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運河(中國南運河)

南運河(中國南運河)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南運河,又稱御河。原為古老河道,後經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見京杭運河、海河)。南運河起于山東省武城縣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再經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市、滄縣青縣天津市靜海區,又經西青區楊柳青紅橋區,流經紅橋區南部,至三岔河口與子牙河會合後入海河。全長全長349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運河
  • 又稱御河
  • 原為:古老河道
  • 所屬:海河的支流
  • 河北段河長:劉凱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

基本簡介

南運河,又稱御河。原為古老河道,後經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見京杭運河、海河)。南運河起于山東省武城縣的四女寺樞紐南運河節制閘,流經德州,再經河北省吳橋、東光、泊頭市、滄縣青縣入天津市靜海縣,又經西青區楊柳青紅橋區,流經紅橋區南部,至三岔河口與子牙河會合後入海河。全長349㎞,紅橋區境內
一段長約7.3公里,寬20—40米。在紅橋區境內自西向東流經卲公莊、小西關、南頭窯、先春園、大夥巷、河北大街、三條石大胡同等地界,西端對岸為南開區界。沿岸多居民區。東段南岸有“紅燈照黃蓮聖母停船場”遺址。三岔河口一帶是天津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建有“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河上架有密雲橋鹹陽橋芥園橋卲公莊閘橋井岡山橋大豐橋、團結橋、愛民橋、金華橋、金鐘橋
南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也是京杭大運河在華北的主要河段。明永樂年間,漕運大興,南運河歷史上就是一條通向北京的漕運河道。南運河繁忙的漕運和航運,使沿岸聚集了眾多的人口,眾多人口的聚集又使三岔河口成為天津市城市發祥地和最早的商貿文化娛樂區。
歷史上的南運河為天津城市的形成、商貿文化的發展、為天津成為北方大都市和經濟貿易中心做出了歷史貢獻。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南運河是引黃濟津工程在天津市的輸水通道!

歷史沿革

《天津通志·水利志》:南運河乃人工運河,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開鑿平虜渠,南迄參戶(青縣境內)北行入泒水,與東漢建安九年(204年)開鑿的“引淇水入白溝”共入清河,為後來開鑿南運河奠定了基礎。
隋大業四年(608年)重修永濟渠,基本上利用曹魏時舊渠。因沁、淇兩河合於衛又得名衛河。因隋煬帝乘龍舟沿永濟渠抵涿郡,故又名御河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先後開通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從此京杭運河不再繞道中原,起名為京杭大運河,以天津三岔口為界,南為南運河、北為北運河。明、清漕糧運輸增加,故又名漕河。因分段命名,衛河下至三岔口稱衛漕。現以水系劃分,因其屬漳衛南運河水系,故稱南運河。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南運河經過幾次治理,形成自四女寺樞紐始,流經山東省德州市、河北省故城、景縣、阜城、吳橋、東光、南皮、泊頭市滄縣、滄州市、青縣等縣市,止於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的上改道節制閘,全長309公里的河道。其左堤長271.4公里,堤頂起點高程26.6米(黃海高程,下同),止點高程7.3米。右堤長273.1公里,堤頂起點高程26.8米,止點高程7.5米。河底起點高程15.3米,止點高程0.85米,河底縱坡上陡下緩為1/18000~1/31000,河槽為單式U型斷面,上口寬110~25米,槽深7~9米,堤距1663~45米。
天津市境內的南運河段歷史上本是於三岔河口北運河同注入海河幹流,三岔河道在今金剛橋以下。1917年天津發大水,次年11月在整治海河幹流時,進行了三岔河口裁彎取直工程,把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向上游推移至現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