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裡村(山東鄒城市城前鎮下轄村)

城前鎮東圈裡村位於城前鎮北部,零九公路北側,黨員27人。該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村兩委班子、全體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村莊規劃合理、錯落有致,沿零九公路商品房整齊劃一,四條大街貫穿東西南北路旁綠樹成蔭,南嶺果樹飄香。2005年村集體收入4萬餘元,人均收入達3700餘元。該村鄉風文明鄰里團結,互幫互助,多年來未發生刑事治安案件,全村呈現按和諧的局面。實現了由亂到穩、由窮到富、由落後到先進的轉變,目前,該村年年被評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社會綜合治安先進單位”今年被評為濟寧市平安建設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圈裡村
  • :403
  • 人口:1280人
  • 土地:830畝
  • 人均收入:3700餘元
歷史沿革
其一說是村叫“圈裡”圖吉利,可以驅妖避邪、消凶免災。如《西遊記》里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個圈,妖魔鬼怪就不敢進來。對此老人們說起來常常喜形於色。在我少年時期,我陳氏族門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三爺爺,八十多歲了,就經常自豪地對我講:“我長這么大年紀了,早就聽祖輩講過,我們圈裡村從未遭過土匪強盜。當年日本鬼子來我們這裡,走到尚河問前面是什麼村?一聽是圈裡村掉頭就往回走,說是怕圈裡頭出不來了。”老人們說的神乎其神,我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也有點將信將疑。我現在五十多歲了,回老家時仍然能聽到老人們講起有關圈裡村的一些神奇故事。
其二說是村里先祖都是同族同姓人,叫“圈裡”表示村里都是同門同胞,沒有外人。據一些老人們講,圈裡村在先祖建村時,村里只有陳姓一門,不知到了什麼朝代才有其他族姓進入。現在圈裡村的陳姓人口仍占村里一半。對此從“文革”前的陳家林來說亦可見一斑。那時的陳家林在鄒東地區聞名遐邇,號稱“千畝陳家林”,林地坐落在村東南,北高南低,形成梯次,錯落有致。林中蒼松翠柏,綠草茵茵,蜂蝶飛舞,百鳥合鳴。聽我三爺爺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蓬萊道士雲遊到我村,看見我們陳家林大加讚嘆,當場賦詩一首,詩云:“莫問村上居何氏,見林便知有旺門。孝悌忠厚傳家遠,只緣鄒魯恩澤深。”這首詩鐫刻在一塊石碑上,可惜在“文革”時被毀了,同時千畝林地也被夷為平地。
其三說是在明朝洪武年間,我村的村民都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為了區別於其他村,就取了“圈裡”村名。對於洪武大槐樹移民之事,家鄉的鄉親們耳熟能詳,“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鴰窩”,“誰是古槐遷來人,小趾兩瓣便是真”,還有“入廁叫‘解手’、走路背著手”等。據說這些說法在河南、山東、河北、陝西、皖北、蘇北等地代代相傳,凡是從洪洞遷來之民,腳小趾甲中有一裂縫,好像是兩個指甲,時至今日仍為復形指甲。對那些身強力壯的移民,是雙手後背被綁著押解遷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須讓領隊解開繩索,故至今這些地區上廁所仍說成“解手”,他們的後人至今走路仍有背手的習慣。古大槐樹處遷民之後裔經過幾代、十幾代,大都不知道被遷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樹是故鄉”,這一點至今誰也沒能忘卻。移民在離開大槐樹時戀戀不捨,到達新的定居地點後,他們大多栽種了槐樹,藉以寄託自己對祖地的懷念。我故鄉的鄉親們至今仍保留著庭院內栽植槐樹的遺風。
其四之說也跟洪武移民有關。據史料記載,明移民條律中規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遷一地。從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間,先後從大槐樹向山東移民六次。我山西的陳氏先祖們在大槐樹下共商執行移民條律對策,他們堅持“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的人格風骨,商定凡陳氏移民到山東後,寧可宗親分離,至死陳姓不改。為了表示同祖同宗,可以將所居村莊統一定名為“圈裡村”,這樣就達到了“圈裡陳氏盡同宗”的目的。據我在網際網路上粗略瀏覽統計,現在全國大約叫“圈裡”村莊名字的有幾十個,而且大多都有陳氏村民居住,有的還是大戶。不要說遠的,但就山東的來講就有近二十個,象濟寧、臨沂、棗莊、煙臺、德州、菏澤、泰安等地,都有叫“圈裡村”或者“圈裡鎮”的,尤其是在濟寧、棗莊、臨沂,叫“圈裡村”的較多。濟寧的鄒城有兩個,微山縣有一個;棗莊的嶧城有一個,滕州有一個;臨沂有三個。,象陳氏移民堅持祖宗風骨的還有,在豫東和魯北,關於“打鍋牛”的傳說,也廣為流散。相傳,洪洞縣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結於大槐樹下後,方知同姓不能同遷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勞燕分飛,天各一方,便匆忙將一口大鍋砸成五瓣,各執一片,以備將來做為續祖尋親的標記。時間是彌合心靈創傷的最好藥劑。但在歷經六百年風雨後的當今,豫魯某些農村牛姓素不相識的長者們,見面後還要問“打鍋不打鍋?”如雙方都說“打鍋”,便認做同宗一家。當然,在洪武年間移民過程中,移民們遷往各地,因一村不準兩一姓,更多的是兄弟之間為了相互照應,有一姓分為幾個姓者,至今在山東一些地方仍有“回、翟、常,一個娘”、“魏、梁、秦,一家人”、“崇、劉、顧,是一戶”、“山東無二郭”等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