自動化學會籌委會的名稱改為中國自動化學會工作委員會,並由該工作委員會派出代表團出席了此次大會。代表團成員有鐘士模、楊嘉墀、屠善澄、郎世俊、王傳善。
我國有六篇論文在會上作了報告,他們是:
塗序彥:多變數協調控制問題;
金蘭李偉:利用非線性半導體電阻的非線性運算部件;
王傳善、薩支天、吳繼顯:無觸點遠動綜合系統;
郎世俊、顧興源、田志芬:加快電力拖動系統過渡過程的新方法;
馬竹梧朱啟昌、黃自如:熱反饋調節器在冶金企業中的套用;
秦元勛劉永清王聯:動態系統穩定性的時滯作用。

第二屆IFAC 世界大會

1963 年8 月28 日-9 月4 日在瑞士的巴塞爾市召開。此屆IFAC 主席為瑞士科學家E. Gerecke。共有1500 名學者出席了此次大會,發表論文159 篇,另有11 篇綜述報告。瑞士聯邦總理H.P.Tschudi 出席開幕式。箭加反饋環的圖示作為IFAC 會標,被首次使用。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代表團參加了會議,推薦代表加入了IFAC 的理論、元件兩個技術委員會工作。

第三屆IFAC 世界大會

1966 年6 月20 日-25 日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辦。此屆IFAC 主席為劍橋大學教授J.F.Coale。共有1800 人出席了此次大會,發表論文287 篇,綜述報告10 篇。英國菲力浦親王,愛丁堡公爵,出席了開幕式。英國首相威爾遜出席招待宴會並致歡迎詞。Pergaman 公司的期刊Automatica 成為IFAC 的第一份期刊。
在此次大會上,貝爾實驗室Crowley 的報告“Computer Aided Design”,以及Chestnut 的論文“Survey Paper on Systems Engineering in Industry”等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第四屆IFAC 世界大會

1969 年6 月16 日-21 日在波蘭華沙舉行。IFAC 主席是Nowacki 。此次大會共有303 篇論文和10 篇大會報告。大約1800 名學者和專家出席了會議。波蘭副總理Jaroszewicz 出席了開幕式。

第五屆IFAC 世界大會

1972 年6 月12 日-16 日在法國巴黎召開。IFAC 主席為Broida。大會得到了法國總統蓬皮杜的支持,1300 名學者出席了會議。法國工業發展部部長M. Ortoli 出席開幕式並致辭。此次會議發表論文216 篇,12 篇大會報告。

第六屆IFAC 世界大會

1975 年8 月24 日-30 日在美國波士頓的劍橋舉辦。此屆會議由美國自動控制委員會主辦,並由美國儀表學會具體承辦。此屆IFAC 主席為J.C.Lozier。此次會議約有1350 人出席,共舉行了63 場報告會,報告論文347 篇。在此次會議期間,Forrester 的大會報告“Dynamics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注意。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代表團與會。

第七屆IFAC 世界大會

1978 年6 月12-16 日在芬蘭的赫爾辛基舉行。IFAC 主席為U.Luoto。來自45 個國家的1100 位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報告論文294 篇。芬蘭共和國總統U.K.Kekkonen 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以楊嘉墀、宋健等組成的代表團出席了大會,宣讀了陳翰馥研究員的“隨機能觀、能控性”論文。
此次會議決定:在奧地利的Laxenburg 設立永久性的IFAC 秘書處。

第八屆IFAC 世界大會

1981 年8 月24-28 日在日本京都舉行。這是IFAC 世界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IFAC 主席為日本京都大學的Sawaragi 教授。大會報告的論文數達到了600 篇。
為了紀念已故的義大利著名電力控制專家Quazza,IFAC 執委會設立了IFAC 最高獎Quazza Medal,授予對控制領域及IFAC 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第一屆IFAC 最高獎授予了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F.Coales。
此屆IFAC 大會有兩篇傑出的大會報告受到人們的讚賞。一篇是J.Astrom 的大會報告“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Adaptive Control”;另一篇是何毓琦(Y.C.Ho) 的大會報告“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Discrete Event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這是何毓琦最早介紹DEDS 理論的文章之一。
J.Astrom 1993 年榮獲IEEE 最高獎:IEEE Medal of Honor。
中國自動化學會代表16 人、教委系統6 人、北京市屬高等院校及台灣省學者2 人,總計25 人,向此屆大會提交了16 篇論文。論文數居參加國的第五位。
此次大會的口號是“自動控制科學技術為社會進步服務”。
在IFAC 所屬的14 個技術委員會中,中國自動化學會參加了理論、套用、元件、儀表、計算機、開發中國家和空間6 個技術委員會,並派有專家、學者擔任這些委員會的委員,其中楊嘉墀先生還當選為空間技術委員會的副主席。

第九屆IFAC 世界大會

1984 年6 月2-6 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IFAC 主席為Vamos,他是匈牙利科學院第二大研究所計算機與自動化所所長。大會吸引了來自44 個國家的1157 人參加。報告論文544 篇,大會報告6 篇。此次大會,日本學者Yoshikawa 的大會報告“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受到與會者的重視。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三屆理事長宋健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大會,中國代表共31 人,宣讀論文34 篇,與會人數和論文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大會,這一情況引起各國學者的注意,認為這是中國重視發展控制技術的結果。
此屆大會期間,我會常務理事嚴筱鈞先生在技術局的會議上被授予IFAC 主席獎,以表彰他在1981 至1984 年擔任IFAC 開發中國家技術委員會副主席時所做的工作。
在IFAC 的14 個技術委員會中,我國派代表參加的技術委員會已由7 個擴大到12 個。
在IFAC 理事會上,宋健當選為IFAC 理事會(即以前的執委會)的理事。此屆大會還同意由我會於1985 年在北京主辦“開發中國家自動控制技術會議”。

第十屆IFAC 世界大會

1987 年7 月27-31 日在聯邦德國的慕尼黑舉行。IFAC 主席是Thoma。大會吸引了46 個國家的1432 位來賓,報告論文583 篇,中國43 篇(列第四位)。中國有36 位學者出席,並有十幾位中國學者從國外前往參加。在此次大會上,智慧型控制問題和控制的套用問題受到重視。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楊嘉墀、呂勇哉、陳翰馥、陳振宇、鄭應平等五人的代表團參加會議。
此屆大會改選了新的理事會,我國呂勇哉教授被選為理事。在14 個技術委員會中我國有5 人被選為副主席,他們是:楊嘉墀(空間技術委員會副主席)、陳振宇(開發中國家委員會副主席)、顧繩谷(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劉豹(系統工程技術委員會副主席)、陳翰馥(理論委員會副主席)。
大會首次設立了兩個獎項,即:一項是青年作者獎,另一項是控制工程教科書獎。我國青年作者裘鋼的論文這次被評為優秀文獎。
大會召開之前,宋健教授致信IFAC 理事會和有關官員,代表中國正式申請1999 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第十四屆IFAC 世界大會。1988 年在北京舉辦了IFAC 系統辨識和參數估計會議,與會人數超過400 人。這次會議的成功向國際自動控制界顯示了中國同行組織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的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申辦第十四屆IFAC 世界大會的成功。

第十一屆IFAC 世界大會

1990 年8 月13 日-17 日在前蘇聯的塔林舉行。IFAC 主席為塔林技術大學校長Tomn。來自世界41 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 多人出席了大會,報告論文594 篇、大會報告4 篇。在此次會議上,非線性控制、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及H 無窮方法等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
會議的主題是“自動化為人類服務”,強調了自動控制的實際套用。
中國自動化學會派出了以理事長楊嘉墀、胡啟恆、副理事長黃泰翼等組成的代表團參加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53 名。
會議期間召開了會員國組織(NMO) 代表大會、14 個技術委員會以及技術局、執行局和理事會的會議。我會副理事長呂勇哉當選為主管執行局的副主席。在技術委員會的會議上,我會推薦的五名學者擔任了有關委員會的副主席,他們是吳欽煒(元件與儀表委員會)、顧繩谷(開發中國家委員會)、李華天(計算機委員會)、劉豹(系統工程委員會)、陳翰馥(理論委員會副主席)。
會議期間及會員國組織代表大會上,我會就香港地區加入IFAC 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堅持原則,期望得到圓滿解決。
在IFAC 各專業委員會中任職的中國代表在此屆會議上表現了很大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除已向IFAC 申請並得到確認在中國召開的4 個學術會議外,又提出了5 個會議的主辦申請,在8 月13 日召開的IFAC 技術局會議上基本得到了通過。
這樣,1991 年至1997 年由我會主辦的IFAC 會議將有9 個,這不僅顯示了中國自動化學會在IFAC 組織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為1999 年在我國北京辦好第14 屆IFAC 世界大會取得經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十二屆IFAC 世界大會

1993 年7 月18-23 日在澳大利亞的悉尼召開。IFAC 主席為著名控制理論家D.O.Anderson。大約1200 名學者出席了大會,論文約1000 篇,五篇大會報告。此次大會是第一次在南半球舉辦。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楊嘉墀、胡啟恆、陳翰馥等學者組成的代表團與會,與會人數達55 人,被錄取論文80 篇。
此次會議呂勇哉教授當選為IFAC 第一副主席,陳翰馥、鄭應平分別擔任技術局、政策局委員。一批中青年學者經中國自動化學會的推薦擔任了若干技術委員會的工作。會議期間,中國自動化學會組織了多種宣傳1999 年在中國召開第14 屆世界大會的活動。
在此屆大會上,我國中科院系統所的郭雷榮獲IFAC 青年作者獎,這是我國學者首次獲得這一殊榮。

第十三屆IFAC 世界大會

1996 年6 月30 日-7 月5 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IFAC 主席是Kahne。此次大會註冊代表1993 人,會議共交流論文約1500 篇,大會報告5 篇。約50 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了會議。
適應控制、非線性控制、H 無窮控制和魯棒控制在會議上受到人們的重視。L.A.Zadeh 的大會報告“模糊控制:問題,爭論和前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L.A.Zadeh 於1995 年榮獲IEEE Medal of Honor,成為自動控制學術界獲得這一殊榮的第五位學者。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楊嘉墀、陳翰馥、胡啟恆、路甬祥等學者組成的代表團與會。華人代表總數(包括在國外學習、工作的中國人及少數華裔外籍學者)約130 人左右。我國學者提交大會論文60 余篇(含牆報展)。
此次大會呂勇哉教授當選為IFAC 主席,陳翰馥、柴天佑當選為技術局委員。我國東北大學的劉曉平教授的論文獲此屆IFAC 青年作者獎提名。

第十四屆IFAC 世界大會

於1999 年7 月5-9 日在中國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自動化學會承辦。此屆IFAC 主席為呂勇哉教授,大會主席和顧問委員會主席將由宋健擔任。國際程式委員會(IPC)主席為陳翰馥,國家組織委員會(NOC)主席為路甬祥,NOC 執行主席(Co-Chair) 為戴汝為和陳翰馥。

第十五屆IFAC 世界大會

於2002年7月21日至25日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卡塔龍尼亞技術大學(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Catalunya)舉行。來自中國、西班牙、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美國、俄羅斯、瑞典、加拿大、日本、香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名代表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
中國自動化學會組成了以理事長陳翰馥院士,常務理事郭雷院士,控制理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紀峰研究員,學會專職副秘書長李愛國等4人的代表團參加了會議。

第十六屆IFAC 世界大會

2005年7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的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第16屆大會上傳來喜訊,中科院合肥智慧型所熊范綸研究員獲得IFAC會士(Fellow)稱號,並獲得了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頒發的會士獎(Fellow Award)。這是從全球兩千多個侯選人中遴選出30個獲獎者中唯一的中國科學家,也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此殊榮。
Fellow Award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諸獎中排位第一,是由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員選舉委員會根據相關標準嚴格評選出來的,主要授予在自動控制及相關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促進IFAC在某些領域發展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領袖等。
熊范綸研究員及其課題組在農業專家信息平台領域辛勤耕耘二十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瞄準國際智慧型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前沿,提出用綜合智慧型引導啟發機制和基於機器學習及基於知識發現的自動半自動知識獲取方法,進行農業智慧型系統的平台體系結構與技術集成研究,並將虛擬植物生長模型引入智慧型系統,在智慧型計算理論方法和數據挖掘技術方法提出若干創新性算法,為農業智慧型系統技術體系創建與開發平台的研究做出了傑出成就。
20多年來,在科技部科技攻關和“863”計畫的支持下,熊范綸研究員領導課題組運用以上技術和方法,集成構件、網路、Agent、語音、可視化等技術,創建了我國農業智慧型系統技術體系與開發平台,並套用該技術體系與平台,開發出了面向農林牧漁等實用傻瓜化的農業智慧型系統700多個,已在安徽、雲南等28個省市的450多個縣推廣套用,累計推廣面積近1億畝,產生了重大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並先後在雲南、甘肅、河北、黑龍江、安徽等省獲得科技進步一、二等獎8項,為我國“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套用示範工程”獲得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大獎做出了重大貢獻。
熊范綸研究員此次獲得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會士稱號並獲獎,表明他二十年來在自動控制理論和實際運用方面,特別是在智慧型化農業信息技術套用發展等方面做出的突出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和光榮。

第十七屆IFAC 世界大會

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17屆世界大會於2008年7月6日至11日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來自韓國、日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瑞典、俄羅斯、加拿大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755位註冊代表參加了這次學術盛會。受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戴汝為院士委託,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現任IFAC執委郭雷院士代表中國出席大會,中國自動化學會前任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陳翰馥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席裕庚教授,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秘書長周東華教授、張紀峰教授、陳杰教授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員334人等參加了此次大會。
本次IFAC大會開幕式於7月6日17:30在COEX會議中心(the COEX Convention Center)舉行。 Prof. Wook Hyun Kwon是本屆IFAC主席,Prof. Hyungsuck Cho是General Chair. 在開幕式上頒發了兩項IFAC大獎:澳大利亞Graham C. Goodwin 教授獲得Giorgio Quazza Medal;德國獲得Gerd HirzingerNathaniel B. Nichols Medal。自2002年開始的IFAC的“The Industrial Achievement Award”這次空缺。此外,這次新增了兩位IFAC advisors:分別是捷克的Vladimir Kucera 教授和英國的Peter Fleming教授,使IFAC advisors的人數由原來的13人增至15人。大會期間還頒發了其它獎項,包括IFAC Journal Awards,IFAC Fellow Award,IFAC Congress Awards,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等, 其中IFAC Young Author Prize的評獎委員會主席由我會副理事長郭雷院士擔任。
開幕式上,國際程式委員會主席Dongli “Dan” Cho 介紹了本次大會的投稿及學術安排情況。本次大會共收到來自72個國家和地區的有效投稿3713篇。較之2002年Barcelona第15屆(投稿2512篇)和2005年Prague第16屆(投稿3284篇)的投稿,有較大幅度增長。經評審,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716篇論文被錄取,錄取率為73.17%。中國投稿613篇(其中大陸和香港486篇、台灣127篇),遙踞首位;其次是法國(316篇)、韓國(297篇)、日本(270篇)、美國(243篇)、德國(188篇)。以最後程式冊中論文通訊作者的國家為準,被大會錄用的2716篇論文中,中國386篇(其中大陸和香港288篇、台灣98篇)、法國265篇、韓國217篇、日本211篇、美國194篇、德國161篇。
參加會議的註冊代表共2755人,其中韓國381人、中國334人(其中來自大陸和香港的262人、來自台灣的72人)、日本281人、法國224人、美國185人、德國154人。
論文數量最多的三大研究領域是:Design Methods(24%),System and Signals (22%),Mechatronics, Robotics and Components(15%)。具體如下:
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
投稿數量
錄用篇數
Design Methods
Control Design
151
108
Linear Control Systems
151
99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372
274
Optimal Control
89
65
Rubust Control
142
103
Syestems and Singals
Modeling, Indetification and Singal
316
223
Adaptive and Learning Systems
167
121
Discrete Event and Hybrid Systems
108
80
Stochastic Systems
81
54
Networked Systems
170
121
Mechatronics, Robotics and Components
Computers for Control
28
24
Cognition and Control
45
24
Computers, Communicaiont and telematics
46
28
大會安排了397個口頭報告組(Oral Sessions, 共2323篇論文,其中132個為邀請組)、7個張貼組(Poster Sessions,共368篇論文)、2個影像組(Video Sessions, 共11個Videos)、9個大會報告組、6個CC Milestone組和2個Panel Discussion組。與上屆不同,本屆沒有Semi-Plenary Talks. 但Plenary Talk明顯增多,從上屆的6個增至本屆的9個(見附錄 2)。
本屆大會組委會做了很大的努力,獲得了包括Humax, Samsung Electronics, Korea Electronic Power Corporation, Korea Power Exchange (KPX), Hyundai Motor, POSCO, LG Industrial Systems,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Hyundai Mobis, POSCON, Topfield, Fine Digital, Sanion, Suprema等在內的26個工業單位/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贊助。對參加會議的青年學者和亞洲學生給予了大力支持和資助。
會議期間,我國代表除積極參加IFAC會議的各項學術交流外,還積極參與IFAC組織的有關會議及活動。7月7日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郭雷院士、席裕庚教授,副秘書長張紀峰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的熊范綸教授等參加了IFAC成員國代表大會(General Assembly)。IFAC成員國代表大會在每次IFAC大會期間召開,主要議程包括總結過去三年的活動、審議IFAC的章程及議事程式、選舉下一屆的IFAC主席和執委會成員。到17屆為止,IFAC成員國有49個,其中37個參加了本屆IFAC成員國代表大會。考慮到地域覆蓋性及參加這次IFAC大會的代表有不少來自非成員國(地區),本屆成員國代表大會特邀請了一些非成員國(地區),特別是亞洲地區的代表列席了會議。
本屆成員國大會由本屆IFAC主席Wook-Hyun Kwon教授主持。他介紹了IFAC PapersOnLine的進展情況。IFAC PapersOnLine旨在充分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和高速網際網路,在網上發行所有在IFAC會議上宣讀的論文。這項工作始自2006年9月,被IFAC成員國代表大會認為是IFAC這三來的最重要進展。技術局主席(Technical Board Chair) S. L. Jamsa-Jounela教授總結了過去三年IFAC的各項學術活動情況,她說雖然各項學術活動數量、規模上與前三年持平,但學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執行委員會主席(Executive Board Chair)Peter Fleming教授介紹了執行委員會過去三年的工作情況,包括IFAC各項獎的協調、評審,IFAC PapersOnLine的構建,以及IFAC的財政、日常運行等情況。此外,還介紹了IFAC的財務狀況。大會一致通過了上述工作報告,並進行了執委會換屆選舉。我會副理事長郭雷院士當選為新一屆執委會委員(Council Member)。新一屆執委會由18位成員組成,分別是:Alberto Isidori, Ian K. Craig, Iven Mareels, Roger Goodall,Wook-Hyun Kwon, Lino Guzzella, Frank Allgower, Luis Basanez, A. Talha Dinibutun, Torkel Glad, Lei Guo, Abraham Haddad, Hidenori Kimura, Alexander B. Kurzhanski, Arturo Molina, Jurek Sasiadek, Michael Sebek, Janan Zaytoon. 郭雷院士自2005年至今一直是IFAC執委會的委員,這是他任期的第二屆。7月5日與7月12日郭雷院士分別參加了IFAC上一屆執委會(Outgoing Council)最後一次會議和新一屆執委會(Incoming Council)第一次會議。會議批准通過了一系列新的任命,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型機械研究所的熊范綸研究員任Bio and Ecological Systems協調委員會主席(CC8 Chair);香港科技大學的曹希仁教授繼續擔任Systems and Signals協調委員會主席(CC9 Chair);上海交通大學的席裕庚教授任獎勵委員會(Awards Committee)委員,負責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論文的評獎工作;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程代展研究員任政策委員會(Policy Committee)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王飛躍研究員任Economic and Business Systems委員會主席(TC9.1 Chair);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張紀峰研究員任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委員會副主席(TC1.1 Vice-Chair)。 IFAC目前有9個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ng Committee, 簡稱CC), 每個CC有3到5個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 簡稱TC),共40個TC;而每個TC都有幾十位委員(從二十幾位到八十幾位不等),合計約兩千人次。中國是系統控制領域的大國,近幾屆IFAC世界大會所占投稿及錄用比例都很高,可來自中國的TC Chair和TC 委員卻很少(TC Chair和Vice-Chair分別只有一位,委員也只有三十位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的問題。

第十八屆IFAC 世界大會

2011年,在義大利米蘭召開的國際控制領域重要會議——第十八屆IFAC(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世界大會上,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張靖副教授和吳熱冰副教授撰寫的論文“量子系統非線性相干反饋控制及其在晶片上的量子光學的套用”(Coherent Nonlinear Feedback Control of Quantum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Optics on Chip)獲青年作者獎(Young Author Prize)。大會每三年召開一次,該獎項每次評出一篇獲獎論文。這是繼1993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第十二屆IFAC大會後,時隔18年,我國研究機構學者第二次獲此國際獎項,同時也是我國高校系統學者第一次獲此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