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網球大師杯賽

網球大師杯賽是一項網球錦標賽,始於1970年,是所有網球職業運動員追求冠軍的賽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網球大師杯賽
  • 舉辦時間:每年的年底舉行
  • 賽事類型:網球錦標賽
  • 主辦機構:國際網球聯合會
簡介,歷史,

簡介

網球大師杯賽(TennisMastersCup)是一項網球錦標賽,在每年的年底舉行,參賽者是當年男子網球ATP冠軍排名(ATPChampionRace)前八的選手。但是根據大師杯賽的規則,在ATP冠軍排名第八位的選手並不一定能有資格參賽。如果一名選手是當年四大滿貫賽事冠軍之一且排名在前20名以內(但排名在第八名以外),那他就可取代排名第八的選手進入大師杯賽,但如果超過一名球員符合上述條件,以冠軍排名較高者為優先。同其它的男子巡迴賽不同,網球大師杯賽不是採用直接淘汰的賽制。而是所有的8名選手被分成兩組,每組4人,採用小組單循環的形式,即每個選手必須跟本組的其他選手各交手一次。每個小組成績最好的前兩名進入半決賽,再由半決賽的勝出者進入決賽來爭奪冠軍的歸屬。
2008年在上海舉辦的網球大師杯賽是歷史上最後一屆網球大師杯賽,2009年起,網球大師杯賽更名為“ATP世界巡迴總決賽”,且移師英國倫敦。

歷史

這項賽事是始於1970年的錦標賽演化的第三個階段。它最早是被大家所知的是由國際網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TennisFederation,ITF)組織的大師巡迴賽。大師賽是一項在每年年底舉行的賽事,參賽者是男子巡迴賽中最好的選手,但是它對世界排名沒有任何價值。1990年,國際職業網球聯合會(ATP)接管男子巡迴賽的運作並以ATP世界巡迴錦標賽(ATPTourWorldChampionship)取代了大師賽。此時的世界排名制度正處於危險之中,因為一個全勝的冠軍與一個僅贏得一項四大滿貫賽事冠軍的選手所得的分值是一樣的。繼續運作大滿貫巡迴賽的ITF創立了一項年終賽事,即大滿貫杯賽(theGrandSlamCup),參賽選手為當年大滿貫回賽中紀錄最好的16位選手。1999年12月,ATP和ITF同意中止這兩項獨立的賽事並成立一項新的聯合賽事,即網球大師杯賽。與大師賽和ATP世界巡迴錦標賽不同的是,網球大師杯賽有8名選手參加。
許多年以來,雙打比賽總是作為一項獨立的賽事在單打比賽之後的一個星期舉行。但是最近幾年,這兩項賽事開始在同一個星期同一個地點舉行。
首次問世的2000年裡斯本網球大師杯賽,庫爾滕擊敗了其他選手,贏得了2000年ATP總冠軍,成為年終排名世界第一。
2001年同樣多的參賽者角逐在悉尼舉行的網球大師杯賽。最終澳大利亞本土選手休伊特以不敗戰績獲得冠軍,成為年終世界排名第一的最年輕的選手。
2002年賽事在中國上海舉行,休伊特蟬聯冠軍和世界年終第一,中國網球迷們也有機會親身體驗觀看大師杯賽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一次賽事。
2003年,費德勒以不敗戰績在美國休斯敦獲得冠軍,而2004年的比賽也在休斯頓舉行。
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比賽都設在中國上海,2005年的冠軍是納爾班迪安,費德勒蟬聯了06、07年的冠軍,三屆亞軍分別是費德勒、布雷克和費雷爾。
2008年,歷史上最後一屆大師杯再度落戶上海,這一次因為納達爾和費德勒的傷病,會師決賽的是德約科維奇和達維登科,前者最終獲得冠軍。
賽事一樣,雙打比賽的參賽者是每年巡迴賽中最成功的8支隊伍,以小組單循環的形式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