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俊

郎世俊

郎世俊,1914年生於貴州省貴陽,1939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自動化專家,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郎世俊教授長期從事自動化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工程套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大批工業自動化的專門人才,為我國鋼鐵工業推廣套用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他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研究解決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我國工業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郎世俊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貴州省貴陽市
  •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 逝世日期:1997年
  • 畢業院校:昆明西南聯大
  • 主要成就:我國工業自動化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人物簡歷,人物生平,成果,套用,

人物簡歷

1914年8月31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
1930年,赴北平(今北京市)求學,先後就讀於志成中學,今是中學。
1933年,回鄉,在貴陽市貴陽國小任教。
1935年2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電機系。
1935年8月,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1939年8月,由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
1939年至1945年,在重慶大渡口鋼鐵廠任實習員,工務員,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
1945年至1946年,考入中國航空公司,在印度加爾各答市丹姆丹機場維護向中國運送物資的飛機電氣設備。
1946年至1947年,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工程師。
1947年至1950年,在貴州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副教授、教授。
1950年9月,由東北招聘團招聘來瀋陽,在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任教授。
1961年至1966年,當選為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78年至1986年,當選為遼寧省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85年,任中國自動化學會榮譽理事。
1986年,任遼寧省自動化學會榮譽理事長。
1997年去世。

人物生平

郎世俊,1914年8月31日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父親郎伯輿,早年曾任貴州省織金縣與安順縣縣長,感於西南邊陲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後,鼓勵朗世俊外出讀書。1930年,郎世俊由貴陽一中國中畢業後,隻身一人經重慶至上海,輾轉萬里赴北平(今北京市)念書,後因病輟學。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他隨清華大學遷至昆明,1939年畢業於西南聯大。
畢業後,在重慶大渡口鋼鐵廠負責全廠供水與電氣機械設備的安裝維修與管理。其時,該廠購進的西門子公司的煉鋼電弧爐不能正常工作。他仔細檢查電爐運行情況,對照圖樣分析原因,終於找出並糾正了控制電路設計中的錯誤,從此萌發了對自動控制理論的研究興趣。
1945年,他考入中國航空公司,在印度加爾各答市丹姆丹機場負責飛機電氣設備的檢查維護工作,為確保運輸線的暢通作出了貢獻。1946年,上海光復,他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的工程師,主持中國紡織公司第六廠的發電廠的安裝工作。1947年,回到故鄉,在貴州大學工學院機電系任副教授,由於他學識淵博,講課認真,深受學生愛戴。來校僅一年即提升為教授,時年僅34歲。
1950年,他毅然攜妻帶子從西南來到瀋陽,參加東北工學院的組建工作,在電力系任教授,講授電機設計和交流電機等課程。1952年,他在東北工學院主持創辦了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1955年,他兼任電力系主任,1959年電子系成立,他轉任電子系主任。1961年,組建自動控制系,他又任主管科研的系副主任。
1956年,他參加了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訂工作,並和錢偉長等科學家一起提出了在我國創建發展工業自動化學科的建議。
1957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採取培養自動化人才的緊急措施,他在清華大學參與主持開辦了我國第一個自動化進修班—全國生產過程自動化進修班,為國家培養了首批自動化的高級人才。
自1953年起,他經常深入鋼鐵工業第一線,從事科研工作。他提出了開閉環控制的新思想,並在工業套用中獲得成功。1960年,反映此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論文《加快自動電力拖動系統過渡過程的新方法》在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第一屆世界大會上發表,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文化大革命”中,他不幸患了帕金森氏症,說話、行走、書寫均有困難。他以驚人毅力與疾病鬥爭,以頑強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1980年,他作為第一批博士導師在東北工學院創辦了工業自動化博士點。他和他的研究生取得的研究成果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他勤奮的工作和傑出的成績贏得了祖國和人民的信任。1957年至1967年,他當選為遼寧省第一、二屆人大代表,1958年至1966年當選為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1982年擔任機械工業部自動化類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顧問,1983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自動控制與系統工程卷顧問。他還擔任了《控制與決策》、《信息與控制》和《冶金自動化》等學術刊物編委會委員。
自1947年在貴州大學任教起,郎世俊在高等院校從事教育工作40餘年。早年他主要講授電機設計、交流電路等課程,並編有《交流電機》教材。由於教材理論清晰,並收入了當時電機的最新發展方向,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
1952年,在郎世俊主持下,東北工學院首批創辦了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該專業師資水平高,實驗設備完善,在國內屬一流。郎世俊主持制定了該專業的教學計畫,並親自為學生講授自動調節原理、自動電力拖動和生產電力裝備等課程。他講課深入淺出,緊密聯繫實際,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1955年,該專業學生畢業,成為我國自動化專業的第一批畢業生。30多年來,共為我國培養了4000多名自動化專門人才,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959年,以自動化專業為基礎創辦了電子系,郎世俊擔任系主任。以後,電子系與其他系合併為自動控制系,他擔任了主管科研的副系主任,直到1987年退休,他一直是工業自動化專業的學術帶頭人。
多年來,他為全國工業自動化專業的教材作了大量編審工作。1982年,他被聘為機械工業部高等院校自動化類教材編審委員會顧問。
1980年,郎世俊作為全國首批博士導師,在東北工學院創辦了工業自動化博士點。至1987年,他培養的研究生中已有4人獲博士學位,17人獲碩士學位。他對學生悉心指導,把嚴謹求實的優良學風和長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都傳給了他的學生。他的學生大多成為科研、教學與生產的骨幹。他培養的第一個博士曾為東北工學院最年輕的博士導師。在他和他的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該博士點在自適應控制領域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多變數系統非線性系統時變系統的自適應控制等多個專題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和他的研究生共同撰寫的學術論文已有20多篇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1988年,他和博士生共同完成的名為“多變數自適應控制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東北工學院的工業自動化專業已發展成為有工業自動化、控制理論與套用、自動化儀表與裝置3個博士點,以及多個碩士點的自動控制系。該系專業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在全國同類專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956年,郎世俊參加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制訂工作。這是我國第一個全面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劃,在蘇聯專家洛西耶夫斯基教授的倡導下,郎世俊和錢偉長朱物華等人一起提出了在我國創建發展自動化學科的建議。經過4個月的緊張工作,他們共同起草了自動化的任務說明書。其中,生產過程自動化的中心問題說明書是由郎世俊編寫的。自動化技術在國家12年科學規劃中列為科學技術研究的重點之一,從此,自動化學科在我國蓬勃地發展起來了。
1957年,受教育部委託,根據緊急措施,在北京清華大學參與主持開辦了我國第一個自動化進修班——全國生產過程自動化進修班,為國家培養急需的自動化的高層次人才。這個進修班的性質相當於後來的研究生班。該班共有學員99名,分別來自全國各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25名教職工則來自清華大學、東北工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教育部還特別將東北工學院1956年工業電氣化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分配到該班參加學習,併兼任助教工作。在郎世俊的主持下,經過教師們討論,制訂了一個60周的教學計畫。該計畫不僅考慮了我國對工業生產自動化的需要,也考慮了學員的基礎知識和接受能力,並充分利用了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實驗室的設備條件。通過一年半的緊張教學,進修班獲得了圓滿的成功。
這批學員通過進修,掌握了自動化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在我國工業自動化事業的發展中起了骨幹作用。我國不少知名的自動化領域的專家學者都是這個班的學員或教師。
為發展我國自動化學科,中國科學院於1956年,在北京組建自動化研究所籌備委員會,錢偉長任主任委員,郎世俊任委員。不久,召開了第一次籌委會,研究決定如何建所的重大問題。當時正在美國留學的自動化專家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相繼應召回國,到該所工作。為把國外自動化的最新發展帶到國內,郎世俊隨即邀請他們到自動化進修班講課,並參加制訂教學計畫。
1959年,東北工學院負責籌辦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為此,東北工學院成立了電子系,為建所培養人才。郎世俊任系主任,負責主持建所工作。還抽調了100多名中專學生到電子系學習,這批學生後來成了該所的骨幹力量。1960年,瀋陽自動化所正式成立後,郎世俊擔任該所學術委員會成員,參加該所科研方向和方案的論證工作,為重大科研決策提供諮詢。他還組織所里的科研人員參加他指導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培養了科研隊伍。如今,北京、瀋陽兩個自動化研究所已成為我國自動化領域裡最有影響的研究機構。
郎世俊長期深入生產第一線,深深感到軋鋼機、龍門刨、鋸鋼機等頻繁起動、加速、制動、轉向的生產機械,由於電力拖動系統的過渡過程不快,難以提高生產效率,原材料浪費嚴重。自1957年始,他帶領一個科研組從事加快電力拖動系統過渡過程的研究工作。
其時,以龐特里雅金的極大值原理為代表的現代控制理論尚處在萌芽狀態。他以取得最優的控制效果為目標,提出了開閉環控制的新思想。即用開環控制的方式加快過渡過程的調整速度,用閉環控制的方式以保證控制精度,而以函式發生器來實現二者的結合。1958年,開閉環控制的方法在東北工學院電力拖動實驗室實驗成功。1959年至1960年,他帶領科研組赴鞍山鋼鐵公司進行工業實驗。歷時兩年,終於取得成功。
以後,現代控制理論發展成熟,人們意識到這種開閉環控制的方法實質上是最優控制理論的一個很好的工業實現。而從控制模式可變的意義上看,這種控制方法是自調整控制的雛形。這項研究為他日後從事自適應控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成果

就這項研究成果撰寫的學術論文《加快自動電力拖動系統過渡過程的新方法》經中國自動化學會推薦,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審查,被選為IFAC第一屆世界大會的論文。1960年,他去莫斯科參加大會,報告了上述論文。論文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引起了與會者的濃厚興趣,提問者絡繹不絕,討論十分熱烈。會後,蘇聯《真理報》作了報導,使我國剛剛起步的自動化事業在世界科學殿堂上嶄露頭角。
20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技術在我國逐步套用,郎世俊帶領科研人員用微機實現開閉環控制的方法的實驗。經過一年多的緊張工作,獲得成功,控制精度顯著好於過去用函式發生器控制的結果。此項成果的學術論文《用微型計算機加快自動電力拖系統的過渡過程》發表於《自動化學報》第7卷中,爾後,這項成果套用於本溪鋼鐵公司軋板廠的工業實驗中,取得顯著的控制效果。

套用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生產過程自動化開闢了廣闊的天地,自調整、自適應、自組織、自學習等新的控制方法紛紛出現。郎世俊看準了這個最新的自動化發展方向,在我國率先開展對自適應控制的研究。其時,他已是古稀之年,加上患有帕金森氏症,他讓子女用腳踏車推著他去研究室。在這種頑強的工作精神的支持下,他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與研究生一起制訂研究計畫,選擇突破方向,終於在多變數自適應控制的領域裡首先取得了成功。控制方法套用於多段電加熱爐的溫度控制,獲得了滿意的控制效果。
繼之,他又與研究生一起對非線性系統時變系統的自適應控制等多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提出的新的控制方法在煉鋼電弧爐電極位置的控制中獲得了成功。
從重慶大渡口鋼鐵廠到東北工學院,40多年來,郎世俊與我國的冶金工業結下了不解之緣。自50年代初起,他就經常工作在冶金生產的第一線。鞍山鋼鐵公司、首都鋼鐵公司、太原鋼鐵公司、本溪鋼鐵公司、撫順鋼鐵公司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軋鋼機旁、煉鋼爐前都灑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20世紀50年代,郎世俊就提出冶金工業要以生產過程自動化為核心,進行技術改造。於是,用新興的自動化技術解決鋼鐵生產的疑難問題便成了他下廠工作的“主旋律”。
鞍鋼大型軋鋼廠的切割軋成品的熱鋸由於過渡過程太慢,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他帶領科研組套用開閉環控制的方法,加快了過渡過程,提高了生產效率。鞍鋼無縫鋼管廠的往復式拉鋼管的自動小車的反向,加速時間過長,他又和同志們一起反覆實驗,用新的控制方法加快了調整速度。1965年,鞍鋼冷軋廠基本建成,並試生產。這是我國的第一個大型冷軋廠。由於冷軋工藝複雜,技術要求高,生產中的困難很多。當時冷軋生產線基本上全是憑工人手動控制,生產率低,廢品率居高不下。郎世俊帶領科研組與幾名學生進駐冷軋廠,首先對軋機的關鍵部分壓下系統的自動化進行攻關。他們提出了在原有設備基礎上增設放大器作控制機構的方案。經過實驗調整,終於實現了軋機壓下的自動化。首戰告捷,引起了鞍鋼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於是,鞍山鋼鐵公司與郎世俊領導的科研組共同組成了冷軋廠自動化規劃組,經過反覆調研,提出了實現鋼板焊接自動化、軋機自動化、退火自動化和鍍錫自動化等一系列的自動化的方案。這些方案為日後鞍鋼冷軋廠的全面自動化打下基礎。
“文化大革命”後,他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下廠工作。但他仍然情系冶金自動化事業。在他的主持下,東北工學院自動控制系資料室編輯了《冶金自動化動態簡訊》和冶金部情報所主編的《冶金文摘》的自動化部分。這兩份科技文摘期刊從1972年至1983年堅持辦了12年,為廣大冶金自動化工作者在改革開放之前那段時間裡掌握世界的新技術動向創造了條件。
1957年5月由錢學森牽頭,郎世俊和沈尚賢鐘士模陸元九等共同發起,成立了由29人組成的自動化學會籌備委員會。同年6月,籌委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大會,成立了9人的常務委員會。郎世俊當選為常務委員。
1958年,籌委員召開擴大會議,他在會上作了《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綜合報告》。
1961年,中國自動化學會正式成立。會議修改並通過了會章,選出了第一屆理事會。錢學森當選為理事長,郎世俊當選為常務理事。1965年,他又當選為第二屆理事會的常務理事。
“文化大革命”後,他不顧身患疾病,先後參加了中國自動化學會在太原、北京和重慶召開會議,為學會恢復組織機構和活動出謀劃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20世紀80年代中期後,他退居二線,1985年中國自動化學會第四屆理事會上,他被選為榮譽理事。
此外,他還是遼寧省自動化學會的主要創建人。1978年,他與蔣新松、張嗣贏、王眾託等人一起組織創建了遼寧省自動化學會,並擔任了學會的第一、二屆理事會的理事長。鑒於他為遼寧省自動化學科的發展作了大量工作,1986年遼寧省自動化學會第三屆代表大會推選他為榮譽理事長。
1987年,郎世俊退休了。但是他仍然心繫祖國的自動化事業。閱讀學術期刊,評審博士學位論文,審核學科評議材料,為自動化學會和東北工學院學術委員會的工作提供諮詢。
郎世俊一心撲在工作上,一下廠經常四五個月不回家。以至於父親去世,妻子分娩,幼女夭折他都不在家裡。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無私地奉獻給祖國的自動化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