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

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

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又稱趙子龍師。該師是以寧夏馬鴻逵部的4個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後不斷經過黃埔軍官的調入,逐漸成為中央化國軍部隊。全師作戰風格強硬,不怕犧牲。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均有不俗表現。但是也正是這一點,最後大部覆滅於塔山戰役,餘部輾轉撤往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獨立第95師
  • 別名:趙子龍師
  • 主要主官:唐俊德,李鐵軍,羅奇,朱致一
  • 參加戰役:長沙會戰,塔山戰役
寧馬部隊,安寧軍,出兵關東,中原大戰,部隊拆分,國民革命軍,正式建師,羅千歲第95師,抗日戰爭,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柳州會戰,鎮守南疆,越南、台灣受降,抗戰時期評價,國共內戰,整編第95旅,整編第95師,華北戰場,獨立第95師,退往台灣,簡史,主官簡歷,

寧馬部隊

安寧軍

馬鴻逵的私家軍隊“安寧軍”,本源於他的祖父馬千齡。馬千齡在同治年間先參加暴亂,後率部降清,當了朝廷的官,私家軍隊也變成了國家的正規軍。由於馬家軍都是西北健兒,個個身體強壯,勇敢善戰,槍術刀術騎術嫻熟,加上家族勢力和宗教信仰的影響,特別是戰鬥的鍛鍊,這支部隊很快成為戰鬥力極其頑強的馬家子弟兵。1900年,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曾率這支部隊在北京參加抗擊八國聯軍的戰鬥,因作戰勇敢並擔任護送慈禧太后等西行的任務,受到清室的嘉獎。民國時期,馬鴻逵承繼了這支軍隊,依靠這些子弟兵縱橫捭闔於各派勢力之間,牢牢控制著自己的“世襲領地”。

出兵關東

國內形勢巨變。7月9日,廣東革命政府揮師北伐;9月17日,馮玉祥誓師五原,自綏遠西部向寧夏陝西推進,準備解圍西安後東出潼關。馬鴻逵歸順馮玉祥,任第4路軍總司令兼第4軍軍長,並率子弟兵離開寧夏,出潼關一路東進,攻入山東。
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
馬鴻逵部先駐守泰安,後又移防徐州。1929年,馬鴻逵在韓復榘石友三的拉攏下一同叛馮投蔣,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15路軍總指揮兼第11軍軍長。

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爆發,馬鴻逵站在蔣介石一方率部與馮玉祥作戰,其部隊表現出的頑強戰鬥力受到了蔣介石的嘉許。戰後,馬鴻逵仍任第15路軍總指揮,其部隊縮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5師。該師系甲種師,轄三旅九團,兵員2萬人,駐守信陽。

部隊拆分

為獎勵對馮作戰有功,蔣介石任命馬鴻逵為寧夏省主席,同時下令馬鴻逵率35師的5個團返寧上任,師長馬騰蛟率其餘4個團仍駐信陽。不久,馬騰蛟也奉調寧夏,駐守信陽的寧馬4個團交由河南省主席兼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指揮,改番號為河南剿匪軍第1縱隊,由保定軍校二期畢業生、湖南石門人唐俊德任縱隊司令,擔任平漢鐵路安陽至武勝關之間的護路任務。南京政府又將35師的番號全部劃歸寧夏,由馬鴻逵自行補編,恢復甲種師的員額。這樣,駐信陽的寧馬4個團從此脫離了寧馬建制。

國民革命軍

正式建師

1934年秋,河南剿匪軍第1縱隊奉調駐開封,在開封與新編40旅合編為陸軍第95師。自此,第95師的番號正式出現在國軍序列中。原第一縱隊司令唐俊德擔任首任第95師師長,全師轄2旅4團(280團、283團、284團、289團),為乙種師編制。乘此整編機會,國民黨向95師派出了政工人員和中央軍校畢業生。在正式組建部隊頒發軍旗和整訓後,95師奉調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叉地區擔任商丘至潼關、安陽至信陽間的護路任務。
之後黃埔一期生、廣東人李鐵軍調任95師第二任師長。其後95師開赴黃河以北的安陽駐防,該師官兵在平時訓練中表現出的勇猛作風讓李鐵軍印象頗深。

羅千歲第95師

95師先後調戍陝西商縣、河南南陽。其間,李鐵軍升職軍長,由羅奇接任第三任師長,任此職長達6年之久,對該師的建設和作風影響極大。(羅奇-1904~1975,廣西容縣人,字振西,早年曾入廣州政法大學法科學習,1924年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後參加國民革命軍,曾任第2師第6旅旅長。1937年5月,被授予少將軍銜,任陸軍第95師師長,1943年任第37軍軍長;194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任北平警備副總司令、總統華北戰地視察官,後至台灣。羅奇作為黃埔畢業生,政治上忠於蔣介石,加之有相當的文化功底,頗受蔣介石的信賴。羅奇接長第95師後,仿效當時黃埔軍人的習慣,決心鍛造一支自己的基本部隊。他把該師當作生命一樣看待,傾注了極大的心血。他親自過問部隊官佐的調整配備和訓練計畫的制定,對該師官兵嚴格管理,有錯必罰,使其養成絕對服從長官的習慣;對有成績的部隊,則予以金錢物質獎勵、主官升職……羅奇很快成為該師說一不二的“羅千歲”。)

抗日戰爭

淞滬會戰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第95師奉調鄭州,擔任黃河南岸的守備任務。這時正在淞滬戰場與日軍浴血奮戰的第1軍軍長李鐵軍,因曾任第95師師長,了解該師官兵的戰鬥素質,遂呈請軍事委員會下令從該師調出3個整營,開赴上海補入第1軍投入對日作戰。後來,這3營官兵大部犧牲在淞滬會戰戰場上。

徐州會戰

1938年初,第95師奉令渡過黃河,進入豫北開展游擊戰,曾發動過對焦作等地的襲擊。5月,該師參加了徐州外圍作戰。

武漢會戰

自徐州撤退後,至江西景德鎮,鄱陽湖田家鎮,參加武漢會戰,開始作為國民革命軍正規部隊投入抗日戰場。初期,第95師隸屬於李仙洲任軍長的中央軍嫡系第92軍,與侯鏡如任師長的第21師並肩作戰;1938年秋,改隸黃埔一期生、廣東人陳沛為軍長的第37軍戰鬥序列,在瑞昌一線對日作戰。

長沙會戰

第95師在第37軍編成內,又先後參加了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和長衡會戰。在與日軍的殘酷搏殺中,部隊得到了極大的鍛鍊,戰鬥力日益提高。
尤其是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95師在洞庭湖口至橫田鎮一線與進犯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殲滅大量日軍,自己傷亡近千人。為此,湖南湘陰縣國民政府曾在橫田鎮建立了“抗日民族英雄為國捐軀紀念碑”,以紀念第95師殉國將士。第二次長沙會戰後,第95師被調至二線,防守汨羅江新市至金井防線。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羅奇率部追擊作戰,將撤退的日軍打得丟盔卸甲,繳獲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及物資。戰鬥中,第284團團長黃紅上校(湖南邵陽人、黃埔五期)殉國,為該師在抗戰時期陣亡官兵中官階最高者。
因戰功卓著,羅奇於1943年被提升為第37軍軍長,何旭初接任第95師第四任師長。此時,經過數年的戰鬥消耗和多次兵員補充、調補下級軍官,該師已經大換模樣,下層官兵已鮮有西北人,而多以湖南、湖北地區徵集的青年替代,各級軍官全部換成了黃埔軍校、中央軍校的畢業生,高級軍官多是羅奇的親信和同鄉。第95師已經被完全改造成中央化的嫡系部隊,只是敢於硬打死拼的老傳統依舊。
1944年夏,長衡會戰正酣。第95師在第9戰區湖南境內參戰不久,因廣西方向戰況危急,統帥部令第37軍軍長羅奇僅率軍部和第95師急赴廣西,接受第4戰區指揮管轄,與日軍作戰。

柳州會戰

該師本擬參加柳州會戰,但部隊即將趕到柳州時,柳州已經淪陷,全師只好在那坡縣駐防。

鎮守南疆

1945年春,因第37軍的其他兩師(60師、140師)未到廣西,第37軍軍部奉令撤消,軍長羅奇調任南寧軍官教導總隊隊長,軍部直屬部隊則編入第95師。而第95師改歸黃濤為軍長的粵系第62軍指揮,段沄任該師第五任師長。數月後,該師在第62軍遍成內開赴中越邊界鎮南關,與日軍對峙。
此時,為準備戰略反攻,統帥部集中國軍中戰鬥力較強的15個軍編成4個方面軍。其中第2方面軍總司令是張發奎,下轄桂系的第46軍,粵系的第62軍、第64軍,故第95師隸屬於第2方面軍戰鬥序列。

越南、台灣受降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第95師奉令開赴越南受降,擔任河內地區的守備任務;9月,又奉令自海防乘船赴台灣駐防,接受日軍投降,後又乘船開赴華北。

抗戰時期評價

縱觀第95師的序列沿革及其在整個抗戰中各種表現,該師應屬於國軍嫡系二流作戰部隊之一。第95師既不屬於戰鬥力最強的“五大主力”,也沒能擠進準備首批換裝美械的13個軍的部隊行列。此外,同是黃埔一期生在30年代中後期建立自己基本部隊的有:杜聿明的200師擴編成第5軍,進而擴充為第5集團軍;宋希濂的第36師擴編成第71軍,後又擴充為第11集團軍;黃埔三期的王耀武,也從第51師起家,擴編成第74軍,以後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並擔任戰略反攻任務的第4方面軍總司令。相比之下,羅奇和第95師就遜色多了,八年拼打下來,第95師還是第95師,羅奇任第37軍軍長時,也沒能將其指揮下的另2個師收入囊中,反而在1944年被解除軍長實權,去南寧當了軍官教導總隊隊長。
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也可以說羅奇的運氣不佳,但最高軍事當局認為羅奇不具備高級軍事指揮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第95師沒有王牌主力那樣的戰役戰術水平和戰場表現,是重要的原因。但第95師有羅奇作後台,也不是一般人能隨意“吞掉”的,特別是該師頑強苦戰的傳統作風,在抗戰中轉戰各地的戰績,遍入擔負戰略反攻任務的第2方面軍,赴越南受降,接收台灣,使該師官兵頗為驕傲。

國共內戰

整編第95旅

1946年初,國民政府對軍隊進行整編,軍改為整編師、師改為整編旅。第95師遂奉令裁減一團,縮編為整編第95旅,段沄任旅長,隸屬林偉儔任師長的整編62師。

整編第95師

1947年,國軍恢復軍、師編制,整編第95旅復為整編第95師,下轄第283團、284團、285團。

華北戰場

第95師進入華北以後,曾在徐水縣、固城鎮、勝芳鎮以及保定以南的芳莊多次與解放軍交手。由於當時華北局勢是國強共弱,華北解放軍不但數量上居劣勢,既如3縱、4縱在質量上亦不敵第35軍等部,所以在無絕對把握的情況下,華北解放軍很少強攻死守,這使第95師在作戰中沒有吃過大虧,於是該師才有了“在華北沒有丟過一挺機槍”和“趙子龍師”的說法。
第95師從何時被稱為(或自詡為)“趙子龍師”,這不是南京政府正式表彰的稱號,檔案無記載。

獨立第95師

1948年夏,第95師脫離第62軍戰鬥序列,改由華北剿總直接指揮,並同時改稱獨立95師,由曾任該師參謀長的朱致一接任第六任師長,仍下轄283團(團長席宸炫)、284團(團長周紹福)、285團(團長詹仰強)。
國民革命軍獨立九十五師
1948年9月,遼瀋會戰打響,獨立95師奉令加入國軍東進兵團,自華北開赴東北,進攻塔山,企圖支援錦州范漢傑部,會同西進兵團廖耀湘部夾擊解放軍。此時,羅奇剛被南京政府晉升為中將,擔任總統華北戰地視察官,負責華北戰事,隨東進兵團督戰指導。羅奇到達塔山前線後,立即以老師長的身份召見獨立95師全體中下級軍官,要他們以傳統的強悍作風攻下塔山,並拿出大量金圓券組織了敢死隊。1948年10月13日,在塔山前線,獨立95師的全體官兵在戰前動員後,全師連續高呼“沒有95師攻不下的陣地”,就發動了整營整團的集團衝鋒。
這種戰法固然強悍勇猛,但相當愚蠢的。至內戰後期,國共雙方主力部隊的裝備相當,即使不用重武器,僅靠輕步兵火力的密集封鎖即足以擊退純步兵組成的集團衝鋒,何況獨立95師不僅兵力不占絕對優勢,而對手又是東野五虎之一的第4縱隊(後改編為41軍,塔山防線指揮員程子華、吳克華、李天佑)。結果可想而知,獨立95師雖然憑藉作風強悍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軍塔山陣地,但在解放軍堅決反擊之下,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只經過兩天的較量,獨立95師傷亡了三分之二,最後縮編成3個營撤回華北,駐防塘沽

退往台灣

平津會戰開始後,獨立95師殘部由塘沽海路撤至上海,又恢復使用第95師番號,編入吳仲直任軍長的第75軍,擔任上海機場的守備任務。不久又從上海撤退到寧波,最後退往台灣。

簡史

豫鄂皖剿匪總司令部(1934年8月——1935年2月)
河南綏靖公署(1935年2月——1935年4月)
西安綏靖公署(1935年4月——1935年6月)
河南綏靖公署(1935年6月——1935年12月)
駐豫綏靖公署(1935年12月——1936年3月)
山西剿共軍第1路(1936年3月——1936年4月)
駐豫綏靖公署(1936年4月——1936年12月)
討逆軍(1936年12月)
冀察綏靖公署(1936年12月——1937年4月)
西安行營(1937年4月——1937年11月)
第8軍(1937年11月)
軍事委員會(1937年11月——1938年2月)
第92軍(1938年2月——1938年9月)
第37軍(1938年9月——1945年4月)
第62軍(1945年4月——1947年3月)
保定綏靖公署(1947年3月——1947年11月)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1947年11月——1948年10月)
第17兵團(1948年10月——1949年2月)
第75軍(1949年2月——1950年7月)

主官簡歷

唐俊德(1888—1960)湖南石門人,原名生明,以號行。保定軍校第二期畢業。歷任湘軍第1師排長、連長、營長、第2師3旅團長、副旅長、旅長、國民革命軍第10軍軍官教導團團長、第1軍參謀長、第22師副師長、第1師2旅旅長、第3師副師長、中央軍校駐豫軍官教導團副團長兼教育長、軍事參議院參議、追剿軍第1縱隊司令、第95師師長、第1戰區戰地警備司令、開封警備司令、天水行營軍訓處處長、寶雞警備司令、暫編第4軍副軍長、河西警備副總司令。1946年7月退役後任湖南省政府顧問。1949年逃台。1960年10月3日病逝。
李鐵軍(1904—2002)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中央軍校第一期、德國陸軍大學畢業。歷任軍校教導團排長、黨軍第1旅連長、第1師營長、第1師1旅團長、旅長、副師長、第95師師長、第1師師長、第1軍軍長、第76軍軍長兼河西警備司令、第37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瀘州警備司令、第3集團軍總司令、第29集團軍總司令兼新編第2軍軍長、河西警備總司令、第5兵團司令官、海南防衛總司令部北線兵團司令官。1950年5月逃台後任“國防部”部員。後移居美國。2002年6月9日病逝美國聖荷西。著有《李鐵軍回憶錄》。
羅奇(1902—1975)廣西容縣,字振西。中央軍校第一期、中央軍校高教班第三期團排長、區隊長、第18師連長、營長、團長、第24師團長、第19師參謀長、第52師154旅旅長、預備第3師副師長兼團長、寶雞警備司令、軍政部第4新兵補訓處副處長、敘南師管區司令、第95師參謀長、副師長、代理師長、整編第95旅旅長、第208師師長、第87軍軍長兼塘沽防守司令、台灣防禦副總司令。1975年在台灣病死。
張伯權(1913—1994)湖北漢川人,又名張維和。中央軍校第七期、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七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第95師團附、團長、代理副師長、整編第67旅旅長、整編第95旅旅長、第95師師長、第17兵團參謀長、第21師師長。1949年1月率領所部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建國後任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局研究員、廣東省政協常委、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副主任、顧問、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全國黃埔軍校同學會理事。1994年3月23日病逝北京。
朱致一(1906—1993)江西雩都(今於都)人,號子玉。中央軍校第六期、陸軍大學乙級將官班第三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稅警總團員參謀處科長、第8軍參謀處處長、第95師參謀長、兼第285旅旅長、副師長、第45補訓處處長、第6軍參謀長、預備第2師副師長、代理師長、陸軍總司令部第1集訓處第2總隊總隊長、贛南師管區副司令、中央訓練團辦公廳副主任、國防部保全局第2處處長、第95師師長、第75軍副軍長、第87軍副軍長、軍長兼舟山防守司令、澎湖防衛司令部副司令、陸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63年退役後任台灣省政府顧問、代理秘書長、台灣省經濟建設動員計畫審議委員會及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副主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副主任。1993年1月2日病逝台北。
郭棟(?—?)湖北黃陂人。中央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第95師營長、團長、副師長、師長、第16師師長、第41師師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