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點: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

回到原點: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

《回到原點: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的編寫力求顯明當代教育的另一種言說方式,一種承續“五四”薪火、張揚教育思想、關注教育根本問題的言說方式,同時也為那些對教育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增加一點可能的談資,期待更多的人來關心教育的基礎性問題,關心當代教育的人文蹤跡。《回到原點: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的編撰與其說是給老師們提供新的教育理念,不如說是喚起讀者對教育基本問題的思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回到原點: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
  • 作者:劉鐵芳
  • ISBN:7561749570, 9787561749579
  • 頁數:243頁
  • 定價:18.00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輯 教育:必要的烏托邦
重新確立教育的終極目標
教育:必要的烏托邦
教育自由與兒童發展
自由從搖籃開始
教育如何走向哲學
保衛童年

第二輯 教育的靈魂在哪裡
時代衝突中的教育理念
傳統與變革
教育的靈魂在哪裡
文學教育的悲哀
我國人文教育的現狀及出路
基礎教育、人文價值與學術創新

第三輯 教育的對象是人
教育的對象是人
教育的藝術原理
教育的真義: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
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
教學技術化及其批判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文摘

書摘
不知為什麼,錢理群的名字和文章一直給我一種頗為年輕的感覺;及至後來才知道他已是六十上下的年紀。那天去他府上,門一開,但見一個大腦袋——大得超乎尋常——眉眼神氣圾像個孩童的長者,笑眯眯地站在門口。
王麗(以下簡稱“王”):錢先生,看了您送我的《作品重瀆》,我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我沒想到您曾經專門為中學語文教師寫過這么一本書。我從這本書的序言中,了解到了您與中學浯文教師這份職業的緣分,也感受到了您對這份職業的理解和尊重。您還針對當前中學語文教育的一些弊端提出批評。目前全國正在展開關於語文教育改革的討論,我希望您能更多地談談您的看法。
錢理群(以下簡稱“錢”):我覺得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小的問題, 也不僅僅是大學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教育的問題。其根本的問題就是教育的精神價值的失落。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追問,追問到教育的原點上,追問到前提性的問題上。這就是說,我們辦教育是乾什麼?大學是乾什麼?中學是乾什麼?國小是乾什麼?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其他枝節問題就沒法講清楚。
我最近比較熱心地反覆寫文章宣傳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把教育分成兩個層面。一是“現象世界”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體育。它是服務於國家政治和國家利益的,也就是說是為國家建設培養人才,是服務於眼前的現實利益的。另一個層面就是在“現象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實體世界”。他是用康德的理論前提,即人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而活著,人還有一種超越於“現象世界”的追求,一種形而上的精神的追求,來看待教育的,教育也就是要培養學生的一種終極關懷,培養人的信仰和信念。
王:您是不是說,他的這兩個層面互為表里?
錢:對。他把後一個層面叫作“世界觀教育”。但他和我們這些年所提的“世界觀教育”是不一樣的。我們是從外部強加給人的,是強行灌輸的。而他主張世界觀是要從人的內心煥發出來的,是人通過自覺的學習,由懷疑而選擇,最後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
王:那蔡元培認為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法來進行世界觀的教育?
錢:他主張通過美育。他認為美育是“現象世界”過渡到“精神世界”的一個橋樑。因為美是普遍的,是超脫於現實利益之上的。所以他提出“五育並舉”,即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世界觀教育。1912年,他當教育總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新確定國民教育宗旨,召開全國臨時教育會議。在會上,他提出了“五育並舉”的方針。結果,“世界觀教育’’這一條當場就被否定了,而“美育”也只是作為中國小的課程,變成唱歌、畫畫這種技藝性的課,被簡單化了。為什麼蔡先生這樣一個教育思想,特別是他的超現實的“世界觀教育” 和“美育”,不被大多數教育者接受?為什麼他的理想在中國未得到實現?我們排除政治的原因不談。我覺得一個最大的原因是跟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關係,因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主流,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經世致用,強調實用性、功利性,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中國人往往缺乏想像力,缺乏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維,缺乏終極關懷。這就注定了中國人 只能接受蔡先生教育思想中那些現實的部分,而不能接受超功利的“美育”,更不能接受形而上的“世界觀教育”。
王: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說,這段歷史也給後來的中國教育埋下了隱患?
錢:是這樣。我們這些年所貫徹的教育,就是被攔腰砍斷的教育,是片面的、殘缺的、喪失終極目標的教育。我們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有助於認清當前教育中所面臨的問題,包括現在所批評的應試教育。實際上,應試教育的本質就是實利性教育,就是急功近利,不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的培養。
王:我覺得您切中了要害。按照您剛才對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闡述,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養人的“世界觀”,培養精神上充分發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
錢:對。我非常讚賞巴金的一段話:“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我覺得巴金這段話說得非常樸素,也非常深刻。實際上,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還有整個教育的目的,包括現代化的目的也一樣,就是使人變得更美好。
王:您這樣說,從理念上把這個問題徹底加以澄清了。接下去我們是不是可以進入比較具體的問題的討論了,比如中學語文教育的問題。
錢:中學語文教育有它工具性的一面,但我今天暫時不談這一面。我主要想談它文學性的一面。我認為中學文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喚起人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嚮往。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文學教育就應該喚起人的這樣一種想像力,一種探索的熱情,或者說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
王:您的話很耐人尋味。您在青少年時代一定有很深切的體驗吧?
錢:應該說,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體驗。回想起來,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對我影響最大,至今還成為我做人的基本信念的是一篇童話——安徒生的《海的女兒》。這篇童話所表現出來的對人的信念、對美好東西的信念,還有為了這個信念不惜獻出一切的精神,都深深地影響了我,一直到今天還在影響我。這其中就包含著一種浪漫主義精神。我覺得這種影響對一個人非常重要,也是一個人“精神的底子”。
王:您這個“精神的底子”的提法很有意味。您能說說它對您的影響嗎?
錢: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貴州的一個偏僻地區,在那兒呆了18年。那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我雖然沒被打成右派,但在“文革”中被整得很厲害。可為什麼像一些朋友說我的,我還能保存著一顆完整的心,就是一顆赤子 之心?我解釋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有一個“精神的底子”。我們這一代人讀中學時正好是共和國初期,是1950年到1956年,也是共和國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我當時讀的是南京師範學院附中,這是第一流的學校。那時候學習非常自由,尤其語文課是絕對地提倡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個禮拜六我都和一個要好的同學一起到南京的玄武湖去划船。我們把船劃到荷葉深處,我在那兒編童話故事,他在那兒畫畫。我那時候上課經常給老師提意見。記得有一次老師講茅盾的《春蠶》,分析裡邊一個叫荷花的女人。老師說她是個放蕩的女人。我說不對,她是個解放了的女性。老師在上面講,我就在下面寫自己的分析文章。下課就交給老師。老師非常高興。作文也是這樣。那時教魯迅的《藥》,老師就跟我說,夏瑜的形象在小說中是暗寫,你把他改成明寫,題目就叫“夏瑜之死”。我就花了兩個星期到處去收集材料。這是我第一次寫小說。
P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