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聲求氣

因聲求氣

“因聲求氣”是指通過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因聲求氣
  • 外文名:Comprehending spirit from reading aloud.
  • 漢語拼音:yīn shēng qiú qì
  • 不可讀成:yīng shēng qiú qì。
詳細釋義,詞源,學者見解,示例,辨析,

詳細釋義

【漢語文字】因聲求氣

詞源

他這樣寫道:“(讀書)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反覆的吟誦可以使我們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而使自己的心靈飛翔於文學作品那充滿靈性的世界,達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學者見解

“因聲求氣”之說早已有之,韓愈、柳宗元、蘇洵等人都有這方面的闡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劉大櫆提出的“因聲求氣”說影響較大,他在《論文偶記》中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這段話闡述了“神氣”和“音節”之間的關係。所謂“神氣”,是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神韻和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的情感內涵高度藝術化的體現;所謂“音節”,則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神氣”需要藉助“音節”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詩文“音節”的揣摩,能夠領會到作品的“神氣”,這就是所謂“因聲求氣”。劉大櫆進而提到了“因聲求氣”的具體方法──誦讀。“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論文偶記》)。這些觀點,在今天仍舊是有指導意義的。古人學習古詩文尚且重視“因聲求氣”和誦讀,對於今人來說,這些方法更為重要。現代人的生活已經失去了古代詩詞流行時期的語言氛圍和文化環境,如果想通過古代詩詞進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須養成誦讀的習慣。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夠形成語感,達到和古人相感應相契合的境界。這種境界是默讀所不能達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話·因聲求氣》中說,“專以沉思力索為事者”的默讀雖然可以得到啟示,但跟誦讀時“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的狀態還有所區別。

示例

對於《將進酒》,就是朗讀前先想像李白當時的狀態、神態和心態,然後調節自己的狀態與之類似,然後大聲和反覆朗誦,推敲和拿捏感覺,仿佛《將進酒》是你所作的,在表達你的一種即悲壯又豪邁的情懷。
參考: 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於是乎對酒詩情,揮灑個淋漓盡致。詩人的情感與文思在這一刻如同狂風暴雨勢不可擋;又如江河入海一瀉千里。 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理想的破滅是黑暗的社會造成的,詩人無力改變,於是把沖天的激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樂之舉,發泄不滿,排遣憂愁,反抗現實。 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喜、轉狂放、轉激憤、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全詩五音繁會,句式長短參差,氣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驚天地、泣鬼神,是詩仙李白的巔峰之作。

辨析

1、
2、不能從字面上理解為低聲下氣請求別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