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間習俗

彝年是彝族年節。節期三天,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師占卜而定。如果當年五穀豐收,則可沿用上一年時間過年。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人們鳴槍放炮,互相慶賀五穀豐收,祝賀節日快樂。中年男子們三五成群, 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婦女不出門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們除唱歌跳舞外,還舉行磨秋、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民間習俗
  • 例如:都陽節、補年節、採花節
  • 作用:豐富中華傳統文化
  • 類型:習俗
  • 重要性:中華文化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節日
都陽節
都陽節流行於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補年節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採花節
採花節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採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蔡侯會
蔡侯會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曆八月舉行。夾江是著名的紙鄉,坊眾多。廣大造紙藝人奉蔡倫為祖師,家家供奉蔡倫神像農曆八月正什新竹末漚好、舊料已用完的閒暇之期,藝人們便集資辦蔡侯會。
女兒節
女兒節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膠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曆9月1日。
張爺會
張爺會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曆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除夕洗腳
也是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