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井

四目井

四目井在潮州城區太平路南段的鄭厝巷口對面,井邊原有古樹,故也稱古樹井,井邊原有廟,稱古樹廟,現樹和廟都沒有,只留下“古樹廟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目井
  • 地理位置:潮州城區太平路南段
  • 形狀:八邊形
  • 欄高:一尺七寸
  • 重修時間:1920至1925年
結構,相關歷史,

結構

此井井欄呈八邊形,欄高一尺七寸,每邊長二尺一寸,井口最寬處五尺三寸,井面鋪石,留有四孔,每孔內徑九寸,高出石面三寸,井旁牆上有小龕,龕內有墨繪游龍,龕上題“有本如是、民國乙丑(1925年)街眾重修”可知此井現狀是1920至1925年潮州開拓太平路時民眾重修的。龕下有長二尺三寸,寬一尺一寸石刻楷書“四目古井 光緒五(1879)年冬月重修”。井台南側有東西向石碑一方,是民國乙丑年冬月所立,記下當時一批鋪戶和個人共捐二百四十四元,當時此款可購黃金十七兩。

相關歷史

清人林大川《韓江記·古樹廟》有“廟在城南東邊,中祀清水英神,廟有古樹一株,眾稱雨神(可能是雨仙孫使者)飛升時所登樹也,因此名焉,聞昔時廟中樹潤(潮濕)即雨,後為外國所換(傳說湘橋系梭船的仙索也被外國人偷換為鐵索,故1866年英國領事進駐潮州時被老百姓沿街阻擋並拋丟石塊,停留三日即被護送出城)。此其假者,中有‘玄宗妙應’一額,臨朱晦翁(朱熹的字)。”又稱“余按舊志:神姓邢名鸞字伯鳳,元泰定進士,諫諍謫陝西清水令,棄官入山修道,丹成正升,後降神於揭陽之牧人(雨仙爺),祈雨驅邪,民德而祀之,適晉陽張公來守潮邦,道經揭陽,聞神靈跡,因祀於城南隅則今地,國初定鼎,降神保民,教人遷善改過。”此在井南稱為古樹廟巷的清水宮地方。
《海陽縣誌》有“古樹井在城南長養坊,旁有古樹故名,其(井)欄四目,又名四目井”。但今看來古樹廟巷是七叢成巷對面,四目井在鄭厝巷對面,不是同一地方。清代林大川在《韓江記·四目井》記“南街有四目井,內畜金絲赤鯉四尾,長有尺半,每乍午紅日當天,魚起弄影,往來潑刺,殊有可觀,一日,忽有無賴竊其一(尾)烹而食之,即日而卒(死),後遂無生企者。”故潮州俗語有“四目井金鯉——食後著死”喻不義之財惹禍災,以此為例。
潮州多古井,東門街中段有大井、石井欄是內圓外八角形,每邊寬一尺三寸,井口直徑三尺二寸,井南側護壁上有三塊碑刻,分別記靈“乾隆癸卯(1783年)臘月街眾重修古井”,“同治丁卯六(1867)年陽月街眾重修古井”和“光緒十一(1885)年歲次乙酉冬月重修 潮州府正堂朱捐銀一百兩正 海陽縣正堂溫捐銀二十兩正 街眾捐錢三百三十三丙 合共用銀四百五十三兩”,井欄東北面刻“熙寧八(1075)年乙卯重修”,北面刻“至正甲戌陳梁金 蔡砌石同立修”(元惠宗至正無甲戌年,只有至正四年甲申即1344年,至正十四年甲午即1354年,五姓修井中一姓字不清。)東面刻“萬曆辛亥(1611)吳錦題重修”等。
《海陽縣誌》有“東門大井在城生融坊東門街,源通韓江,挹注不究,欄上有宋熙寧八年乙卯重修及元明重修年號各刻。”潮州俗語有“東西日月、南北七星”喻羅列有序,指此井和名勝境古蓮花井為東西日月,四目井和北門三目井為南北七星。林大川在《韓江記·大井》中有“初建鳳城,四門鑿四井、一曰大井在東門街,極其靈異:若見井底水翻,污泥上汔,水立變黑,不出三日定有火災,屢驗不爽。”編者童年都飲用此水,也聞此說,因解放前東門街多木樓而火災不斷,此井供飲居民萬眾,若遇天旱,日夜提用,水質變黑,此時樓屋用物都乾燥異常故多火災,潮州俗語有“東門井板(翻污)、火神爺來”喻禍有先兆。
在潮州城區西馬路與西平路交界附近有蓮花井巷,巷頭有“蓮花古井”,井壁圓形高一尺九寸,內徑二尺三寸,外徑三尺三寸,由花崗岩砌成,井內壁為磚砌,井欄上方口沿刻隸體“古蓮花井”四字,井旁牆上嵌石刻一方:“光緒二(1876)年蓮花井重修 楊宅捐出自己家宅牆為修井之用 此記”。
《海陽縣誌》有“防虞井二:一在城西里仁坊曾厝巷頭;一在西街和睦坊名賢廟左;水漲時映日,俯看有蓮花影,故又名蓮花井。”傳說此井於夏至日陽光直射井底,水清砌底時浮現蓮花影,故先前曾以“蓮花浮影”列為潮州內八景之一,當地也稱為“名勝景”至今,編者少年時於夏至日也曾去俯井看影,若無若有,傳說井面浮蓮花看不到,井底倒有蓮花形狀,是否是井壁反射光合作用,也未可知。但林大川在《韓江記》有“蓮花井在郡西,井內有石刻蓮花故名,昔年每逢日午則花浮水面,後為屠狗者所污,其花遂杳(沒有),而井尚存。”這又是另一種說法,不過他在一百四十年前也是聽到傳說而錄。潮州城中至今現存有義井、二目井、開元寺井、開元街井、新街頭井、彌勒佛井、廣源街井、子母泉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