嚭

嚭是一個中文詞語,一般是大的意思,也用於人名。在《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中都有詳細的釋義、用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嚭
  • 拼音:pǐ   
  • 部首::口  
  •  總筆畫::19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字形演變,相關人物,

基本釋義

拼音:pǐ 注音:ㄆㄧˇ
部首:口 部外筆畫:16 總筆畫:19
筆順編號:1212514312511324251 四角號碼:41669
五筆86&98:FKUK 倉頡:GRMFR  鄭碼:BJGJ,U:56AD,GBK:87BA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6AD
基本解釋
◎大。
◎古人名用字
嚭嚭:猶勃勃。心跳的樣子。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匹鄙切《集韻》《韻會》普鄙切,𠀤音秠。《說文》大也。
人名。《左傳》吳太宰嚭。《集韻》或作噽,亦作嚭。《楚辭·九思》忌嚭專兮郢吳虛。

說文解字

【卷五】【喜部】嚭
大也。從喜否聲。《春秋傳》:“吳有太宰嚭。”匹鄙切 文三 重一

字形演變

小篆小篆
楷體楷體

相關人物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於楚國一個貴族家庭,後因家難逃仕於吳,得到吳王寵信,屢有升遷,直至宰輔。伯嚭為人,好大喜功,貪財好色,為一己私利而不顧國家安危,內殘忠臣,外通敵國,使吳國在吳越爭雄中擁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喪失有利時機,逐漸走向衰敗。而一度掙扎在亡國邊緣的越王勾踐卻“臥薪嘗膽”,終於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勵精圖治中東山再起,一舉滅吳,史稱“三千越甲可吞吳”。在這場戲劇性的歷史較量中,伯嚭是一個舉足輕重、至為關鍵卻又極不光彩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