嚫

為梵語daks!in!a^(音譯達嚫拏、馱器尼),巴利語dakkhin!a^ 之略譯。又作嚫、□、襯。其義有四:(一)泛指一般之布施。此時亦通於檀施、布施等用法。(二) 指信徒以金錢、財物等布施僧侶。(三)指信徒所施予僧侶之金錢、財物。(四)指僧侶於信徒布施食物後,為信徒說法;此時亦稱達嚫、達嚫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嚫
  • 拼音:chèn
  • 部首:口
  • 總筆畫:19
佛學術語,文字構造,基本字義,English,古籍解釋,

佛學術語

為梵語daks!in!a^(音譯達嚫拏、馱器尼),巴利語dakkhin!a^ 之略譯。又作嚫、□、襯。其義有四:(一)泛指一般之布施。此時亦通於檀施、布施等用法。(二) 指信徒以金錢、財物等布施僧侶。(三)指信徒所施予僧侶之金錢、財物。(四)指僧侶於信徒布施食物後,為信徒說法;此時亦稱達嚫、達嚫說法。
有關此類布施財物之用語,除上舉之外,佛教中另有上嚫、下嚫、堂嚫、表嚫、重嚫、供嚫、檀嚫、大嚫、嚫金、嚫財、嚫資、嚫施、嚫錢等。其中,‘上嚫’系指信徒獻上金錢、財物;‘下嚫’系指將信徒所布施之財物安置於諸佛、祖師之像前;‘嚫施’系指信徒對僧侶之布施;其餘之堂嚫、表嚫、嚫物、嚫資、嚫錢等,皆指信徒對僧侶或寺院布施財物,或指所布施之財物,或特指僧侶為信徒作佛事畢,信徒所施之經懺錢。此外,禪林在法會時,住持於諸佛、祖師像前供置信徒所布施之錢財,亦稱為嚫金、嚫錢等。又法會當中,若住持認為所供奉之施物尚未允當時,即令人加添之,此稱為貼嚫。
敕修百丈清規卷三管待專使條(大四八·一一二六下):‘知事預稟住持,議專使宣疏帖人嚫資輕重,方丈備貼嚫,須令合節。’又禪林象器箋達嚫條:‘增壹阿含經云:“是時迦葉從佛受教,往至梵志婦舍已,就座而坐,是時彼婆羅門婦便供辦肴饌種種飲食以奉迦葉,是時迦葉即受食。欲度人故,而向彼人說此噠嚫。”’[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四分律卷四十九、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二、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三、禪苑清規卷六中筵齋條、玄應音義卷一、禪林象器箋錢財門](參閱‘達嚫’5677)  

文字構造

嚫 拼音:chèn 部首:口,部外筆畫:16,總筆畫:19
漢字輸入法編碼:
五筆型86:kusq 五筆型98:kusq
全拼輸入:chen 雙拼輸入:if
四角號碼:無 電報碼:無
鄭碼輸入:jsfl,js 太空碼:olve
導碼輸入:無 太極碼:無
部首輸入:無 區位碼:87B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6AB

基本字義

● 嚫
chènㄔㄣˋ
梵語“達嚫”簡稱,指布施(僧尼)。

English

◎ (Cant.) aspect marker of injury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 嚫
《廣韻》初覲切,音櫬。《玉篇》施也。《隋煬帝·法諱奉智者書》弟子一日恭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