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

《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於2010 年11 月19 日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川委辦〔2010〕38 號印發。該《行動計畫》分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及戰略目標,保障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
  • 時間:2010 年11 月19 日
  • 地點:四川省
  • 國家:中國
基本信息,行動計畫,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三、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及戰略目標,四、保障措施,

基本信息

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 年) 》的通知
川委辦〔2010〕38 號
各市(州) 、縣(市、區) 黨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門:
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將《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0 年11 月19 日

行動計畫

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年))
我省是一個多民族大省,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關係全省乃至全國發展穩定大局。為推進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夯實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中央的有關部署要求,特制定《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2011—2020 年) 》(以下簡稱本《行動計畫》) 。

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畫》(以下簡稱第一個《行動計畫》)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地、各部門和民族地區廣大幹部民眾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深入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民族及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始終把教育作為事關民族地區發展穩定大局的戰略任務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抓發展、抓提高,實現了民族地區教育由初創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性轉變,教育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09 年底,民族自治地方51 個縣(市) 中已有50 個縣(市)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比2000 年增加了44 個縣。幼稚園和各類中國小校達到3853 所, 在校生達128 萬餘人, 學生總規模比2000 年增加了40 余萬人。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地區教育,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2001 年以來,中央和省共投入65 億多元資金用於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新建和改擴建學校3523 所,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為46 萬名學生提供寄宿條件,為184.4 萬人次貧困家庭寄宿制學生提供生活補助,招收1 萬餘名藏區學生到內地85 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習。成都、綿陽等10 個市選派了8000 多名教師赴民族地區支教,支援資金物資1.2 億多元。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實,減輕了農牧民民眾負擔,保障了農牧民子女受教育的權益;教育對口支援工作的有效開展,增強了民族地區與內地的聯繫,鞏固了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係。教育的快速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
幾十年的成功實踐證明,加快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各民族平等政策;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教育擺在關係社會發展穩定全局的高度,優先謀劃、優先安排、優先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集中力量攻堅;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民眾路線,調動各方力量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經過幾十年特別是近10 年的發展,我省民族地區教育已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和基礎。黨和國家為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興國戰略,深入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使優先發展教育成為國家戰略。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藏區跨越式發展,針對西部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教育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為我省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總體水平與全省、全國發展水平相比仍然較低,教育總量和水平仍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及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鞏固、提高、發展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我省民族地區雖然整體實現“兩基”目標,但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滯後,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僅有32.5%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僅有36.2% ,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與人民民眾享受優質義務教育的要求還有差距。按國家新時期教育現代化的相關指標測算,實現我省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需建設2091 萬平方米的各級各類校舍,增加4 萬餘名教師,增加82 萬餘名寄宿制學生,校長、教師的管理水平、業務能力及學校裝備水平尚不能滿足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幹部民眾教育觀念和認識還需進一步轉變提高,反滲透、反干預工作尚需長期堅持。
未來10 年是實現我省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各地、各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定位和謀劃民族地區教育,認識和把握民族地區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思想和行動都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強民族地區教育的決策部署上來,通過實施本《行動計畫》,努力實現民族地區教育現代化,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三、指導思想、工作方針及戰略目標

(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按照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省委“一條主線、三個加強”的藏區工作總體思路的要求,緊緊圍繞鞏固、提高、發展三大主題,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服務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工作方針。 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優先發展是實現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長期堅持優先發展這一重大方針,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發展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關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會力量出資興辦教育的體制和政策,不斷提高社會對教育的投入。
堅持育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事關民族地區發展穩定大局的重大政治任務,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使“三個離不開”思想進腦入心,成為各民族師生內在的文化價值追求。堅持能力為重,著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堅持全面發展,關心關愛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堅持改革創新。提高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根本靠改革創新。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要求,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手段,轉變管理方式,改革質量評價和招生考試制度,增強教育活力,積極探索建立與教育跨越式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體制與機制。
堅持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堅持教育資源向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在縣域範圍內,教育資源要向薄弱學校傾斜。加快縮小與教育發達地區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益,幫助、扶持困難群體子女入學。
堅持提高質量。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把工作重心和教育資源配置重點集中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建立和完善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根本標準的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和機制,堅持規模和質量的統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堅持統籌協調。民族地區教育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要按照總體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統籌、整合各種資源,合力推進不同區域和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三) 戰略目標。 到2020 年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教育事業主要指標與國民受教育水平力爭基本達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富有活力、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現代教育體系。
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的地方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力爭達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掃除青壯年文盲。
公平教育體系全面形成。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保障農牧區廣大人民民眾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形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縮小與全國全省教育發達地區的差距。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
教育教學質量和學校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現代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體系基本形成,教育質量和學校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人民民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
淨化教育環境。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民族宗教政策,堅持國民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原則,禁止任何個人、組織、宗教團體以任何方式和藉口干預教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淨化教育環境,維護教育戰線的穩定和長治久安。
(四) 分類分階段目標任務。 綜合自然地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時間先後等因素,將民族自治地方51 個縣(市) 分為三類地區。一類地區為自然地理條件較好、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且在2003 年(含2003 年) 前已“普九”的14 個縣(市) (瀘定、九龍、丹巴、康定、汶川、理縣、茂縣、金川、西昌、德昌、寧南、會理、峨邊、北川) ;二類地區為自然地理及經濟社會發展在民族自治地方處於中等水平且在2004 年至2007 年間“普九”的32 個縣(鄉城、爐霍、甘孜、巴塘、稻城、得榮、新龍、雅江、道孚、白玉、德格、九寨溝、馬爾康、黑水、小金、松潘、若爾蓋、紅原、阿壩、壤塘、會東、冕寧、鹽源、喜德、普格、甘洛、越西、昭覺、木里、雷波、金陽、馬邊) ;三類地區為自然地理條件較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且在2007 年後“普九”的5 個縣(理塘、色達、石渠、布拖、美姑) 。
第一階段,2011 年至2012 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全面鞏固,學齡兒童少年全部按時入學,鞏固率達到國家規定要求。學前教育有較快發展,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45% :一類地區基本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75% 以上;二類地區學前一年雙語教育開展面達到需開展學前雙語教育鄉鎮的50% ,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40% 以上;三類地區學前一年雙語教育開展面達到需開展學前雙語教育鄉鎮的40% ,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30% 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5% :一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5% 以上;二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40%以上;三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30% 以上。
第二階段,2013 年至2015 年。力爭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內初步均衡,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65% 以上,實現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全覆蓋:一類地區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二類地區學前兩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65% 以上;三類地區學前兩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55% 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0% 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規模大體相當:一類地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 以上;二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5% 以上;三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45% 以上。
第三階段,2016 年至2020 年。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力爭基本達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實現義務教育縣域內均衡發展。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85% 以上,有條件的地方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一類地區全面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5% ;二類地區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85% ;三類地區基本普及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和接近普及學前兩年教育要求,學前兩年毛入園率達到80% 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 以上,職普比例達到1 :1:一類地區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成果;二類地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 以上;三類地區接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要求,毛入學率達到85% 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達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 全力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 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協調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發展。
學前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基礎。重視和支持學前一年雙語教育,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堅持政府主導,形成縣城幼稚園、鄉鎮幼稚園、國小學前班、雙語教育為特色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辦學體系。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扶持民辦幼稚園。新建公辦幼稚園基礎建設可納入中央和省實施的教育工程項目統一規劃。合理規劃校點,充分利用中國小布局調整富餘的校舍和教師舉辦幼稚園(班) 。建立完善幼稚園管理辦法,規範收費標準,實行成本合理分擔機制。落實幼兒教師地位和待遇,加強幼兒教師隊伍建設。
義務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重點。堅定不移地抓好義務教育普及成果的鞏固,依法確保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入學並接受良好義務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通過“普九”複查,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努力解決輟學問題。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強化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大力發展寄宿制等措施,努力縮小縣域、城鄉、校際間差距,實現縣域內均衡發展。強化學校管理,開足開好規定課程,配足配強教師,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快樂學習,愉快生活,健康成長。
高中階段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創新人才、實現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障和重要標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力爭到2020 年,形成滿足國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需求、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規模大體相當的高中階段教育體系。重視和支持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抓好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和師資力量的配備。合理布局校點,擴大現有高中規模,切實滿足需要。支持成都、德陽、綿陽等省內發達地區舉辦民族地區高中班(校) 。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強化教育教學管理,不斷提高辦學質量。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提高質量;結合地區和市場需求,合理布局校點,科學設定專業,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傳承創新民族文化培養合格人才。大力實施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滿足人民民眾接受優質中等職業教育需要。
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採取各種措施,努力辦好現有3 所高等學校,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研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建設人才,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民族地區高校教師隊伍及特色學科和優勢專業建設,安排省內有關高校對口支持民族地區高校,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實行省內高校面向民族地區定向招生、定向培養政策,進一步辦好省內高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多渠道、多形式為民族地區培養輸送各類急需人才。
(二) 實施五項重點工程。 民族團結教育工程。大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是新時期教育戰線一項緊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務。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推動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國家法律法規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民族觀和宗教觀,鑄牢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識,夯實各民族團結進步、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領導,抓好中國小各階段民族團結教育相關配套工作,規範課程設定和教材選用,配齊配足教師,確保有效開展。加大民族團結教育經費投入,實施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建設工程,以縣為單位建設一批民族團結教育實踐基地,並在各中國小設立中華文化學生活動室。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要免費向學生開放,多渠道多形式推進民族團結教育工作。
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工程。根據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實施中國小校辦學條件改善工程。通過科學規劃,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校舍,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加強薄弱學校配套設施建設、學校裝備更新和遠程教育工作。合理布局校點,撤併規模小、質量低、不利於學生入學鞏固的學校。新建學校及需撤併學校特別是需撤併的寄宿制學校要建在自然條件相對較好、人口相對集中、交通較方便的公路、城鎮、縣城附近。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提高辦學規模效益,為民族地區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教師隊伍保障體系建設工程。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素質合格、學科配套、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教師隊伍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要高度重視和大力抓好民族地區教師補充、培養和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切實維護教師隊伍穩定。適時調整教師編制,及時補充合格師資,嚴禁有編不補和擠占挪用教師編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民族地區任教,切實保證教育發展對教師的需求。補充教師要堅持標準,嚴格資格認定,確保質量。均衡配置縣域內校長和教師,配齊學科教師。抓好教師培養培訓工作,通過脫產進修、集中培訓、函授學習、遠程培訓等形式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實現教師學歷水平和業務能力合格達標。健全省、州、縣、校四級培訓體系,建好縣級師培基地。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依法保證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或者高於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並逐步提高,落實和完善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關心教師身心健康,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建設一批鄉鎮教師工作周轉宿舍。對長期在民族地區從教、貢獻突出的教師要給予獎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愛崗敬業意識。
學生保障體系建設工程。深入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按照中央統一政策,逐步建立學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學生資助制度。免除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學費,補助其生活費。積極爭取中央將我省高寒地區中國小納入冬季取暖補助政策範圍。根據民族地區自然地理的特殊實際和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寄宿制,保證需在校寄宿學習的學生都能寄宿。完善寄宿制學校設備設施,配齊生活管理員,加強小農牧場建設,提高學生生活水平。
雙語教育工程。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全面開設漢語文課程,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加大雙語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按專業要求配齊配強教師。提升雙語教師的業務能力,對雙語教師進行全員免費培訓,培養一批雙語技能合格、研究指導能力強的專家型雙語教師,試行雙語教師準入資格和定期考核制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建立雙語教育質量監測長效機制,提高雙語教育質量。加大民族文字教材建設和相關教學資源開發的投入力度,完善以國家教材為主、地方和校本教材為補充,學科教學與專題教育相結合,文本教材與多媒體資源相配套的雙語教材體系。
(三) 實施民族地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
實施免費中等職業教育是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教育跨越式發展、改善民生、促進穩定的根本性措施,要高度重視,認真實施。繼續組織實施“9+3”免費教育計畫,積極推進民族地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的實施,逐步實現民族地區願接受職業教育的國中畢業生都能免費接受教育。支持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和學生學習生活條件。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切實提高質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關心關愛學生,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做好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幫助畢業生實現就業。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為全社會支持民族地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營造良好氛圍。
(四) 強化資金籌措,確保經費投入。 實現民族地區教育跨越式發展,投入是關鍵,要統籌中央、省、州(市) 、縣(市) 資金集中投入。未來10 年,在中央教育專項資金向民族地區傾斜的同時,省上按第一個《行動計畫》籌資渠道,每年籌集7 億元以上專項資金用於本《行動計畫》的實施,中央和省專項資金投入後的經費缺口由州(市) 、縣(市) 負責籌措落實。
本《行動計畫》資金主要用於民族自治地方幼稚園到高中階段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鄉鎮教師工作周轉宿舍建設、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學校裝備、現代遠程教育、師資培訓、民族文字教材等方面,對民族待遇縣(區) 校舍建設酌情予以補助。實施民族地區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畫所需經費在省職教攻堅經費中解決。
省民委、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財政廳要認真做好省級專項資金的籌措工作,確保各年度資金足額落實。民族地區要根據完成本《行動計畫》目標任務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最佳化支出結構,強化政府統籌,加大對教育發展資金的投入力度,確保省級專項資金中本級財政應承擔的資金足額落實。同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出資辦學,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本《行動計畫》省級專項資金由省根據各州(市) 經濟發展、自然地理、教育基礎等因素及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將年度項目資金額度按有關規定下達各州(市) ,由州(市) 負責對所轄縣(市) 年度資金的安排和項目的審核、批覆,各縣(市) 依據州(市) 批覆項目方案負責組織實施。州(市) 將年度實施方案報省備案。
(五) 強化教育對口支援,創新支教內容。 未來10 年,教育對口支援工作繼續按照第一個《行動計畫》“市對州、縣對縣、校對校”的結對關係深入推進。各支援市、縣(市、區) 要按照本《行動計畫》的要求,加強領導,確保支援工作落到實處;要結合新時期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實際,在給予資金物質支援的基礎上,創新支援內容和形式,以智力支教為重點,選派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骨幹教師到民族地區支教,積極為民族地區送教講學,幫助民族地區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要重點幫扶對口州(市) 、縣(市) 的一批學校,將其辦成當地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最好的示範校,並辦好轄區內的民族中學(班) 。民族地區要主動加強與支援市的溝通協調,為支教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六) 加強領導,強化監管。 本《行動計畫》主要在民族自治地方51 個縣(市) 實施,兼顧9 個民族待遇縣(區) 。實施範圍內各級政府是實施本《行動計畫》的責任主體、工作主體、實施主體、資金統籌平衡主體。
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待遇縣(區) 各級政府要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加強組織領導,把本《行動計畫》的實施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納入目標管理。要根據本《行動計畫》的要求和教育發展的實際,科學制定未來10年教育發展規劃和有關項目建設方案、實施細則,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要認真做好本《行動計畫》與中央和省其他教育項目的銜接工作,避免規劃安排不當造成重複建設和浪費。
省《行動計畫》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根據各自職能,大力支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和改革。省《行動計畫》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要認真做好各年度項目資金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加強督促指導。
各地要建立健全本《行動計畫》項目資金管理和專項檢查工作制度,強化項目資金監管,確保項目建設公開、公正、公平和資金安全運行。省《行動計畫》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組織力量對各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項目建設情況、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專項檢查,對未能切實履行職責、未按時完成目標任務的地方,要進行通報。各級審計部門要加強項目資金審計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對挪用、侵占專項經費,人為造成工程質量等問題的地方,要及時嚴肅查處,暫停對其次年專項經費的撥付,並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責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