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四川大學規模最大和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學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學的套用物理系和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華西基礎醫學物理教研室於2001年7月合併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學物理系正式建立於1926年,已有八十餘年歷史,新的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集基礎套用學科、電子信息學科、工程技術學科於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 院長:龔敏
  • 黨委書記:周世躍
  • 組建時間:2001年7月
學院概況,獲得榮譽,學校設施,合作交流,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基地,組織機構,

學院概況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具有雄厚的教學、科研實力,是四川大學學校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職教職工近268人,其中院士3人(其中特聘、兼職各1人),博士生導師20多人,在職教授(研究員)60多人[2010年資料],有一支以老、中、青專家組成的學術帶頭人隊伍。學院辦學體系完備、科研實力雄厚,學科配備齊全。有本科專業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物理學為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建立了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分中心;“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兩門課程被列為四川省重點建設課程;1999年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學人才培養基地。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獲得榮譽

學院多年來獲得國家和省、部、市級科研獎 17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 6項,教學優秀成果獎2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0餘篇,出版教材、專著 120餘部。公開發表的SCI、 EI文章在全校名列前茅,承擔國家重點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數十項,經費超過1000萬元。
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歷史沿革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歷史沿革
學院每年除了承擔本院招收的博、碩、本科專業學生近一千人的培養及科研工作外,還承擔了全校理、工、醫科5000餘名學生的大學物理及大學物理實驗兩大公共基礎課教學工作。多年來,學院為社會輸送研究生近700人,本科生近萬人,專科生2500多人,為全校各相關專業20多萬學生教授多門物理類課程。學院還發展了成人教育、成人自考、網路遠程教育。

學校設施

學院擁有1.2米回旋加速器、2.5MeV質子靜電加速器、600KV離子電子加速器、二級氫氣炮、高溫激波管、瞬態光譜儀、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裝置和Cadence積體電路設計軟體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和充足的教學科研場地。
學院同時還是四川省物理學會、成都市物理學會和四川省醫學物理學會的掛靠單位,為學術交流、科普教育、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另承辦有《原子分子物理學報》、《光散射學報》等全國性學術刊物。

合作交流

學院特別重視與國內外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瑞典 Karolinska研究院、美國西雅圖醫學研究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烏克蘭基輔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香港的多所大學等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人才培養

本科教育
自從1926年建系伊始,開始招收物理學本科學生,是中國大學最早系統培養本科物理學人才的院系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建立了理論、電學、固體、光學和核物理等專門組,在本科高年級進行專門化教育;1958年成為國內最早建立半導體和核物理專業的幾個學校之一;1960年起,按專業招生,是當時國內物理學本科專業最齊的高等學校。設有物理學、套用物理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微電子學和核物理5個本科專業,其中核工程與核技術為教育部首批特色專業。1999年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學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物理學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探索和學生就業實踐,形成了理科以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為目標,工科以培養高技術套用人才為目標的清晰的辦學思路。
本科專業及培養目標
專業
培養目標
物理學
培養具有堅實物理學理論和數學基礎,掌握現代物理學方法和實驗技能,具有套用現代物理學手段及計算機技術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物理學及相關的基礎學科、技術學科、交叉邊緣學科等領域進一步深造並從事科學前沿研究科研的高級專門人才。
套用物理學
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掌握現代物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驗技能,具備物理工程、電子和計算機套用技能,具有深造潛力,並從事前沿交叉學科基礎問題研究和先進套用開發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微電子學
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基礎、熟悉電子系統和計算機,掌握大規模積體電路及其它新型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理論、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設計方法和製造工藝原理,具有先進器件和晶片研發基本能力、深造潛力和了解行業發展動向的專門技術人才。
核工程與核技術
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具備工程熱物理及核工程技術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核技術實驗方法,能在各相關領域從事新型能源、核分析及影像、以及其它核技術套用等方面進一步深造,並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行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核物理
培養具有堅實的數理基礎、具有核物理學科的理論基礎和較深入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並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能在核物理及相關的基礎學科、技術學科、交叉邊緣學科等領域進一步深造並從事研究、設計、製造、運行和管理的的專門人才。
碩士生教育
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及方向一覽表
專業
碩士研究方向
理論物理
粒子物理理論
原子態的製備與控制
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核技術及套用
核信息獲取和處理
原子與分子物理
原子分子與光相互作用
原子、分子與團蔟結構與光譜
高壓下材料的原子分子狀態及其變化
材料的原子分子設計與合成
凝聚態中的原子分子物理問題
生物大分子與天然藥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電漿中的原子分子物理過程
電漿物理
電漿光譜學
波與電漿相互作用
電漿輸送與數值模擬
電漿診斷方法與技術
凝聚態物理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低維與介觀物理
薄膜材料與器件
生物醫學材料
功能材料
計算材料(光電)物性
光電材料與器件
光學
光電信號處理
光電子器件與技術
雷射物理與雷射技術
生物醫學物理
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放射性核素與物質相互作用
放射化學與核化學
核廢物處理處置與環境恢復
輕錒系元素的表面物理與化學
核技術及套用
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
材料改性技術
測控技術及套用
同位素研究與套用
高壓科學與技術
高溫高壓下新型材料的合成、表征與套用
靜高壓科學與技術
高壓下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超硬及複合材料的高壓合成與套用
高壓下凝聚態物質的行為及物性研究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材料與人工器官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微電子材料與器件工藝
微電子光學
積體電路設計
套用電子物理
感測物理及技術
測控系統
放射物理及技術
放射治療物理
輻射與劑量物理
圖像引導到放射治療技術
磁共振物理
PET/CT影像物理
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
輻射物理與輻射防護
環境套用化學
環境科學
環境友好化學
環境放射化學
環境分析與監測
無機化學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同位素研究與套用
生物醫學中的核技術與標記化學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
測試技術及套用
材料改性技術
同位素研究與套用
博士生教育
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及方向一覽表
專業
博士研究方向
理論物理
粒子物理與核物理
凝聚態理論
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理論核物理
實驗核物理
核信息獲取與處理
原子與分子物理
高溫高壓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
高壓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狀態方程
分子結構與分子激發態
外場作用下的分子結構與相互作用
電子與原子分子碰撞
凝聚物質中分子結構與物性
原子分子與光相互作用
原子與分子結構與光譜分析
原子分子與表面的相互作用
電漿物理
電漿物理理論
電漿輸運
電漿診斷
電漿光譜學
電漿輸送與數值模擬
電漿診斷方法與技術
凝聚態物理
介觀與低維電子物理
半導體材料與器件
輻射固體物理
高壓凝聚態
低維與介觀量子磁性
材料科學理論計算
新材料的高壓合成
新型功能與結構材料的凝聚態問題
凝聚態物質的行為
凝聚態物理與波譜學
光學
信息光學
衍射光學與微光學
雷射物理與雷射技術
生物醫學物理
生物醫學光子學
核燃料循環與材料
放射性核素與物質相互作用
放射化學與核化學
核廢物處理處置與環境恢復
輕錒系元素的表面物理與化學
核技術及套用
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
材料改性技術
同位素及輻射生物技術
輻射探測技術及套用
核測控技術
高壓科學與技術
高壓下新材料的合成、表征與套用
高壓下凝聚態物質彈性模量及強度的測定
材料的高壓物理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材料
納米生物材料
功能材料

學科建設

全國重點學科
原子與分子物理
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是原子與分子物理領域國內最重要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之一。1985年獲得了博士學位授予權,並於同年開始招收博士生。1988年被評為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全國唯一重點學科,2001年和2007年再次被評為全國性重點學科。主要開展高溫高壓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原子與分子的理論和套用、材料的原子分子設計與高壓合成、團簇物理及固體中的原子碰撞及生物凝聚態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基礎等方向的研究,與國防科技緊密結合,並側重高溫高壓等極端條件下的原子與分子物理理論和實驗研究。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精幹的研究隊伍。是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科培養研究生最多的學校,並長期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培養研究生。畢業生多數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其中不少已成為單位的學術骨幹或學術帶頭人,在我國相關領域有較大的影響。
核技術及套用
核技術及套用專業主要依託於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和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是國核心科學與技術領域重要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之一。長期開展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核探測與套用、固體的輻射效應與材料改性、同位素研究及套用等方向的研究。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技術隊伍,現有(2010年數據)教師和科研人員60餘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員16人,博士生導師8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名。擁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如CS30回旋加速器、2.5MeV質子靜電加速器、2MeV電子靜電加速器、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裝置及掃描電鏡等,以及良好的教學科研場地。2001年以來,承擔了一大批國家和省部委級科研項目,在Phys Rev Lett, JACS,Phys Rev A, Appl Phys Lett,Med Phys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同時為國內、特別是西南地區培養了大批核科學與核技術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
省重點學科
光學
光學是物理學院歷史最悠久、基礎最雄厚的學科之一。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綜合實力排名一直居於全國高校前列。1986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是我國光學科研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多年來已為國家培養了數百名碩士、博士、博士後人才。本學科科研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名、博士生導師9名、教授副教授23名,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物理、信息光學、微光學、高功率雷射技術、非線性光學與光散射、光電子技術等,曾承擔了“863計畫”、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近百項科研項目,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9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3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及優秀教學成果獎多項。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有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並多次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及研討會。
理論物理
理論物理是四川省重點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凝聚態與介觀理論、帶電粒子輸運理論與非平衡態理論、生物大分子理論、量子信息與量子計算等。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結構合理,現有教師和科研人員近20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員8人,博士生導師7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承擔了一批國家和省部委級科研項目,在Phys Rev Lett,Phys Rev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20 余篇。在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帶電粒子輸運理論及生物大分子理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為國內、特別是西南地區培養了一批理論物理領域的高級專門人才。
重點培育學科
凝聚態物理
四川大學是開展凝聚態物理科研和教學全國最早的學校之一,早期有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和高壓物理三個方向,並先後與材料學和核科學與技術進行了交叉融合。另外,此學科面向國防科技和國家物理計量標準之需,並通過與相關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形成了介觀與低維物理、凝聚態物理理論和固態量子計算、輻射固體物理和高壓凝聚態物理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並於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培育學科。學科擁有一支以高潔院士為首席科學家,以國內外知名專家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為學術帶頭人的結構合理的教學科研隊伍,以及良好的實驗研究平台。2001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973項目、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在Appl Phys Lett, Phys Rev A/B等國際一流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

科研基地

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
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前身為國家計委1972年立項的“七二〇工程”,經教育部和原二機部共同批准於1980年成立,主要從事核科學及技術領域的研究工作,是教育部系統內最大的研究所之一。
現有教職員工5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教授9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4人。擁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和充足的教學科研場地。為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主要依託單位,並建有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分中心。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其中核技術及套用為國家重點學科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
2007-2012年,研究所承擔了一批國家級和部委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包括總裝備部民口配套十五重點項目、“863“計畫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科技部創新基金項目、科技部ITER專項、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項目等,科研經費40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SCI、EI收錄論文100多篇,一些論文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研究所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0多項。
經過近30年的努力,四川大學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僅在國內相關研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一些工作還得到國際公認。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個研究方向:1)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2)團簇及固體中原子碰撞物理,3)材料的輻射改性技術,4)同位素及輻射生物技術,5)核監測與自動控制技術。
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
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創建於1984年,是原子與分子物理全國重點學科的主要依託單位。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1985年被評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評為原子與分子物理全國唯一重點學科,2001年和2007年再次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現有一支結構合理、精幹的高水平研究隊伍,其中包括博士生導師7人,教授1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3名,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
研究所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並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有長期友好的合作關係。先後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聯合成立了高溫高壓物理研究所和原子與分子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高溫高壓下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的理論和套用研究、團簇物理與新材料的原子分子設計與高壓合成、大腔體靜高壓技術與瞬態光譜技術、生物凝聚態的原子與分子物理、高性能納米 / 非晶材料及新型能源材料在高壓下的製備與行為等領域的基礎及套用研究。至21世紀,進一步加強了對國防尖端科技與國家重大基礎課題中提出的原子與分子物理問題的研究,並為相關領域提供了若干理論成果和數據。
2007-2012年,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承擔了各種科研項目總計123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裝備部預研基金、科技部支撐計畫、重點實驗室基金、國家“863”計畫等項目共80餘項。先後獲部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學術專著優秀獎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論文近千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54篇,影響因子>=6有3篇,影響因子>=2有38篇;EI收錄86篇;申請專利10餘項。學科的總體水平一直居於國內前列,並有一定國際影響。
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輻射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1993年批准建設,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1998年3月通過教育部的驗收,先後通過了教育部2000年、2004年和2009年的評估。是四川大學第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依託單位為原子核科學技術研究所。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科院院士王乃彥先生,實驗室主任為安竹研究員。主要從事與輻射物理及技術有關的基礎及套用基礎研究,同時強調高層次人才培養和高水平學術交流。主要研究方向有:輻射物理與醫學物理;固體輻照效應與材料改性;核監測與控制技術;同位素及輻射生物技術。擁有核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其中核技術及套用為國家重點學科和教育部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有教授和研究員2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7人。擁有包括多台加速器在內的大型科研設備,設備總值3000多萬元, 實驗室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承擔了一大批國家級和部委級科研項目,包括國家攻關項目、“863”計畫項目、國家攀登計畫子項目、軍工配套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及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等。已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實驗室重視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與北京大學等高校共同組建了“核科學與核技術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此外,還與一批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於2008年5月獲準建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祥棣研究員,實驗室主任為龔敏教授。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國防科技中長其發展規劃,依託我校物理學和核科學技術兩個一級學科,以及原子分子物理、核技術及套用國家重點學科和凝聚態物理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開展高能量密度物理學相關領域的關鍵基礎理論及套用基礎技術研究,為我國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供基礎技術支撐和進行高水平人才培養。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有:高功率雷射器光束傳輸與控制理論及技術、制靶科學與薄膜和陶瓷技術、強場與高溫高壓下的原子分子物理及技術、強雷射與電漿的相互作用理論及技術。
實驗室有一支結構合理、水平較高的教學、科研隊伍,共有科研人員50餘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研究員3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5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人),在以上四個研究方向均形成了老中青結合、充滿活力的研究團隊,具有很強的創新科研能力。2008批准建立至今,實驗室已承擔了國防973、863、國防重點實驗室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50餘項,科研經費1800餘萬元,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SCI收錄10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0的論文8篇。

組織機構

機構設定
成員
學院黨委
黨委辦公室
袁菁(主任) 唐瑗璘
學生工作辦公室
廖勇明 董春美 許 弋 紀智宏 吳海英 壽劉星 谷方蕊
黨委會
周世躍(書記)
劉 寧(副書記)
廖勇明(副書記)
龔 敏 曹養書 朱俊 彭 放
紀委會
劉 寧(書記) 王廣照 王磊
李 娟 陳 鋼 吳麗萍
學院行政
行政辦公室
董春美(主任) 楊德華 鮑 彬
圖書資料室
楊 碩
教務辦公室
黃小燕(主任) 楊宇芷 周富剛
教學創建迎評辦公室
龔 敏(主任)伍登學(副主任)
黃小燕(副主任) 程 艷 楊宇芷
院長、副院長辦公室
龔 敏(院長)
朱 俊(副院長)
朱建華(副院長)
張 紅(副院長)
學院教學秘書
姚 欣
學院科研秘書
張軟玉
學院設備秘書
劉 軍
學院工會
陳鋼(主席)李 娟(副主席兼文體委員)陳順禮(副主席兼民管委員)
鄧愛紅(女工委員) 汪仕元(組織委員) 張怡宵(青工委員)
蔣 剛(宣教委員) 程 艷(生活委員) 廖勇明(經審委員)
學院團委
紀智宏(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