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積症

囤積症

史密斯學院心理學教授蘭德·弗羅斯特和波士頓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蓋爾·斯泰吉蒂在新書《物品:強迫性囤積和物品的意義》中剖析了囤積症這一普遍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囤積症
  • 特點1:具有處理信息方面的障礙
  • 特點2:特別聰明、外向和友好
  • 特點3:囤積症跟強迫症不同
表征,病因,特點,

表征

兩位作者花了近20年的時間跟囤積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點有時是在通往垃圾場、蟑螂亂竄的地下通道),採訪了幾百位囤積者,研究他們囤積食物、衣服甚至動物的動機。
囤積症
作者帶著同情和敬意描繪了一系列患者的深度形象。他們說,囤積者通常都特別聰明、外向和友好。但對於名人他們有些嘲諷地說,安迪·沃霍爾處於怪異和有病之間,他會定期把桌上的所有東西——現金、藝術品、蘋果核掃進一個紙盒裡。他保存了數百個這樣的“時間膠囊”。兩位著名的第一夫人——瑪麗·托德·林肯和菲律賓的伊梅爾達·馬科斯則明顯患有強迫性購買症。

病因

兩位作者說,有600萬至1500萬美國人患有導致他們焦慮的囤積症。他們把囤積看作一種生理和神經系統的疾病,而不只是一種可以在整理術指導人士一個下午的陪同下就能糾正的壞習慣。很多人以為囤積者懶惰或不講衛生。其實問題要複雜得多。他們無法有效率地處理信息。他們知道自己有囤積物品的毛病,但聲稱自己只是沒時間去處理它們。實際情況是,由於他們處理信息的過程,他們要花很多時間決定是否扔掉某件東西,所以導致他們跟不上物品積壓的速度。

特點

囤積者通常具有處理信息方面的障礙。比如他們通常高度走神,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症狀,這些病症導致他們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被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是分類的。我們把物品分成類別,用這一體系來保存和提取物品。囤積者則很難加以分類。他們好像是按照視覺和空間來組織生活的。囤積者記住的是上次在哪兒看到一件東西。依賴分類體系的人只需要記住某一類東西放在何處。對囤積者來說,當物品很多時找東西就非常困難。
囤積者在得到某種東西時,只考慮擁有眼前的這種東西會多么美妙,以至於忘記他們沒錢買或沒地方放。當要丟棄時,他們只想著他們將失去什麼,不會想到丟掉之後會帶來什麼好處。
在作者看來,這些患者要求對囤積做出新的理解。過去專家們認為囤積者自閉、偏執,童年時物質匱乏,所以成年後無法丟棄無用的東西。但一些病人的父母很有錢,他們自己朋友也很多,依然會珍視自己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希望留著備用。
囤積症跟強迫症不同,強迫症患者感到很痛苦,囤積者則很享受獲得和翻看自己的物品。這表明囤積者非常敏銳,感知視覺細節的能力很強,擁有一種特殊的創造性和欣賞日常用品之美的能力。很多囤積者稱自己是藝術家或手藝人,他們保存東西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手藝。很多人確實技藝高超。但不幸的是,太多的物品妨礙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藝術作品一直沒做出來。
囤積也不同於收藏。囤積行為有兩個特點:獲取很多物品,當這些物品不再有用時無法丟掉。當這種行為導致擁擠或混亂不堪,威脅到一個人的健康或安全,或帶來嚴重的抑鬱時,囤積就成了紊亂。單純地收集或擁有大量物品不叫囤積。囤積的一大特點是,大量擺放不整齊的東西造成了家中的混亂。家具不再本用於原來的目的,在家裡走動都很困難,出口被堵住,家庭生活變得不正常。典型的收藏愛好者藏品擺放得很整齊,每一件藏品跟別的藏品都不同,總體上形成一套有趣、有價值的收藏。進而,收藏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展示特別的藏品,讓別人欣賞。囤積者很少能夠做到這一點。
有的人只囤積垃圾或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但大部分囤積者幾乎保存一切物品。通常包括買了但沒有拆開原來的包裝的東西。最常見的是衣服和報紙。其他常見的物品包括收納箱、垃圾郵件、書籍和工藝品。
最常見的囤積動機是避免浪費可能還會用到的東西,其次是擔心失去重要的信息,這些人即使知道在圖書館或網上能找到相關信息,也無法丟掉過期的報紙。第三種動機是因為物品有感情意義,跟重要的人物、地點或事件有關。最後,有些人囤積物品是因為欣賞那些物品的審美吸引力,它們的外形、顏色和質地。
兩位作者認為,對於囤積症,強迫收拾不管用,他們很快就會重新堆滿一屋子東西,突然失去一些物品會引起狂怒和焦慮。他們建議的治療方法是勵志小組和各種認知治療,不過療效也沒有保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