圀”字屬於生僻字,“國”的異體字。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所造“則天文字”之一。產生年代說法不一,一說天授年間,一說證聖年間。同其他幾個則天文字一樣,該字也曾在日本有使用,並作為古代人名用字而保留,如:江戶時代有一名為“德川光圀”的大名(德川家康之孫,對日本江戶時代文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基本介紹

基本解釋,讀音,部首筆畫,基本字義,網路語言,方言集匯,英語釋義,字源傳說,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讀音

拼音:guó
注音:ㄍㄨㄛˊ

部首筆畫

部首:囗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部外筆畫:6
總筆畫:9
五筆86:LWYV
五筆98:LWYE
倉頡:WCYS
筆順編號:253441531
四角號碼:60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700

基本字義

1. 古同“國”。

網路語言

表情字,由“”字網路新生字義延伸而來,表示歪嘴的“囧”。

方言集匯

客家話:客英字典 kwet7 gok7

英語釋義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字源傳說

張鷟朝野僉載》還記載了一個與這個字相關的傳說。天授年間,武則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諱。有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人尋如意上封云:“‘國’字中‘或’,‘或’亂天象,請‘囗’中‘武’以鎮之。”女皇大喜,發下制書立即執行。過了一個多月,又有上封者云:“‘武’退在‘囗’中,與‘囚’字無異,不祥之甚。”則天愕然,趕緊追歸制書,又把“囗”中的“武”改為“八方”,即為“圀”。這則傳說雖然頭頭是道,卻少根據,“圀”字的出現是在證聖年間,而不是在天授年間。
《康熙字典》中“圀”字所在頁掃描圖。《康熙字典》中“圀”字所在頁掃描圖。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玉篇》古文國字。注詳八畫。唐武后所作。《正字通》唐武后時,有言國中或者惑也,請以武鎮之,又有言武在囗中,與困何異,復攺為圀。八方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