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式輕機槍(國產74式7.62mm輕機槍)

74式輕機槍

國產74式7.62mm輕機槍一般指本詞條

74式7.62mm輕機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挺輕機槍,於1974年通過設計定型,簡稱74式機槍。但該槍誕生時正值文革動亂時期,定型後的74式機槍在生產工藝和生產質量方面存在射擊時停發故障多、零件壽命低(特別是彈鼓內的零件)、方向散布大等問題無法徹底解決,最終未能通過生產定型試驗,因而未能投產及列裝部隊。不過這次的設計,在結構上較之前簡化了許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74式輕機槍
  • 口徑:7.62毫米
  • 全長:1090毫米
  • 槍管長:520毫米
  • 瞄準基線長:527毫米
  • 全重:6.4千克
  • 初速:735米/秒
  • 理論射速:750發/分
  • 戰鬥射速:99發/分
  • 有效射程:600米
  • 彈鼓容量:101發
基本數據,性能,工作原理揭視,武器結構展示,機匣,擊發機與尾托,槍機與槍機框,拉機柄,彈鼓,結語,

基本數據

74式7.62毫米口徑輕機槍
74式7.62毫米口徑輕機槍於1974年設計定型,由於該槍生產工藝性差、射擊故障率高和精度差等問題沒有裝備部隊。
口徑:7.62毫米
全長:1090毫米
槍管長:520毫米
瞄準基線長:527毫米
全重:6.4千克
初速:735米/秒
理論射速:750發/分
戰鬥射速:99發/分
有效射程:600米
彈鼓容量:101發
槍彈:56式槍彈
7.62*39毫米

性能

儘管當時56式系列槍械(包括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鎗、56式和56-1式輕機槍)已經廣泛裝備到步兵連隊,槍種搭配也相當合理,但這些武器都是仿蘇武器,特別是56式、56-1式輕機槍在實際使用中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最突出的問題是,該型槍械使用不可散彈鏈供彈,射擊前準備工作繁瑣,不但要逐發將槍彈壓入彈鏈,還需將實彈鏈規整地放於彈鼓內。設計74式機槍的目地就是為了替代56式和56-1式輕機槍,其創新性地採用了彈鼓供彈,為日後我國的新一代輕機槍研製奠定了基礎。
74式輕機槍在設計過程中吸取了56式衝鋒鎗和53式重機槍的結構優長,借用了63式自動步槍的氣體調節器結構及56式、56-1式輕機槍成熟的發射機結構。
74式機槍可通過控制扳機的扣合時間長短來實施短點射或連發射擊,可發射56式7.62mm普通彈、曳光彈、燃燒彈、穿甲燃燒彈等多種彈種。全槍質量6.4kg(含空彈鼓),全槍長1090mm,槍管長520mm,瞄準基線長527mm,4條右旋膛線,導程240mm,有效射程600m。

工作原理揭視

74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向左偏轉式閉鎖機構。
發射時,將裝有槍彈的彈鼓裝到槍身下方,將裝有槍彈的彈鼓裝到槍身下方,然後拉動拉機柄使機槍處於待髮狀態。扣動扳機,槍機框即在復進簧力的作用下推動槍機復進。槍機下方的推彈突筍將彈鼓供彈口處的槍彈推入彈膛。槍機框在推槍機完成閉鎖動作的一瞬間,其上的擊鐵撞擊擊針,打擊槍彈底火擊發槍彈,火藥燃氣推動彈頭飛出槍口。
彈頭運動過導氣孔時,部分火藥燃氣進入氣室,推動活塞向後運動,迫使槍機框壓縮復進簧後退。槍機框後退走完自由行程後,擊鐵上的開鎖斜面推壓槍機的開鎖斜面,使槍機向右偏移開鎖,隨後帶動槍機一起後退,同時槍機上的抽殼鉤從彈膛內抽出彈殼,當彈殼後退到被拋殼挺撞擊位置時即從機槍右方的拋殼窗拋出。如果槍彈擊發後鬆開扳機,則後退到位的槍機框將會被阻鐵掛住,機槍處於停射狀態;如果射手扣住扳機不放,槍機框和槍機後退到位撞擊尾鐵後即在復進簧力作用下復進,進而推次發彈入膛並擊發,完成新一輪自動循環,直至將彈鼓內的可用槍彈發射完為止。這裡要說明的是,由於74式輕機槍的彈鼓結構問題,使彈鼓內的最後2發槍彈不能上升到待發位置,仍留在彈鼓內。

武器結構展示

74式輕機槍結構簡單,零部件少而且易區分。全槍由槍管、機匣、擊發機及尾托、槍機及槍機框、拉機柄、復進機及機匣蓋、彈鼓等組成。
槍管
槍管內部的瞠線為矩形,槍管外部連線消焰器、兩腳架、準星、導氣箍及氣體調節器。通條作為機槍的附屬檔案安裝在槍管下方,由消焰器環形槽固定其頭部。
該槍採用兩級膨脹室的消焰器,它除起消焰作用外,還解決了“冷熱槍管彈著點偏差較大”的問題-這是該槍在研製中的重大技術突破。
在研製過程中發現,74式機槍在冷熱狀態射擊時,彈著點有規律地向右偏移並超出指標要求,這是我國研究部門首次在速射機槍上碰到的棘手問題。
74式機槍與53式重機槍均為槍機偏移閉鎖方式,但為什麼在74式機槍上會明顯出現彈著點偏差較大的問題呢?研製人員經過對樣機的大量試驗、檢測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74式機槍使用56式步槍彈,53式重機槍使用的是53式步機槍彈,兩彈裝藥量、膛壓、彈形係數相差甚遠。相比之下,74式機槍最大膛壓低、槍口壓力小、彈頭初速低,彈頭在冷、熱槍管狀態下飛離膛口時,章動角(即彈軸與飛行方向之間的夾角)波動較大,彈著點偏差自然就較大。科研人員最終通過加裝槍口消焰器這一方法,有效地將冷、熱槍管射擊時的彈著點偏差量控制在技術指標以內。74式機槍槍口消焰器所採用的兩級膨脹室結構,能均衡膛口火藥燃氣的流動,減少彈頭離瞠時的章動角。
74式輕機槍的準星座安裝在消焰器上,並用固定銷固定。可摺疊式兩腳架則安裝在準星座後,可向後摺疊到槍管下方。
74式機槍的氣體調節器與63式自動步槍氣體調節器的外形相似,但其採用可縱向移動到兩個位置的結構方式。兩個位置的氣室容積不同,並且每個位置有兩個尺寸不同的導氣孔,以調節氣流大小。因此,實際上74式輕機槍的氣體調節器有4個可供選擇的導氣孔位置,而63式自動步槍的氣體調節器上僅有2個導氣孔。

機匣

機匣由整塊鋼材切削加工而成,其前方槽位結合有襯鐵,槍管即安裝在襯鐵的孔內,不可拆卸。機匣襯鐵上方的表尺結構與56式衝鋒鎗相同,可裝定100~800m射程。機匣右方設有拋殼窗,平時防塵蓋將其蓋住。需要射擊時拉動拉機柄,後退的槍機撞擊防塵蓋突台,解脫防塵蓋與機匣的扣合,防塵蓋在簧力作用下彈開。拉機柄結合在機匣右上方導軌上,其手柄內的定位鋼珠在彈簧簧力的作用下進入機匣凹槽內,使拉機柄在不使用時停留在前方位置。機匣內部加工有閉鎖卡槽、槍機導軌及積污槽。

擊發機與尾托

擊發機與尾托結合在機匣尾部,通過鉚釘與機匣結合為一體。該組件由擊發機座、小握把、槍托,扳機及軸、阻鐵、阻鐵簧、保險簧、保險手柄等零件組成。保險軸上銑有一個缺口,當保險手柄轉到保險軸缺口上方對正阻鐵位置時,阻鐵轉動不受阻礙,機槍處於可發射狀態。保險狀態時,保險軸的圓柱部轉至上方對正阻鐵位置,此時,如果槍機處於後方位置,則阻鐵不能下降而始終掛住槍機,使其無法復進而呈保險狀態;如果槍機處於前方位置,保險手柄上的限制突筍進入機匣內,並阻止槍機後退,也起到保險作用。
木製槍托通過筍頭及螺栓結合到擊發機座上,槍托內裝有附屬檔案盒,便於日常擦拭維護機槍時使用。

槍機與槍機框

74式輕機槍的槍機結構與53式重機槍的相似,其由機體、擊針,抽殼鉤、拋殼挺等組成。機體前端下方加工有推彈突筍,用以將彈鼓供彈口的槍彈推進彈膛。機體尾部加工有擊鐵槽,槽內開設有開、閉鎖斜面,這兩個斜面與槍機框擊鐵上的開、閉鎖斜面配合,完成開、閉鎖動作。槍機框由機框體和活塞組成,其上設有擊鐵。活塞桿結構與56式衝鋒鎗活塞桿類似,但長度較短,且活塞上加工有兩道閉氣環。

拉機柄

拉機柄由機柄、定位鋼珠、彈簧及彈簧塞等零件組成。平時,定位鋼珠進入機匣凹坑內,將拉機柄鎖定在前方位置。射擊時,定位鋼珠又能防止拉機柄前後移動。

彈鼓

該槍採用容彈量為101發的彈鼓供彈,結構頗具特色。彈鼓裝彈不要求嚴格按先後順序一發挨著一發裝,只需向組格內放齊槍彈便可。射擊中,當彈鼓內有空位時,撥彈輪可自動迴轉讓過空位,直至送下一發槍彈到供彈口,而不會在空位卡停,影響機槍的正常射擊。
74式輕機槍彈鼓採用矩形截面蝸卷彈簧為供彈動力源,用撥彈輪輸彈。最早採用此類結構輸彈的輕武器是美國的湯姆遜11.43mm衝鋒鎗。74式輕機槍彈鼓則在其結構的基礎上,附加了供彈口座,巧妙地避免了在機匣安裝彈鼓位置處開深槽的做法。
彈鼓由彈鼓體、底蓋、卡扣、供彈口座、提手、連線合頁、旋手、撥彈輪、撥輪蓋、消聲片、導槽座、蝸卷彈簧、棘爪及心軸等零件組成。導槽座固定在彈鼓體內底部,用於在輸彈過程中使槍彈沿導槽向供彈口運動。蝸卷彈簧安裝在彈鼓底部的簧座內,平時裝彈或空鼓時,蝸卷彈簧處於鬆懈狀態。棘爪卡人心軸末端的槽位內,蝸卷彈簧迴轉復位時則帶動心軸及棘爪轉動,棘爪轉動時帶動撥彈輪上的棘齒轉動。平時心軸內的彈簧簧力將棘爪緊緊推壓在棘齒上,這樣能有效保證棘爪與棘齒結合不滑脫,順利推撥彈輪轉動。旋手軸通過內螺紋連線在心軸上,射擊前必須旋動旋手,使心軸轉動,以收緊蝸卷彈簧,使之處於工作狀態。
當需要退彈時,可以打開彈鼓蓋,用力按下旋手,使棘爪與棘齒脫離關係,從而放鬆蝸卷簧,最後再將彈鼓內的槍彈向外倒出,並取出供彈口處的槍彈。
74式機槍的彈鼓雖然設有供彈口座,卻沒有多餘的空間設定推彈器,因此在發射過程結束時,彈鼓內最後2發槍彈無法到達抱彈口位置。這樣74式機槍的彈鼓的實際有效容彈量只有99發。這一缺點,在設計81式輕機槍的彈鼓時,通過在彈鼓內設定推彈器,圓滿地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

結語

與56式和56-1式機槍相比,74式機槍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質量更輕等特點。雖然其由乾零件壽命低、故障較多、方向散布大等原因而未裝備部隊,但作為我國第一支自主研製的輕機槍,其研製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為我國日後新一代輕機槍的研製提供了保貴的技術資源儲備,奠定了我國實現自主研發的堅實基礎。特別是該槍採用彈鼓供彈的方案設計,成為日後我國輕機槍供彈器的主流方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