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海神

四海海神是涉海民眾海洋觀念的外化表現,通過分側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國古代主要海神信仰從人面鳥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龍王、媽祖、地方海神和專業海神的的歷史傳承與流變

基本資料,相關典故,

基本資料

海神信仰實際是涉海民眾海洋觀念的外化表現,通過分側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國古代主要海神信仰從人面鳥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龍王、媽祖、地方海神和專業海神的的歷史傳承與流變,並通過分析海神傳說及相關民俗事項,可以透視出中國古代海洋觀念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即源遠流長的“四海”水體觀念,“魚鹽商利”的海洋價值觀念,敬畏與駕馭交織的海洋本體觀念。總體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國古代的海洋觀念在現實和虛幻兩條軌道上前行,並且隨著涉海生活的深入在歷史時期內越來越趨向現實,人海關係中人的力量不斷增加。所以,那種認為中國古人將大海視為恐怖之地並對之深懷恐懼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山川河流的信仰,自古有之,到了隋唐五代,仍然保留著這種觀念和實踐。對五嶽、四鎮、四海、四瀆的祭拜,這時已列入了國家的祀典。唐制規定,“立春之日,祭東嶽泰山於克州,東鎮沂山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淮於唐州;立夏之日,祭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山于越州,南海於廣州,南瀆江於益州;季夏土王日,祭中嶽嵩山於河南府;立秋之日,祭西嶽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及西瀆河於同州;立冬之日,祭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於營州,北海及北瀆河於河南府。各於其境內,本州長官行焉。”

相關典故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媽祖生前為人民,特別是為漁民作了許多好事,歿後被人立祠奉祀,視為神明。從此,隨著媽祖傳說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演變成為民俗,形成許多俗例。誕辰禁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湄洲海島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據《天后顯聖錄》載: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天后說:“此必是鬼神為殃”,便命操舟鼓漿馳大海中流。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踴吐水沫,看見一處濤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天后說:“不必怕”。即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才知道是龍王來朝。以後凡天后誕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慶賀。據此,湄洲海島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湧,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另據考察,三月二十三前後數天,湄洲島四周確有不少水族游戈其中產卵。這也許是傳說與天象的有趣巧合。
大梵天是梵文Brahmā的意譯。“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