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羅蓀

孔羅蓀

孔羅蓀(1912-1996)原名孔繁衍。筆名: 葉知秋、羅蓀。上海人。1930年肄業於哈爾濱政法大學。歷任《國際協報》副刊《蓓蕾》、《紫線》及《戰鬥》旬刊主編,參與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並任理事兼出版部副部長及《文學月報》主編,南京文聯副主席,上海文聯、作家協會秘書長,《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常務書記。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羅蓀
  • 別名:孔繁衍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96年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哈爾濱政法大學
  • 主要成就:1988年獲中國作協文學編輯榮譽獎
    南京文聯副主席
  • 代表作品:《野火集》、《小雨點》、《決裂集》、《喜劇世界》等
生平經歷,雜文著作,

生平經歷

他入國小不久又隨父母來到北京,在那裡繼續讀國小和中學。從國中時代起他就愛好文學。1927年其父親調到哈爾濱,仍在電報局任職。次年他也來到哈爾濱,為減輕家庭負擔而考入了郵局。錄取後被分配在道外五道街支局工作。其間,仍愛好和追求文學藝術。不久,結識了郵局同事陳紀瀅,他們志趣相近,都常常向當地的《國際協報》、《晨光報》投稿。他們同《國際協報》副刊編輯一起組織了"蓓蕾社",為《國際協報》副刊《蓓蕾》。每周一期,兩年出了近百期。這一時期,他還進過法政大學夜校和俄文補習班;他多才多藝,《蓓蕾》刊頭、封面的圖案都是他設計的;還與《國際協報》記者王岐山等人舉辦“攝影會”,展出過作品,編輯出版過《五日畫報》;在任白鷗等人組織的小型音樂團體“白鷗弦組”里,他也是成員之一。稍後,“蓓蕾社”幾位成員和東省特別區女一中的周玉屏、王粟穎、沈玉賢等,一同組織了“寒光劇社”。他們曾在白宮飯店排練演出了田漢的《湖上的悲劇》,尤致平導演,他與周玉屏主演。“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2年2月,日軍侵占哈爾濱,郵局也被日本人接管了。9月他與周玉屏結婚,四天后,他們以"度密月"的名義離開了哈爾濱去上海。繼續在上海郵電部門工作。以後在上海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他雖離開了哈爾濱,但永遠忘不了這座城市,1935年,他在《中華郵工》雜誌上,疾筆發表《從封鎖到通郵》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侵略。1940年又寫了《哈爾濱城頭夢》、《二月五日》、《最後的旗幟》和《職業》,寄託他對英勇鬥爭的先烈和哈爾濱人民的懷念。解放後,擔任《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常務書記。1980年他又寫了《哈爾濱之憶》一文,回顧他在哈爾濱郵局從事文學活動的那些難忘的日月。1983年夏末的一天,他來到哈爾濱故地重遊,感慨萬分,激動的喊出:51年了,我終於回來了!1988年曾獲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編輯榮譽獎。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
孔羅蓀舊照孔羅蓀舊照

雜文著作

著有雜文集《野火集》、《小雨點》、《決裂集》、《喜劇世界》等,評論集《文藝漫筆》、《文學散論》、《羅蓀文學論集》,短篇小說集《寂寞》,評論、雜文集《戰鬥需要力量》,散文雜文集《羅蓀文學評論集》、《火花集》、《羅蓀近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