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工作總結的報告

黨的十六大提出“採取有力措施,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支持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繼實施沿海開放、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後,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大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工作總結的報告
  • 檔案類別:報告
  • 發布單位:發改委
  • 發布年份:2008
中共中央、國務院,全面落實11號檔案確定的各項政策,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推動東北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編制和貫徹落實,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推動東北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努力改善東北地區信用環境,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裝備製造業振興,十一、積極做好兩個振興,發展成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

2008年4月4日 發改廳[2008]892號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以下簡稱11號檔案),標誌著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正式啟動。2003年12月2日,國務院做出成立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的決定(國發[2003]28號),並確定下設辦公室,具體承擔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2004年4月2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的“三定”方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正式成立。2008年3月19日,新一屆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在本屆政府機構設定方案中保留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撤消單設的辦事機構,具體工作交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自成立實際運作歷時近四年,比較圓滿完成了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歷史性任務。四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全面落實11號檔案確定的各項政策

早在2002年下半年和2003年初,我委領導及有關同志赴東北地區開展深入調研。2003年4月,馬凱、張國寶同志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對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進行調研。同年6月,溫家寶總理就親赴東北地區視察並召開座談會,提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基本思路。有關部門起草了《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經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後,於2003年10月5日以中發[2003]11號檔案下發。
中央11號檔案下發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緊緊圍繞貫徹落實檔案全面展開工作,重點放在貫徹落實檔案提出的各項政策。目前,中央11號檔案確定的各項政策基本已付諸實施。一是率先在黑龍江、吉林兩省實行全面免徵農業稅政策,擴大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補貼範圍和規模。二是將率先在遼寧試點的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工作擴大到黑龍江、吉林兩省,目前三省的試點工作已通過驗收。三是自2004年7月1日起,率先在東北三省八個行業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改為消費型增值稅,對企業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予以抵扣,以鼓勵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四是加大了對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和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的支持力度。五是減免表外欠息和核銷呆壞賬工作已經展開。六是制定了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的政策。先後批覆了吉林省、黑龍江省及首鋼慶華工具廠的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方案(目前中央財政共補助吉林、黑龍江兩省試點9.35億元),遼寧省和鐵道部東北鐵路大集體廠辦大集體改革也在積極推進中。七是豁免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歷史欠稅的政策於2006年底出台,遼寧省和大連市報送了欠稅豁免匯總表和相關材料,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財政部門也正在進行省內審核工作,豁免工作全面展開。

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升級

工業結構調整升級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之一。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把老工業企業改革、改組、改制、改造、重組,充分挖掘和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優勢,促進老工業基地工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作為實施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採取有力措施,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
(一)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多次赴東北地區調研,深入一重、齊重數控、齊二工具機、齊齊哈爾車輛廠、哈電、哈量、瀋陽工具機、特變瀋陽變壓器廠、沈鼓、北方重工、大連重工·起重、大連工具機、瓦軸、鞍鋼等老國有企業,實地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發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推進企業的改革、改制、改組,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明顯增強。截至2007年底,遼寧省大型國有工業企業90%以上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吉林省3200餘戶國企98%以上完成改制;黑龍江省3300餘戶國企96%以上完成改制。四年來,在整個東北地區,對國有企業全面進行了一輪以產權制度為核心、以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改革改制,這對國有企業重新獲得生機具有長遠的決定性影響。
(二)支持國有企業兼併重組。一是支持東北地區國有企業聯合重組。黑龍江省四大國有重點煤礦重組成立龍煤集團,增強了煤炭資源調控能力和應對市場能力;黑龍江省投資控股集團、龍煤集團和金融控股集團整合工作進展順利;哈空調採取增資方式跨地區重組獲得成功;齊重數控、齊二工具機有效整合鑄造資源,組建了齊齊哈爾騰翔重型鑄鍛造有限責任公司;大連鋼鐵、撫順特鋼和北滿特鋼跨省聯合重組成為國內最大的特鋼生產企業。二是協調中央國企重組東北地方國企。中鋁集團分別收購了撫順鋁業和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100%和80%的股權;中鋼集團增資重組吉林鐵合金;吉林化肥集團與中化化肥集團、葫蘆島鋅廠與中冶集團、瀋陽冶金機械有限公司與中國有色集團、撫順煤礦電機廠與中煤集團等分別進行了重組;哈爾濱工業資產經營公司通過融資平台與中信資本重組,中煤集團與哈煤氣上游產業重組,中國化工集團接收了黑龍江地方三家石油及化工企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重組了遼寧華錦化工集團;沈鼓集團向中石化、中石油集團公司轉讓了各30%的地方國有股權等。三是推動中外企業相互參股聯合重組。美國AB公司參股哈啤年產能力達到150萬噸,全國排名躍升到第四位;西門子公司併購沈變互感器廠,使其成為國內最大電力互感器生產企業;瀋陽工具機通過上海產權交易市場以競爭比選方式向美國加納基金轉讓了30%國有股權,徹底解決了企業歷史債務和發展資金問題;大連冰山引進世界500強三洋電機實施重組;瓦軸集團引進瑞典SKF參股;佳木斯熱力公司與法國達爾凱公司實現跨國重組;山東晨鳴紙業收購吉紙股份重啟生產;北方重工集團收購法國生產大型盾構機的NFM公司70%股權。通過企業兼併、重組、收購和產業結構調整,東北地區優勢產業不斷壯大,引領工業經濟發展。
(三)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圍繞石化、鋼鐵、重大裝備、造船、汽車和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醫藥等東北地區的優勢領域,實施以重大裝備自主化為重點的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國債專項,截至2007年底東北地區共有324個項目獲得國債資金支持。通過實施工業結構調整改造重大項目,一批重點企業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自主創新和製造能力不斷增強。瀋陽、大連兩大工具機公司產量雙雙進入世界工具機十強。齊一、齊二年產重型數控工具機生產能力突破百台,居世界首位。哈電集團大型發電設備年產量接近3000萬千瓦,創世界發電設備製造史上的新記錄,大型電站設備開始成套出口,同時承接了蘇丹吉利電站和麥洛維大壩輸變電等國際工程項目。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依託工程支持下,突破技術瓶頸,實現了大型電站空冷系統的國產化,打破了外國公司的壟斷。一重集團自主研製了1.5萬噸級水壓機,千噸級特大型加氫反應器實現批量生產。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率先實現了1.5兆瓦級風電機組的大批量生產,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風機製造企業。大連重工·起重、沈鼓集團、盛世閥門、大連耐酸泵廠、一重、哈電等一大批企業向百萬千瓦核電站提供裝備,並承擔了AP1000三代核電技術的消化吸收任務。長春客車廠研製生產的“和諧”型電動機車,成為第六次全國鐵路大提速的主力機型。北方重工集團研製出直徑16米全斷面掘進機和目前最大的雙斗輪堆取料機,填補了國內空白。瀋陽工具機五軸聯動車銑中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變電工沈變公司中標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
(四)推進非公經濟快速發展。2005年5月,針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國有經濟比重高,民營經濟不夠發達,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弱的情況,為推進東北地區非公經濟快速發展,國務院振興東北辦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遼寧省鞍山市聯合舉辦了促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報告會。次年3月,遼寧省政府出台了《關於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意見》。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東北地區非公經濟的發展。遼寧省非公經濟總量已占據全省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吉林省啟動建設30個創業孵化基地,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實繳稅金分別比上年增長30%和50%以上;黑龍江省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比2002年增長1.7倍,實際繳納稅金翻兩番,占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提升至39.6%。一大批民營企業正在迅速崛起,遠大、大成、皓月、修正、吉安生化等大型民營企業集團成為推動振興的生力軍。從所有制結構看,東北地區公有制經濟比重過大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善,東北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有利於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和做大東北經濟的“蛋糕”,擴大就業,特別是吸納老國有企業下崗待業的職工,是涉及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推動東北地區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一)組織編制實施《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針對東北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外向型經濟發育滯後的情況,根據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研究提出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擴大對外開放水平的政策措施”的要求,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在開展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研究起草了《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並多次徵求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專家及各類企業的意見。2005年5月,在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審議了《實施意見》,並決定進一步修改後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 6月,國務院第93次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實施意見》(國辦發[2005]36號)。《實施意見》提出了鼓勵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推進技術進步、擴大開放領域、促進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29條措施,吸引外資特別是國外戰略投資者參與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積極對接境外及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
目前,《實施意見》提出的各項政策基本得到落實,東北地區對外開放工作紮實推進。遼寧省提出了大力發展沿海經濟帶、打造“五點一線”的對外開放戰略;發布了《遼寧省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成為我國第三個保稅港區,已經封關運行;大連長興島工業區開發建設正在積極推進。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分別提出了長吉圖開放合作區和黑龍江沿江開放帶建設。黑龍江省利用與俄毗鄰的區位優勢,擴大對俄經濟技術合作。推動在符合國家海關特別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統籌規劃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在東北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問題。注重搭建對外交流與合作平台,充分發揮和利用“哈洽會”、“東博會”、“軟交會”等大型國際性展會及有關國際合作研討會的作用。推動東北地區與香港加強經貿合作往來。同時,積極改善金融投資環境,吸引外資銀行落戶東北。截至2007年底,外資銀行在瀋陽和大連共設立了9家分行、9家代表處。
(二)組織編制中俄地區合作規劃。2007年6月,根據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和有關部委的商定,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編制《中國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規劃》(以下簡稱《中俄地區合作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專家多次召開中俄地區合作專家研討會、工作座談會,以及政策措施專題討論會,並組織實地調研考察,編制完成《中俄地區合作規劃(初稿)》,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東北三省一區意見後上報國務院。國務院原則同意在中俄工作層面上對《中俄地區合作規劃》進行討論。目前,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已通過外交渠道將《中俄地區合作規劃》交給俄方,並積極與俄方進行協商,以期就達成共識的內容及早簽署政府協定。
為推動《中俄地區合作規劃》的協調工作,2007年11月國中俄兩國總理會晤暨第二屆中俄經濟工商界高峰論壇期間,國務院振興東北辦與俄羅斯聯邦地區發展部在莫斯科共同舉辦了中俄地區發展戰略協調研討會,國務院振興東北辦主任和俄地區發展部副部長共同主持並發表講話,兩國有關部門和省州代表100多人出席了論壇。雙方就加強地區發展戰略協調,促進地區合作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研討,為進一步推進地區合作奠定了基礎。由於俄羅斯正在進行政府換屆,俄方此項工作有所遲滯,尚未給我們正式答覆。
此外,為推動中俄邊境新劃歸領土撫遠三角洲的開發開放,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總參、外交部、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圍繞撫遠三角洲回歸後的開發建設問題進行了討論協商,並初步明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步驟,得到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認同。

加強東北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中央11號檔案明確提出,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積極協調,穩步推進了一批關係到東北地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大連到煙臺的火車輪渡、長春的新機場等都已建成並投入運營;大連港30萬噸原油和25萬噸礦石碼頭、營口港20萬噸礦石碼頭等工程交付使用;大窯灣貨櫃碼頭二期完工;大窯灣疏港公路竣工通車;瀋大高速公路擴建成為中國第一條八車道高速公路;遼寧省國電莊河電廠新建、阜新發電廠“以大代小”改造、阜新矸石熱電廠新等項目竣工投產;哈南到合心和方牡敦包兩條500千伏的輸電線路建成。瀋陽捷運一號線建設、大夥房水庫輸水一期工程、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進展順利。大窯灣貨櫃碼頭三期工程、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哈大高速客運專線、長吉城際高速鐵路、長興島疏港高速公路開工建設;長白山、漠河、大慶、雞西、伊春等支線機場項目先後開工建設;大連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開工;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等水利工程開工。黑龍江省龍煤集團龍洋焦電、雙鴨山煤化工項目抓緊前期工作。這批項目建成後,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將大大增強。

組織編制和貫徹落實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一)組織編制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根據中央11號檔案精神和國務院有關要求,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東北三省一區組織開展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編制工作。張國寶同志多次組織召開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編制工作會議,並親自擔任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組長,對規劃編制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並提出明確要求。宋曉梧同志親自帶隊赴吉林、內蒙古東部等地調研,主持規劃工作會議,參與規劃討論和修改。劉鐵男同志牽頭設計規劃工作方案,並多次主持規劃工作會議,參與規劃討論和修改。
整個規劃編制過程歷時近一年,協調各方面專家百餘人,涉及二十多個部委、東北三省一區一市及發展改革委有關司局,先後召開大小會議近二十餘次,規劃文本十易其稿。規劃的範圍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規劃闡明了國家戰略意圖,明確了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統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解決地區間由於體制限制、資源環境約束而各自難以解決的問題,加強對東北地區振興工作的長期謀劃和巨觀指導。2006年12月,馬凱同志主持召開的第138次委主任辦公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會議認為,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對東北地區面臨的形勢和問題把握的比較準確,抓住了東北地區的重點、難點問題,內容有深度,條理清晰。2007年8月,《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經國務院批覆正式發布,引起了國內外強烈反應,東北版塊股票全線上漲。
(二)貫徹落實《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國務院《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頒布實施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在北京召開貫徹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工作會議,國務院有關部門、東北三省一區一市的代表出席會議,就規劃的貫徹落實進行了全面部署。各地區和部門認真貫徹落實《規劃》。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分別召開了本省區實施《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工作會議,提出了本省區實施規劃的工作方案,並就規劃提出的有關政策措施進行深入挖掘。大連市正在研究將保稅港區功能延伸到東北三省腹地,內蒙古提出給予蒙東政策支持的意見。銀監會等部門也就規劃的貫徹落實提出了工作安排。
為做好規劃的宣傳解讀工作,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張國寶、宋曉梧、劉鐵男同志分別赴東北地區三省一區一市,結合該地區老工業基地具體情況開展宣講。各地普遍反映此次宣講及時有效,對深刻領會東北振興規劃,把握規劃重點,落實好規劃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同年10月,中組部在浦東幹部學院舉辦了東北地區領導幹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題研究班,宋曉梧、劉鐵男及有關同志就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與自主創新、東北振興規劃解讀等重大問題為研究班學員進行重點教學,受到東北學員們的歡迎。

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振興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成立之初就把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重點。
(一)組織開展資源型城市調查研究。2004年8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和中國科協在阜新市聯合主辦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10月根據溫家寶總理在國家計生委張維慶同志調研報告上的批示精神,組織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等9部門,赴撫順就棚戶區問題開展專題調研並形成了報告,徵求有關部門意見後上報國務院,提出了解決撫順市突出問題的政策措施建議。2005年8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在大連召開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座談會,曾培炎同志出席會議並做重要講話,他要求發展改革委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抓緊研究制定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報國務院頒布實施。9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東北三省有關部門、企業考察德國老礦區治理情況;次年,組織德國專家前往撫順市實地考察、簽署合作協定;在瀋陽市和北京市召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討會,請專家介紹經驗體會,組織開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2007年,為探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解決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先後帶隊赴遼寧就瀋撫同城問題進行調研,並與民政部進行了溝通,提出了推進瀋撫同城化的政策措施建議。
(二)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經國務院同意,先期啟動了遼寧阜新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7年,阜新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5億元,比2001年增加125億元,年均增長16.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128元,增加6448元,年均增長16.3%;累計實現實名制就業25.4萬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由全省首位降到平均水平。以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業作為接續產業的態勢已基本形成,建立了生豬、乳製品等14個農業產業化鏈條。在發展循環經濟、大力開發新能源,建設新型煤炭基地、煤化工基地和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阜新礦業集團開發內蒙古白音華4號煤礦,促進了阜新富餘礦工和生產能力的有序轉移。在阜新試點基礎上,國家先後批准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範圍擴大到大慶、伊春、遼源、白山、盤錦等城市。各試點城市積極探索經濟轉型思路,認真編制轉型方案,紮實推進轉型工作,初步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三)推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改革政策出台。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在總結阜新等地試點經驗,廣泛徵求各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代擬了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並經多次修改完善,以在資源型城市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為核心內容,全面提出了支持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資源開發等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配合國辦多次與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就其涉及的財政、稅收政策問題進行協調,最終形成了上報的《國務院關於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2007年11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以國發[2007]38號檔案頒布實施。目前,已完成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界定工作並經國務院批准。同時,確定了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完成財力性轉移支付測算和正在組織開展資金下達工作。
(四)支持採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按照曾培炎同志的要求,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政策、採取措施,支持東北地區採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工作。國家已投資60多億元(總投資125.3億元)用於東北三省15個採煤沉陷區項目的治理改造,基本完成7個採煤沉陷區治理工作。新建住宅面積907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5.24萬人。遼寧省歷時三年,實施棚戶區改造一號民生工程,基本完成1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改造了1512萬平方米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建起了2400萬平方米的新樓房,42萬戶、143萬人喜遷新居。吉林省累計改造棚戶區2600萬平方米。黑龍江省在全省範圍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共有 10萬戶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累計建設經濟適用房1150萬平方米,完成舊小區和棚戶區改造6710萬平方米,新增城市集中供熱面積7600萬平方米。老棚戶區及民居生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五)積極促進資源型城市發展旅遊業。積極推動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發展旅遊業工作,探索旅遊業作為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的潛力與可行性。在充分調研、梳理東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現狀,總結旅遊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基礎上,2007年8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與國家旅遊局聯合召開了推動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發展旅遊業工作座談會,研究促進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進而逐步促進東北地區有條件的資源型城市大力發展旅遊業,推進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推動東北地區發展現代農業

東北地區農業基礎良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推動東北振興的過程中,東北地區率先實行了免除農業稅等惠農政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通過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良種繁育和農機裝備的投入力度,努力引導東北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和產業化經營方向發展。2006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髮展東北地區農業產業化。2004年至2007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當年糧食總產量比重分別為15.4%、16.4%、16.5%和16.56%,逐年上升,為全國糧食供求平衡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2005年和2007年,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先後組織東北三省從事養殖業的部分企業家赴丹麥進行養殖業培訓和部分農業企業家赴美國開展農業產業化培訓,以支持和促進東北地區發展現代畜牧業和現代農業及農業產業化。培訓取得良好效果,形成了培訓考察報告供有關領導及部門參閱;對培訓後續活動及效果情況進行跟蹤了解,並組織參觀訪問和召開培訓成果座談會,推動培訓成果的交流和套用。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還組織了東北地區農業節水問題的調研,提交了東北地區農業節水問題的調研報告。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多次在中央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上,呼籲支持東北地區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改造低產田,加大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投入,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回響,有關問題已提上議事日程。2007年12月,吉林省率先提出了關於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的總體規劃。按照國務院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國務院13個有關部門組成調研組赴吉林省進行調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批示全力以赴支持;派員參加了調研活動並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規劃的建議。引嫩江水入白城的引嫩工程也已經國家批准實施。

努力改善東北地區信用環境

(一)協調推動東北地區不良貸款處置工作。為加快處置東北地區不良貸款,構建良好的信貸金融環境,推進東北地區信用體系建設,2005年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銀監會等部門聯合對東北地區不良資產處置情況開展深入調研,調研報告引起國務院領導的重視。在充分調研、溝通並達成一致意見的基礎上,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東北三省政府和中國銀行聯合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集中處置中國銀行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的請示》。國務院副秘書長張平專門召開協調會,討論東北地區不良貸款處置問題,將其擴展到工商、農業、中國、建設、交通銀行和裝備製造業,允許按照‘集中授權,分別處置’原則重組銀行不良債權,為銀行運用市場化方式處置不良貸款提供政策支持。根據會議精神,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與銀監會聯合向國務院上報了《關於處置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請示》,今後將進一步推動東北地區不良貸款的處置工作。
(二)成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根據張國寶同志和歐新黔同志的批示精神,為切實解決東北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阻礙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問題, 2006年7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大連召開了加快推進東北地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工作座談會。為建設東北地區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最佳化整合東北擔保機構,提升整體信用能力,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國家開發銀行、發展改革委聯合成立了東北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領導小組和籌備小組,赴東北三省一區一市開展信用擔保市場調研,制定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公司運營方案。2008年2月,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國家開發銀行、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及大連市聯合推進,籌建東北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籌措資本金30億元,曾培炎同志出席了成立大會。該公司的設立將發揮政府信用引導市場資源的作用,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促進東北地區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提高東北地區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能力,分散和控制信用擔保系統風險。通過支持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加快東北地區振興步伐。
(三)開展利用產業基金支持裝備製造產業振興研究。為了更好利用金融手段支持裝備製造業振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赴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對裝備製造企業進行了系統調研,形成了利用產業基金支持我國裝備製造業振興專題研究報告,提出設計了產業基金方案,為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支持裝備製造業振興,建立完善產業投融資機制打下基礎。
(四)對東北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問題進行調研。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振興東北辦組織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商務部等部門赴東北就信用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各有關部門積極支持東北地區信用體系建設,人民銀行表示,要加強與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協調與合作,大力推進東北信用建設;銀監會表示要積極推動和參與東北地區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此外,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有關批示精神,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中組部、銀監會在上海浦東行政幹部學院聯合舉辦了加快東北地區信用制度建設專題研究班,對東北地區政府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重點企業負責人進行了系統、全方位的信用體系建設培訓,並探討加快東北地區不良資產處置問題,加強信用制度建設的對策措施等。

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一)積極參與中央人才協調小組工作。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成立伊始,就把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辦領導親自拜會中組部,就有關振興東北地區人才問題進行交流座談。
2004年6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出席了中組部召開的東北地區人才工作座談會,並做了“以人為本,振興東北”的專題發言;國務院振興東北辦作為新增的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參加了中組部部長賀國強主持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第五次和第六次會議並發言,專題研究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對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做了全面部署。會後中辦國辦印發了《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時為加大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人才支持力度,中組部從中央機關和江蘇、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選調了94名司處級幹部到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任職或掛職鍛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有的已留在東北擔任了重要的領導職務。
(二)加強東北地區幹部系統培訓。從以上提到的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和中組部共同舉辦的東北地區信用制度建設專題研究班,以及以貫徹《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為主要內容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題研究班之外,中組部還舉辦了多批次的東北地區幹部培訓班。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配合中組部和科技部在哈爾濱舉辦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改造傳統老工業基地專題研究班,張國寶同志做了“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切實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報告。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還組織了兩期東北地區省市高中級公務員赴香港培訓,系統組織開展了對東北地區省(區)市及部分地方黨政一把手,有關部門的行政幹部,以及東北地區部分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培訓。這些培訓和考察活動,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幹部轉變思想觀念,開闊思路,紮實推進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推進裝備製造業振興

裝備製造業是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優勢產業,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密切結合老工業基地振興大業,立足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面向全國裝備製造業;立足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巨觀調控的作用,大力支持裝備製造業振興,取得了積極成果。
(一)落實領導指示研究振興裝備製造業政策。曾培炎同志十分關心振興裝備製造業工作,多次召開各種會議,研究部署工作。2004年4月,國務院在大連召開振興裝備製造業座談會,曾培炎同志對裝備製造業的振興工作做出重要布署,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政策措施,報國務院發布。2006年2月,經過2年多的努力,《國務院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8號)發布。這是當前指導我國裝備製造業振興的綱領性檔案;3月,曾培炎同志在國務院主持專題座談會,研究解決當前裝備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求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訂指導規範國外企業併購我國裝備製造企業的政策法規,建立此類事項的審查機制。6月,國務院振興裝備製造業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曾培炎同志出席會議並講話;要求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的一系列戰略部署,適應裝備製造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法規,儘快實現關鍵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的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在曾培炎同志的支持下,為了加強對振興裝備製造業的指導,2006年5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中編辦發文同意由發展改革委負責振興裝備製造業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具體工作由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承擔,在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業組加掛“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的牌子,主要職責是:組織編制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規劃,協調重大相關政策,推進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落實,完成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任務。
(二)建立健全振興裝備製造業工作協調機制。為貫徹落實國發〔2006〕8號檔案,加強對振興裝備製造業的領導,馬凱同志主持召開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題會議,聽取了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工作進展情況的匯報。他要求“舉全委之力,支持裝備製造業振興”,研究確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專題會議後印發會議紀要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完善委內振興裝備製造業工作協調機制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有關司局的工作分工,建立了司局聯席會議工作制度。
圍繞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核電技術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重大裝備,加強協調工作力度,成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建立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協調機制。
(三)研究制定落實振興裝備製造業配套政策措施。國發〔2006〕8號檔案明確了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目標、原則、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提出了有力的政策措施,包括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定重點領域裝備技術政策,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訂購和使用國產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加大對企業資金支持力度,支持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加強進口設備管理,強化組織領導等。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按照國發8號檔案的要求,為支持16項重大技術裝備領域自主創新,配合財政部逐項落實調整進口稅收政策的實施方案。目前,紡織機械、盾構機和礦用挖掘機進口零部件享受進口稅收優惠政策的目錄和整機取消免稅優惠政策目錄已經推出,大型煤炭採掘設備、大型電動輪礦用自卸車、數控工具機、水電及風電等領域的目錄近期也將進入專家評審程式。加強對重大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裝備產品採購的指導和調控,研究提出了在重大建設項目和政府投資項目中,加強對自主創新裝備產品推廣使用的政策措施建議;積極協調督促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和完善能源、交通、原材料加工等重點領域的裝備技術政策;會同國家開發銀行,研究提出了振興裝備製造業產業基金方案,已報國務院審批。
(四)研究制訂重點領域裝備自主化實施方案。為貫徹落實國發8號檔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重大技術裝備協調辦公室)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分別組織召開了全國大型石化、冶金裝備自主化工作會議,系統總結了近年來大型石化裝備、冶金裝備自主化工作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下一步推進大型石化、冶金裝備自主化工作的思路,研究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大型石化、冶金裝備自主化實施方案。在天津石化公司召開現場會,對天津乙烯項目自主化方案進行了分析論證,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協調;在南京寶鋼梅山鋼鐵公司召開現場會,對大型冶金裝備自主化實施方案進行了分析論證,協調解決相關問題。
為了加快發展核電,推進核電技術裝備國產化,國務院成立了以曾培炎同志為組長的國家核電自主化領導小組。曾培炎同志多次主持召開會議,聽取核電發展匯報,研究加快推進核電發展工作。為貫徹落實國家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精神,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印發了《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製造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設備國產化工作方案》;為加快實現第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化,結合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組織召開了AP1000核電設備自主化第一次工作會議,討論了核電裝備自主化工作方案,會議形成《關於AP1000核電設備自主化的實施意見》。推動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與國內相關核電裝備製造企業簽訂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工程主設備採購與合作協定,曾培炎同志出席了簽字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同時,結合廣東嶺澳二期、大連紅沿河、福建寧德等核電項目建設,推進二代改進型核電裝備的自主化。
(五)積極協調推進重點領域裝備自主化工作。積極推動裝備製造企業與用戶溝通,協調落實大型電站空冷機組、大型分散式控制系統(DCS)、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等一批自主化裝備的依託工程;落實了±800千伏直流和百萬伏交流特高壓設備國產化研發製造任務;組織調研嶺澳二期核電設備國產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協商確定了紅沿河核電國產化方案;密切跟蹤並及時指導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引進的談判進展,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加強與一重、二重、太重、沈鼓、瓦軸及有關鋼鐵企業的溝通,及時掌握並協調重大技術裝備用大型鑄鍛件、泵閥、軸承、液壓件及特殊鋼材等自主化工作;會同國務院三峽辦、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哈電、東電兩企業,對三峽工程國產化機組設備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了逐項研究,督促生產企業提出了整改措施;組織召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大型鑄鍛鋼基地改造項目進度協調會議,確保國家AP1000核電等重點建設工程所需大型鑄鍛件按期保質交付使用;為推進紡織機械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工作,配合工業司組織召開了加快振興紡織裝備工作會議。
(六)全面啟動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根據國家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領導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對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重大專項的組織協調。協調、邀請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全國政協領導同志和相關部委、中央企業集團參觀了第十屆中國國際工具機展覽會;組織召開了數控系統產業發展座談會,與行業骨幹企業和重點用戶單位共同研討了我國數控系統產業發展狀況及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並將會議成果上報國務院領導及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組織召開了工具機生產企業套用國產數控系統座談會,確定了一批數控工具機生產企業自產自用中高檔數控工具機配備國產數控系統的示範工程,促成了對數控工具機生產企業採用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的承諾,完善了國產數控系統套用培訓基地建設方案;配合國防科工委協調推進船舶製造企業以技貿結合的方式採購七軸五聯動龍門數控銑床;加強與工具機行業重點企業的溝通,分別赴濟南第二工具機廠、大連光洋數控、瀋陽高金數控、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等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產經營及新產品開發情況。根據中央領導同志指示,就數字匯流排式控制系統的發展提出了工作構想。
(七)支持裝備製造業產業聚集地建設。利用哈爾濱、瀋陽和大連的產業基礎,協調推動一批企業聯合重組,建立東北裝備生產基地;積極促成中石油和中石化入股新沈鼓;推動沈重與沈礦實質性聯合重組為北方重工集團;引導瀋陽工具機集團引進戰略投資者並與武漢華中數控合資組建數控系統產業化基地等。推動上海臨港重型裝備產業基地、數位化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大連“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製造業基地、哈大齊工業走廊、瀋陽鐵西老工業基地等產業積聚區建設。
(八)加強對裝備製造業深入調查研究。馬凱、張國寶同志等領導多次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企業,開展裝備製造業改革與發展情況調研。深入濟南二工具機集團、鄭州煤礦機械集團、許繼電氣、平高電氣、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二重集團公司、杭州汽輪機廠、杭齒公司、浙大中控集團等骨幹企業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企業改革重組、調整改造、生產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研究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形勢,向中央領導同志報送專題報告,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等領導做了重要批示。

十一、積極做好兩個振興

輿論宣傳媒體報導工作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剛剛起步時就非常重視振興輿論宣傳和媒體報導工作,張國寶同志強調,“把政策交給民眾,讓社會共同參與”,要加強振興工作的宣傳力度,注重發揮媒體輿論的導向作用,營造振興工作良好的社會氛圍。在積極配合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報導的同時,充分利用網路媒體加強振興宣傳工作。2004年9月,張國寶同志帶隊走訪新華社,就共同建設振興東北網等問題與新華社副社長魯煒同志、新華網總裁周錫生同志交換了意見。11月22日,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東北三省人民政府及新華網共同主辦的振興東北網正式開通運行。網站與東北三省相關網站連結,受到了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6年8月1日,在振興東北網的支持下,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開通,並連結了100家重點骨幹企業網站。國務院振興東北辦領導十分重視兩網的宣傳報導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兩網開辦三年多來,緊緊圍繞“兩個振興”主線,不斷開拓創新,在海內外公眾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此外,為了及時將國家有關振興的政策宣傳出去,及時將振興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問題報導上來,及時把民眾的呼聲反應上來,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創辦了《振興老工業基地工作》和《重大技術裝備》兩份簡報。創刊以來,《振興老工業基地工作》簡報累計出版605期,《重大技術裝備》簡報累計出版87期。拍攝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振興東北》,引起了巨大反響。李長春、曾培炎等中央領導及有關部委領導觀看了首映並給予高度評價;在東北三省播放後,三省領導和民眾反映積極,增強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信心和士氣。振興裝備製造業舉辦了“中國裝備裝備中國”為主題的圖片展覽,集中展示了近兩年我國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通過兩個振興的宣傳報導,極大地增強了社會各界對東北振興和國產裝備的信心和認知度,形成了舉國上下對振興東北地區和振興裝備製造業的高度共識,為今後進一步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營造了良好環境。
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工作的開展和工作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小組正確領導的結果,也是與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實施振興戰略得到了各有關方面的積極回響和大力支持。全國人大、政協常委會多次專門聽取國務院關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的情況匯報,委員們為此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中組部制定了進一步加強東北地區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宣部在全國開展了“落實科學發展觀,振興東北”的大型宣傳活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更是積極支持、密切協作,結合各部門職能貫徹落實中央政策、積極推進振興戰略的實施。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團體也積極參與東北地區振興,做了大量工作。

發展成果

實施振興戰略以來,我們深切感受到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和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大型糧食基地建設不斷加強,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取得突破性進展,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進展順利,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這一時期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好最快、老百姓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只是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東北地區與發達地區比較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一些影響長遠發展和振興進程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如體制機制創新依然十分艱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不良貸款制約國企發展改革,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任務艱巨,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很大,產業結構調整有待加強完善。同時由於東北地區重化工業比例大,冶金、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產值增長較快,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和以原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結構性降耗、節能減排難度增大。這些充分反映了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任重道遠。
二〇〇八年四月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