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

《國史十六講》是2006年4月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樊樹志。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歷史文明進程的講解等有關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史十六講
  • 作者樊樹志
  • 頁數:283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6-4-1
  • 裝幀:平裝
  • 開本:平裝
  • 版 次::1
  • 字 數::210000
  • 印刷時間::2006-4-1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社會影響,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展現了歷史方面的知識。如青銅文明、諸子百家、中華帝國的創建、古文經學、唐朝文明、古代少數民族、帝國專制政治、朋黨之爭、文人社團、封建社會末期的政治與文化等等。 這是一個人文大講堂,尤其是歷史方面的知識,在這裡盡情展現。因此,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那你就可以盡情閱覽本書。書中,你可以看到以下這些內容:青銅文明、諸子百家、中華帝國的創建、古文經學、唐朝文明、古代少數民族、帝國專制政治、朋黨之爭、文人社團、封建社會末期的政治與文化等等。

作品目錄

第一講 從“大同”到“小康”
⒈中國人起源於非洲嗎?——“夏娃理論”質疑
⒉農業革命: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
⒊關於炎帝、黃帝的傳說
⒋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二講 夏商周: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⒈青銅時代與青銅文明
⒉殷墟與甲骨文
⒊“制禮作樂”與禮樂文明
⒋解讀“封建”的本意
第三講 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家
⒈老子與《道德經》、道家
⒉孔子與儒、儒家
⒊墨家與法家
⒋士與百家爭鳴
第四講 秦漢:中華帝國的初建
⒈秦始皇:皇帝制度與帝國體制
⒉劉邦:庶民皇帝,布衣將相
⒊漢武帝:大漢帝國的威儀
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央集權的意識形態
第五講 經學、讖緯、清議、玄學
⒈古文經學與王莽“托古改制”
⒉光武中興與讖緯
⒊東漢的清議與太學生運動
⒋魏晉風度與玄學
第六講 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的時代
⒈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漢胡互化
⒉漢化色彩濃烈的北魏改革
⒊門閥政治的東晉南朝
⒋隋:統一帝國的再建
第七講 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
⒈從李世民到武則天
⒉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⒊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
⒋佛經的翻譯與佛教宗派的繁榮
第八講 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⒈開元、天寶時期的由盛轉衰
⒉安史之亂
⒊藩鎮、宦官、黨爭
⒋五代更迭,十國割據
第九講 宋: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
⒈官僚政治與體制內改革
⒉傳統農業的新發展與商業革命
⒊領先於世界的科技成就
⒋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
第十講 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
⒈朱熹新儒學:從“偽學”到官學
⒉陽明心學與異端思想
⒊儒學薰陶下的孝義之家:“義門”
⒋修身齊家:家訓與家規的魅力
第十一講 騎馬民族馳騁的時代
⒈契丹、党項(羌)、女真在北中國的統治
⒉混一亞歐的大蒙古國
⒊盛極一時的東西方交往
⒋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觀
第十二講 明帝國的專制政治
⒈朱元璋:“以重典馭臣下”——胡藍黨案及其他
⒉靖難之役與建文帝生死之謎
⒊嚴嵩嚴世蕃父子
⒋張居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
第十三講 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
⒈東林書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
⒉東林非黨論
⒊魏忠賢與“閹黨”專政
⒋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復社的興衰
第十四講 面向海洋的時代
⒈輝煌與迷惘——鄭和下西洋
⒉“海禁”與“倭寇”
⒊晚明的歷史大變局——“全球化”貿易與白銀資本
⒋耶穌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第十五講 清: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
⒈明清鼎革之際的政局
⒉奏銷案、科場案、哭廟案
⒊帝國的政治體制
⒋文化專制與文字獄
第十六講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⒈康熙的文治
⒉雍正的嗣位與政績
⒊閉關自鎖的“天朝”
⒋人口壓力與社會危機
附錄:原版引言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37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科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成員。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
代表著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年)、《萬曆傳》(1994年)、《崇禎傳》(1997年)、《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2004年)。其中,《晚明史》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圖書目錄

出版前言
第一講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講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隸
第三節 庶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家庭
第六節 士
第七節 宗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講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產
第四講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第二節 魏文侯李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面的變遷
第五講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嬴政
第二節 六國混一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管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六講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七講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制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八講 改制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 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第九講 東漢的復興
第一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第二節 後漢的政治
第三節 兩漢的制度
第四節 兩漢對外的交通
第五節 兩漢的學術
第六節 佛教和道教
第七節 兩漢的社會
第十講 世家大族的魏晉
第一節 三國的鼎立
第二節 晉的統一和內亂
第三節 南北朝的對峙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的制度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
第十一講 盛世隋唐
第一節 隋之統一與政治
第二節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
第三節 隋唐的對外交通
第四節 隋唐的制度
第五節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
第六節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
第七節 隋唐的社會
第十二講 積貧積弱的兩宋
第一節 五代的混亂
第二節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第三節 變法和黨爭
第四節 遼夏金的興起
第五節 宋和遼夏的關係
第六節 宋和金的關係
第七節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第八節 宋的制度和社會
第十三講 迅速崛起的蒙元
第一節 元的勃興和各汗國的創建
第二節 中西文化的交通
第三節 元的制度
第四節 元帝國的瓦解
第十四講 緩慢發展的明朝
第一節 明初的政局
第二節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
第三節 明末的政局
第四節 明的制度
第十五講 盛極而衰的清朝
第一節 明清之際
第二節 清初的內政
第三節 鴉片戰爭
第四節 太平天國和捻黨之役
第五節 英法聯軍之役
第六節 晚清的政局
第七節 中日戰爭
第八節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
第九節 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
第十節 清末的憲政運動
第十一節 清代的制度
第十二節 清代的學術
第十三節 清代的社會
第十六講 辛亥革命及近世
第一節 清季的革命運動
第二節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
第三節 二次革命的經過
第四節 帝制運動和護國軍
第五節 二十一條的交涉
第六節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
第七節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八節 五卅慘案和中國民族運動的進展
第九節 國民革命的經過
第十節 日本的侵略東北
編後記
……

社會影響

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胡錦濤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自強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標準,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影響,也為中國人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它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溫家寶
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包括歷史經典、文學經典、哲學經典、倫理經典等多個方面。領導幹部要通過研讀歷史經典,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起到“溫故而知新”、 “彰往而察來”的作用;通過研讀文學經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研讀哲學經典,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增強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通過研讀倫理經典,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格。總之,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習近平

媒體推薦

一部大學課堂講稿能在社會上受到普通讀者如此熱捧,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2005年到2006年是中國歷史通俗讀物的爆發時期,新書層出不窮,讀者照單全收。而這本嚴肅地將學術性內容寫給普通讀者看的《國史十六講》則顯得尤為重要。《國史十六講》不一味就史論史,不糾纏於細枝末節,融合了國內外眾多研究成果來揭示歷史背後的意義。書中的觀點既不固守傳統,也不刻意標新立異,建立在各方面紮實研究基礎上的論點開闊了讀者的視野,也能激發讀者對歷史的獨立思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