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虞惇

嚴虞惇

嚴虞惇(1650—1713)字寶成,號思庵,江蘇常熟人。生於清世祖順治七年,卒於聖祖康熙五十二年,年六十四歲。(清史列傳作年七十四歲,卒年同。此從三續疑年錄據古柏軒集)生有異稟,幼即能讀九經、三史,人稱神童。

清文學家、藏書家

基本介紹

  • 本名:嚴虞惇
  • 字號:字寶成
    號思庵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蘇常熟
  • 出生時間:1650年
  • 去世時間:1713年
  • 主要作品:《嚴太僕先生詩文集》、《讀詩質疑》
生平簡介,文學成就,藏書之家,代表詩作,

生平簡介

康熙三十六年(1697)舉一甲二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館閣文字,多出其手。
康熙三十八年(1699),科場案獄發生,嚴虞惇的兒子、侄子全都在該科獲中,而主考官李蟠姜宸英,全是嚴虞惇同科鼎甲,由於是同年好友,涉嫌舞弊。照當時街巷的街帖說,嚴虞惇“為人居間,過付賄銀”,因此受到降級處分,革職閒居,家居數年。後數年,聖祖南巡,虞惇獻詩十章,溫旨召問,賜御書一幅。
康熙五十年(1712)嚴虞惇起用,升為大理寺寺丞。而後,出任四川鄉試副考官。同年五月,以大理寺丞外任四川鄉試副考官,不久,充任大理寺少卿。因為給內務府殺人移獄被誣者平反,降為大理寺副職。當時,碰到通倉盜米案,有人想藉此案,泄私怨將無辜人加罪。嚴虞惇盡力堅持不可,制止了栽贓冤案。又堅持查清內務府殺人移獄事,嚴虞惇先上書大理寺少卿邰觀,指出數種可疑狀況,又出其不意執問案中人,旁敲側擊,令其吐露實情,此獄才得定案。嚴虞惇累遷任升為太僕寺少卿。以後外任,先後典試湖北、四川鄉試,主持公允,人稱為朝廷拔取了人才。
康熙五十一年(1713)十二月,嚴虞惇充湖廣鄉試正考官,康熙五十二年(1714),升為太僕寺少卿。同年,嚴虞惇卒於任上,享年64歲。

文學成就

嚴虞惇以平日淹貫經史,著述俱行世,成為諸名大家。他的文章陶鑄群言,體近廬陵、南豐。嚴虞惇以擅長文章,為文與歐曾相近。他的授業門人稱讚說:嚴虞惇“先生之學,經‘經’緯‘史’,光明卓瑩,不屑乎股悅與雕斷;先生之仕,時躓時起,亦稍展其生平,胡未登九列而處已;先生之容,神清而糜雄,體弱而帝洪,修髯飄飄,矩步雍雍。吾師平興,其不可傳也……”著述甚富,其《讀詩質疑》三十一卷,《清史列傳》有功詩學。為文與歐、曾為近,江南人士,刻為《嚴太僕》集,以繼明歸有光,論者以為無愧。
嚴虞惇蘇州石刻像嚴虞惇蘇州石刻像

藏書之家

字寶成,號思庵。別號草亭主人、無轍道人等,江蘇常熟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三遷至太僕少卿。康熙五十二年(1713)典試湖廣,因勞累至卒。家有藏書樓“白醉樓”、“願賢堂”等,富於藏書,早年曾得文震孟家舊藏,所藏頗為精審。如收藏有元刊本《資治通鑑》294卷,書中題識眾多;《唐柳先生集》、明嘉靖刊本《呂氏家熟讀詩記》32卷;著名學者蔣廷錫稱“遺書甚富”。藏書印有“虞惇”、“嚴虞惇讀書記”、“思庵居士”、“嚴印虞敦”等。著有《嚴太僕先生詩文集》、《讀詩質疑》31卷、附錄15卷,《文獻通考詳節》24卷。孫嚴又禧,字厚載,號韋川,官河南涉縣縣令、河南按察使。有藏書、刻書處為“繩武堂”,刻印圖書10餘種。
嚴虞惇

代表詩作

【題試茶圖】
穀雨新晴采露芽,清泉活火試甌華。
十年櫻筍江南夢,最愛苕溪隱士家。
嚴虞惇半身像嚴虞惇半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