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丹薩寺

噶瑪丹薩寺,又名噶瑪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噶瑪鄉白西山麓下,海拔3996米。由噶舉派高僧嘎瑪·堆松欽巴於1185年(宋淳熙十二年,藏曆第三個繞迥陰木蛇年)創建。該寺是嘎瑪噶舉派的祖寺,占地面積5935.6平方米,由“措欽”、“喇讓”、“扎倉”、塔殿等建築構成。其中“措欽”具有藏、漢、納西三個民族的建築風格。殿內供奉的一座17米高的泥塑彌樂佛,是昌都地區唯一留下來的最大泥塑像,堪稱古代泥塑精品。

基本介紹

概說,影響,意義,

概說

噶瑪丹薩寺現藏有大量唐卡和佛像,在大殿之外還有相傳為噶瑪拔希從內地帶來的柳樹,至今根深葉茂。噶瑪丹薩寺在1998年10月護法神殿發生火災,自治區投資70萬元進行了修復。除此之外,噶瑪丹薩寺其餘古建築保存較好。

影響

噶瑪丹薩寺是噶瑪噶舉派的祖寺,噶瑪噶舉派因建該寺而得名,噶瑪丹薩寺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開創活佛轉世系統的第一寺,對藏傳佛教採用活佛轉世來確定宗教首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噶瑪丹薩寺在促進西藏歸附元朝的歷史進程中,積極參與了康區一帶歸附元朝的歷史進程,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是繼薩迦派後最早與元朝建立密切關係的教派。並通過噶瑪丹寺活佛與內地的頻繁的政治交往和傳教活動,促進了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意義

噶瑪丹薩寺的建築風格具有納西三個民族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藏、漢、納西族工匠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反映了藏、漢、納西民族文化交流、團結協助的歷史面貌。噶瑪丹薩寺1996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