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南詞

四明南詞

四明南詞也叫“四明文書”。浙江省傳統地方曲藝的一種。用寧波方言說唱的彈詞。流行於浙江寧波一帶。原為文人的業餘演唱,清末出現專業藝人。早期為按生、旦、淨、末等分角色演唱,後發展為一人自彈三弦演唱,一人打揚琴伴奏,也有二三人加用琵琶、二胡等伴奏的。唱詞為七字句。傳統書目均為長篇,有《珍珠塔》、《玉蜻蜓》、《雙剪髮》等三十餘部。 曾稱“寧波文書”。系宋代的陶真,明代的彈詞衍變而成的浙江曲種,流傳至寧波城區和郊縣。清末至民國初期為鼎盛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衰落。現已瀕臨失傳。

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寧波市申報的“四明南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明南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單位:浙江省寧波市
  • 遺產類型:曲藝
  • 遺產序號:749  Ⅴ-56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表演形式,主要書目,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四明南詞俗稱“寧波文書”,屬彈詞類。由於詞章華麗和曲調優雅,四明南詞為士大夫們所欣賞,一般不進人書場、茶坊,多在壽誕、喜慶的堂會上演唱。 據老藝人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過寧波,並在白衣寺章狀元家住過。聽了寧波文書,十分讚賞,說:“此乃是詞,不應稱書。”由此寧波文書改為四明南詞。還有傳說:乾隆回京時,叫了一班南詞藝人進宮演唱,自己也學。這些傳說在老藝人中頗為流傳,但寧波志書中並無記載。
四明南詞有實證可考的時間,約有300多年:
明末清初,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組織了類似票房形式的“詩詞歌賦社”和“絲竹社”對南詞曲調、節目進行研究。道光年間,南詞十分繁榮,寧波城新街一帶已有“崇德社”、“引鳳軒”等組織,連同郊外、鎮海、奉化一帶從事南詞演唱的藝人,總共約280多人。後漸趨下坡,至解放前夕,僅餘二三十人。較有名者有滕雲清、陳世卿、戴善寶、陳金恩、何貴章、柴炳章、陳蓮卿等。鎮海蛟川走書藝人湯鑫森與高禮剛之父也唱南詞。所以蛟川走書中有不少滲融南詞的曲調。著名甬劇藝人徐鳳仙、金玉蘭也曾學過南詞。
南詞藝人組織的社,多在六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兩天集會,廳堂中掛起伏羲軒轅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唐明皇李白李龜年九位神像,拈香供奉。他們對唐代樂師雷海青也十分崇拜。據傳雷系盲人,在安史之亂中被安祿山所俘。雷手捧琵琶大罵安祿山,最後把琵琶砸向安祿山。南詞藝人非常欽佩他的氣節。
四明南詞四明南詞
1958年原寧波曲藝團曾建立四明南詞演出隊,後因“文革”而夭折。八十年代有著名老藝人作展覽性演出。2000年曾由寧波市民眾藝術館組織經改革的開篇形式演出(為業餘組合,演唱形式已改變)。四明南詞用寧波地方語言說唱,以唱為主,演唱者自奏自唱,唱詞講究平仄格律,曲調有“上中下韻”之分,“賦調”“詞調”為基本曲調,其唱腔對甬劇寧波走書有較大的影響。
1959年,寧波成立了戲曲學校(曲藝班),這個班招收培養了兩批四明南詞的學生,當時才13歲的陳祥源就是第一批考入曲藝班的學生。他拜著名南詞藝人柴彬章、俞長壽為師,學習演唱,兼學揚琴、琵琶。1964年畢業後,陳祥源進入寧波市曲藝團,主要從事揚琴伴奏。
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四明南詞跟其他曲藝一樣遭遇了毀滅性的破壞,珍貴的資料、曲目劇本被燒毀了,市曲藝團也解散了,大多數南詞藝人被迫改行。1979年,寧波重建曲藝團,四明南詞再度迎來生機。1980年前後,勵成龍、陳雪芸、陳祥源三人組合常常奔赴各地演出。“四明南詞當時還是很受觀眾歡迎的,我們不但在寧波城鄉演出,還到舟山、台州、黃岩等地演出,經常演出的書目有《何文秀》《血藻圖》《武必松》等,幾乎場場爆滿,一票難求。”
陳雪芸、陳祥源正在帶領弟子表演四明南詞陳雪芸、陳祥源正在帶領弟子表演四明南詞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電視節目和流行音樂的興起,四明南詞的觀眾不斷流失。1982年,市曲藝團解散,許多藝人各奔東西。在以後的20多年歲月中,四明南詞似乎再也沒有機會正式在舞台上呈現了,這朵曲藝之花逐漸枯萎,寧波百姓曾經熟悉的一段段悠揚清雅的鄉音唱腔,就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越飄越遠,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藝術特色

總的來說,南詞可概括為一個“文”字。它的唱詞典雅,當是經過文人再創作而成。有些言情的內容,也寫得辭藻雅麗含蓄。如《果報錄·試唐》中有這樣的唱句: 恨只恨咫尺畫堂深如海,
只落得月明空照半衾床。
害得奴,心如醉,意難忘。
牽捻有絲萬丈長,
奴家枕被半空床。
又如《果報錄·品簫》:“聽他吹的一曲《想思引》,如悲如泣情溶溶。莫不是再世蕭郎來引鳳,難道化身湘子出九重?”
從伴奏的樂器來看,也都是用音色柔和的“文樂器”(“文樂器”一語為南詞界行話)。
四明南詞使用的樂器最基本的為三弦揚琴、琵琶三檔。說唱者居中坐,操三弦,右座揚琴,左座琵琶。後逐漸發展,增至五檔、七檔、九檔、十一檔。五檔是右二鳳簫,左二二胡;七檔右三加阮(“阮”形似月琴,但體積比月琴稍大、頸長),左三為大弦(即二弦);九檔加雙磐、笙;十一檔板鼓和箏(板,為柝板,鼓是小竹鼓。左手持柝板,右手敲竹鼓。持板、鼓者坐右五座,彈箏者坐左五位)。

表演形式

四明南詞是唱、奏、念、白、表相間的表演形式。主唱人要有“一白、二唱、三弦子”的硬功夫。南詞常用曲調有詞調、賦調、緊賦、平湖、緊平湖,俗稱“五柱頭”。調和調式轉換較多,也有板腔變化。四明南詞曲調文靜優美,唱腔多是七字句,有的間隔襯字流暢動聽,有的還有大段起板、間奏、尾奏等器樂段。這些器樂段在開演之前或休息之後必奏一曲,以顯示該班社的藝術水平和起到靜場的作用。所用曲子多為江南絲竹,如《四合如意》、《得勝令》、《三六》等,最具特色的是四明南詞的《將軍令》(也稱《文將軍》)。主要樂器有:揚琴二胡琵琶小三弦等。演奏時,演奏員們根據自己所奏樂器的特色,圍繞主旋律,自由發揮,互相輝映,形成支聲復調,以少勝多,音樂十分優雅。中外不少研究中國民間音樂的專家,對此均有很高評價。四明南詞演唱有單檔(唱兼彈三弦)、雙檔(主唱彈弦,另加揚琴)、三檔(除上外,加琵琶)、五檔(再加二胡、風簫)、七檔(再加拉弦、雙清)、十一檔(再加箏、鼓板)、十三檔(再加月琴或管),但有時根據伴奏人員的情況,有所靈活變動。南詞的演唱藝術,在技巧上要求很高,演唱者既要自己操持,又要把生、旦、淨、醜各類角色的聲調,性格、表情刻劃出來。雖然是一人獨唱,但所造成的戲劇氣氛卻好象有許多人在同台唱戲一樣。所以,四明南詞是一種藝術性較強的民間曲藝。
四明南詞四明南詞
演出形式分單檔、雙檔、三人檔、五人檔、七人檔、九人檔、十一人檔。曲目分開篇、長篇兩類,傳統長篇曲目有《雨雪亭》等10餘部,已失傳。現僅存一、兩位老藝人在世,曲種瀕臨消亡。

主要書目

四明南詞的主要書目有:《珍珠塔》、《玉蜻蜓》、《白蛇傳》、《雙珠球》、《十美圖》、《盤龍鐲》、《雨雪亭》、《果報錄》、《雙珠風》、《西廂記》、《四法緣》等。
小曲小曲

傳承保護

本世紀40年代起,四明南詞漸趨衰落,主要原因是:
三弦三弦
1.詞句不夠通俗,入唱的多為詞曲語言,不是大眾化的口語,聽眾觀眾面較窄。
2.書目不能推陳出新。建國後一般編劇作者,習慣上重戲輕曲,對南詞的整理和改革往往忽視,他們所感到興趣的,不過從中發掘一些能改編為劇目的素材而已。如果能象甬劇一樣,整理改編出《半把剪刀》、《雙玉蟬》、《天要落雨娘要嫁》等一批受民眾歡迎的本子來,那么四明南詞的現狀可能改觀
3.老成凋謝,後繼乏人。
寧波四明南詞在剛結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公示後,2008年3月20日登上了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新民晚報聯合主辦、東方衛視和新娛樂打造的電視欄目《非常有戲》,由寧波市甬劇名家王錦文和著名歌手周彥宏聯合演唱,該期節目將在東方衛視3月22日晚7時30分播出。 《非常有戲》欄目自東方衛視推出以來,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兩岸三地及海外明星60餘人參與了競技。《非常有戲》第二季全面啟動,第二季的主題定為“尋根之旅”,目標鎖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體驗式真人秀”的形式,前往各地探尋戲曲藝術,特別是那些瀕危的戲曲、曲藝及文化記憶。節目邀請了周彥宏楊昆黃豆豆趙志剛等明星作為文化尋訪者分赴24個地區,完成尋訪任務。周彥宏尋訪的是發源於寧波、被稱為“寧波地方曲藝的奇葩”的四明南詞。
《非常有戲》欄目組特邀請甬劇名家王錦文和歌手周彥宏聯手合唱四明南詞。在上海錄製完節目回甬的王錦文接受採訪時表示:“四明南詞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出席這樣的活動既能向市民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又能傳播寧波的影響力,我義不容辭。”
《非常有戲》《非常有戲》
對於王錦文來說,唱四明南詞屬小菜一碟,但從沒接觸過寧波方言的周彥宏卻感到挑戰不小,她表示:“除了演唱方式與我平時演唱的歌曲不同外,最大的困難來自於歌詞中的方言。”她將詞曲列印出來並標上方言的發音,詞不離手、曲不離口地勤學苦練,最終,她的這番努力沒有白費,王錦文聽了她的現場演唱後誇獎:“唱得很不錯。”相信3月22日晚7時30分,寧波觀眾們將在東方衛視欣賞到一出精彩的節目。
2003年,國家啟動搶救與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工程。不能讓曾經風華絕代的四明南詞成為絕唱!為搶救和保護已屬瀕危曲種的四明南詞,陳祥源組織曲藝班同事勵成龍、錢元明、陳雪芸等人蒐集四明南詞的珍貴資料。從2002年至今,他們編撰、出版了《寧波傳統曲藝作品精選·四明南詞卷》《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四明南詞》等一批書籍,整理、匯集了一批曲譜油印本、手抄本和經典唱段音帶、唱片等,整理了《珍珠塔》《雙珠鳳》《玉蜻蜓》《何文秀》《雨雪亭》等一批四明南詞經典書目。陳祥源妻子陳雪芸在這個過程中做了許多輔助工作。例如,在整理《何文秀》書目時,發現其中遺缺了幾回書,陳雪芸硬是憑著超人的記憶力,一字一句地把這幾回書記錄下來,使該書得以完整保存。2006年,陳祥源、勵成龍、陳雪芸、錢元明、陳祖蕾、丁德偉6位老藝人自發組建了一個四明南詞的演出組,一有機會就去各類文藝活動中展演四明南詞。在他們的努力下,人們又聽到久違了的四明南詞。2008年,四明南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明南詞的保護與傳承更是得到了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注。
2008年開始四明南詞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類),公示期已結束,正報國務院審。 四明南詞俗稱“寧波文書”,屬彈詞類。四明南詞產生於明末清初,至今約有300年的歷史。由於詞章華麗和曲調優雅,四明南詞為士大夫們所欣賞,一般不進入書場、茶坊,多在壽誕、喜慶的堂會上演唱。據老藝人講,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到寧波,並在白衣寺章狀元家住過。聽了寧波文書,乾隆十分讚賞,說“此乃是詞,不應稱書”,因此“寧波文書”改為四明南詞。
四明南詞主要書目有《珍珠塔》等。四明南詞眾多曲調,多被甬劇和寧波走書蛟川走書等吸收和融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輝煌一時的四明南詞正面臨著嚴重的消亡危機。由於種種原因,原有的四明南詞演員紛紛轉業,後繼乏人,僅存的幾位老藝人也都年逾古稀,搶救四明南詞已是燃眉之急。
《非常有戲》《非常有戲》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文聯對四明南詞等本地民間曲藝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工作:成立了曲藝音樂集成編委會,彙編出版書籍資料,介紹有關四明南詞歷史淵源、曲目、音樂、機構、人物等內容;成立了寧波市曲藝專家委員會,對四明南詞保護工作展開論證、研討等;建立起完善的民間文化藝術檔案,摸清了還健在的老藝人生活、身體狀況,做好藝術搶救工作等。
為進一步保護四明南詞,建立了有專家指導的“四明南詞搶救保護領導小組”,並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根據計畫,將繼續對四明南詞作包括文字史料音樂視頻等在內的專題調查,掌握所有四明南詞藝人的資料,確認、命名四明南詞若干傳承人,保證傳承工作順利進行;成立四明南詞示範性團隊,建立傳承基地,排練代表性書目;開辦四明南詞知識、欣賞系列講座,舉辦四明南詞進學校活動,製作四明南詞電視藝術片;深入開展四明南詞理論研究工作,建立完備的四明南詞資料庫。
然而,由於四明南詞藝人流失太多,演藝荒廢太久,整個寧波能嫻熟演繹四明南詞的老藝人僅剩下陳祥源、陳雪芸、勵成龍、錢元明、丁德偉這幾個人。
2011年,作為四明南詞的保護單位與傳承基地,海曙區文化館面向市民開辦了四明南詞的非遺講座課堂,普及、弘揚四明南詞的歷史文化。這個課堂吸引了一批對四明南詞感興趣的市民。也就在那一年,陳祥源、陳雪芸招到了三名有決心傳習四明南詞的弟子:退休職工唐雅琴、青年個體戶黃敏及小學生邵品愉。不到兩年時間,她們在陳雪芸的帶領下,在民樂劇場登台演出,上電視台表演……人們依稀看到了四明南詞的傳承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