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港城市

國際空港城市

國際空港城市即國際化的航空港樞紐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空港城市
  • 背景:由於原始交通方式的限制
  • 特徵:產業結構高端化
  • 相關書籍:《在大空間中構建未來》
大空間時代,特徵,國際空港城市,第四代空港城,相關書籍,

大空間時代

在農耕時代,由於原始交通方式的限制,人類的生產生活始終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這時的人類,處於“點空間”時代。隨著工業化的興起,現代船舶、鐵路和汽車等交通工具產生,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和海路交通網路使人類經濟活動的範圍大大擴張,人類進入了“面空間”時代。飛行器和航空運輸的出現,把過去平面交通網路變成了在立體空間中直接進行點對點的溝通方式。
這時的人類,進入了“多空間”時代。隨著更加先進的航空器的產生和航線網路的形成和完善,便捷的航空客貨運輸在全球廣泛使用,並逐漸成為首選交通方式,航空時代逐漸來臨;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移動終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人類實現了語言、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多元化信息在全球範圍內的實時化交流,標誌著資訊時代的到來。尤其是現代物聯網的發展,把信息交流與物質交換高度融合,實現了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和信息網際網路的互聯互通,人類的活動空間無論是從深度上、廣度上和維度上都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拓展,人類進入了“大空間”時代。
所謂大空間時代就是航空時代與資訊時代的高度融合,是以空港為主要節點的全球物流網和以移動網際網路為重要載體的全球信息網的互聯互通,是經濟、生活和信息全方位全球化的時代。

特徵

大空間時代與以往的時代相比,體現出四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一是資源流動快速化。
依託航空運輸形成的綜合立體交通樞紐,物質交換的速度大大加快,基本實現洲際間一日即達;依託全球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終端的普及,信息交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即時性,人們之間的距離不再變得遙遠。產品與市場之間反饋速度將會越來越快、商品的生命周期將會越來越短、產品的改進升級將會越來越頻繁,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敏感係數將會把人類的消費生活體驗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產業結構高端化。
隨著大空間中快速流通網路的不斷完善和提升,隨著全球共同市場的形成,經濟組織的時間成本和交流成本將會越來越低,促使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經濟占據越來越高的份額,虛擬化的知識產品和創意商品將會不斷擴大規模,人類將徹底進入後工業化時代。
三是生活消費個性化。
在大空間時代,人類將真正實現全球化的生活,將更加方便地接觸全球多元化信息和文化,以及豐富多樣的商品,促使消費需求趨向更加個性化、多樣化和豐富化。適應這一消費趨勢,產業組織也將呈現出生產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的特徵。
四是全球發展均衡化。
在大空間時代,任何一個具有空港功能和信息節點功能的區域都能夠充分參與世界分工。高端產業呈現出依託空港功能,點對點、跨洲際網狀布局的大空間格局,顛覆了傳統的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正在使廣袤的內陸地區擺脫以往的區位劣勢,與沿海地區站在同一起點上,世界經濟版圖將更加均衡。同時,全球產業分工更加趨於細膩化和專業化,空港成為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核心。

國際空港城市

從世界範圍來看,空港城市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的歐洲。1959年,愛爾蘭成立了香農國際航空港自由貿易區,標誌著全球第一個空港經濟區誕生。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把大型空港所在地區規劃、開發作為對外開放的核心地區,以此來爭取區域和全球化競爭的主動權。在我國,近幾年已有57個城市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以空港城市為戰略支點發展外向型經濟,已成為大勢所趨。
不同學者對空港城市的內涵界定不盡相同。在MckinleyConway(1965)首次提出臨空經濟的概念後,學界對此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JohnKasard(1992a)在研究人類歷史上不同的運輸方式基礎上,提出了第五波理論,認為航空運輸是繼海運、天然運河、鐵路和公路運輸之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五衝擊波,逐漸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其觀點已為學術界廣為接受。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對空港城市的含義也趨於明晰,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種認識:
第一種認識認為臨空經濟是後工業時代的新型經濟模式。這種觀點認為臨空經濟是依託大型樞紐機場的綜合優勢,發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集群,從而對機場周邊地區的產業產生直接、間接的經濟影響,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集聚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一種具有現代服務業特徵與新經濟時代特徵的新型產業。
第二種認識認為空港經濟區(或臨空經濟區)是一個臨空產業集聚空間。這種觀點認為臨空經濟是以機場為核心、依託機場對經濟資源要素的空間集聚效應,在機場周邊地區形成的以航空物流、人流所衍生的產業集群為主體的功能區,該區域正逐步演化成圈層分布的空港運營區、空港緊鄰區、沿空港交通走廊地區和空港輻射區的綜合性經濟區域。
第三種認識認為空港城市是空港經濟區的高級階段發展形式。空港城市是空港經濟區發展到高級階段形成的航空城市,並逐步發展成為航空大都市。空港城市是一種以國際樞紐機場為依託,通過空中通道和信息化通道與世界重要經濟區取得密切聯繫,重點發展以客貨運輸、倉儲加工、綜合貿易、商業服務、會議展覽等臨空產業為特色的綜合性新型門戶城市。空港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使機場周邊發展成為本地經濟的核心,成為全球經濟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節點,並在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占據有利的地位。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電子信息革命背景下,經濟空間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高,速度經濟的重要性日益顯現,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到大力推進臨空經濟發展和發展空港城市的必要性,將它作為提升國家、區域、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手段。
由以上可以看出,空港經濟區的概念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它具有經濟的概念,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由於機場對周邊地區產生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影響,出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的聚集,從而產生了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新經濟形態;第二,它具有產業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相關產業。空港經濟區以發展臨空產業為核心,包括先導產業(運輸業、民航綜合服務業)和相關產業(配套服務、傳統的製造業、物流配送、商務餐飲、住宅開發和高新技術產業等);第三,它具有地理的概念,空港經濟區以機場為地理中心,沿交通沿線向外發散式擴張。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空港經濟區的概念是建立在樞紐機場和新城規劃的基礎之上。

第四代空港城

從1959年愛爾蘭設立世界上第一個空港自貿區開始,全球經濟逐步進入“臨空時代”。半個多世紀以來,已開發國家相繼把大型空港作為對外開放的核心區域,以此爭奪全球化競爭的主動權,美國孟菲斯機場、荷蘭史基浦機場、韓國仁川機場均是典型代表。在國內,各地已規劃了58個臨空經濟區,今後2—3年將是臨空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門戶機場航空貨運已經飽和,航空貨運資源正在向其他機場轉移。另一方面,成都、重慶、鄭州等周邊地區航空物流業發展都處於起步階段。
以國際樞紐機場為依託,通過空中交通網路、信息網路與世界重要經濟區取得密切聯繫,為人才、商品、資本和技術在更大空間流動的綜合性新型門戶城市——國際空港城市正在興起。根據研究,從世界範圍內看,空港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四代演進”:即第一代是單純的機場,以客運為主;第二代是客運+貨運;第三代是機場+臨空經濟區;第四代是航空大都市。國際上許多先進的空港城市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向第四代過渡的階段。比如,美國孟菲斯機場被認為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空港城市,其經濟影響力占到孟菲斯整個經濟和就業的94%。荷蘭基浦機場堅持“都市有什麼,機場就有什麼”的理念,成為歐洲重要的商業中心和總部經濟中心,被譽為“歐洲門戶、世界跳板”。

相關書籍

《國際空港城市:在大空間中構建未來》
本書以世界範圍內臨空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背景,系統地分析了空港城市的興起與發展,歸納總結了空港城市的演進規律,創新性地提出了全球高端產業將依託國際空港城市進行點對點布局的“大空間”概念,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區域經濟學關於產業梯度轉移的理論,並結合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建設實踐,就如何在“大空間”中構建國際空港城市進行了系統、詳盡的闡述,為廣大讀者勾勒出一幅正在崛起的國際空港城市的宏偉圖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