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百非

四句百非

無裡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所以這四句,每一句裡頭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經起的四十八句,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這就變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這個叫四句百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句百非
  • 名詞:佛教專有名詞
  • 來源:吉藏《三論玄義》
  • 四句:兩個關係項邏輯組合所得四個句子
  • 百非:百種否定之意,即否定所有的執著
來源,所謂四句,所謂百非,公案,

來源

三論宗為拂去眾生之有、無等迷見邪執,說真空無相不可得之理時,所常用的語詞。佛教之真理,非“四句”可釋,亦超“百非”所明,故云“四句百非”。如吉藏《三論玄義》雲(大正45·2a)︰“牟尼之道,道超四句。”又雲︰“道為真諦,而體絕百非。”《大乘玄論》在闡明開善寺智藏之“二諦說”時亦云(大正45·17a)︰“真諦之理,絕四句百非。”

所謂四句

所謂“四句”(ca^tus!kot!ika),是指兩個關係項作邏輯組合時所得的四個句子,如“有、無、亦有亦無、非有亦非無”及“常、無常、常亦無常、非常亦非無常”等皆言四句。《雜阿含經》卷三十四說,外道中有言世間是常,或言世間無常,或言世間常無常,或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一亦云(大正10·112b)︰“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有非無”、“我及眾生有,我及眾生無,我及眾生亦有亦無、我及眾生非有非無”等,皆四句之例。蓋佛法之理,非此四句可釋,若妄計四法,是名四執。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雲(大正16·505c)︰“四句者,是世間言說,若出四句者,則不墮四句。”

所謂百非

所謂“百非”,即百種否定之意,亦即否定所有的執著。《大般涅盤經》卷三〈金剛身品〉雲(大正12·383a)︰“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中略)非稱非量,非一非異,非像非相。”同經卷二十一雲(大正12·487a)︰“如來涅盤,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有漏非無漏,(中略)非十二因緣非不十二緣。”又雲(大正12·492a)︰'涅盤之體,非生非出,非實非虛,非作業生,非是有漏有為之法,非聞非見,(中略)非因非果,非我我所。”等,皆是百非之例。蓋佛法之理,一切執取,皆在否定之列,故有“百非”之理趣。

公案

又,禪家亦曾以此“四句百非”為公案,作為參禪辦道之指南。如《碧岩錄》卷八雲(大正48·200c)︰
“舉,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馬師雲︰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僧問智藏,藏雲︰何不問和尚?僧雲︰和尚教來問。藏雲︰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僧問海兄,海雲︰我到這裡卻不會。僧舉似馬大師。馬師雲︰藏頭白海頭黑。”
什麼叫四句百非?
舉一個例子,這裡講四句:第一個講有;第二個念無;第三個是亦有亦無;第四個是非有非無,這就四句。
百非是四句展開,有裡面,有:有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無裡頭也有四句,無有;無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所以這每一句裡頭有四句,四四一十六句。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現在十六句、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變成九十六句,加上那個根本的,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一百句。
這叫四句百非。
離四句覺百非,其意何居?這四句意思太廣了,但舉一對,就成四句。有無、一異、斷常、來去、遠近、空有~~~例子舉不完的。
若言有,是增益謗。確實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無,損減謗,你不能說它沒有。若說亦有亦無,是相違謗,互相違背。說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既俱有過,故須離之。
所以這個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不能說亦有亦無,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你才叫不起心不動念,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部錯,一錯一切錯。一切說法的時候統統有過失,只要起心動念就有過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