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拉村

嘎拉村

嘎拉村是多義詞,全國有十餘個,著名的有:

1、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是行政村,號稱桃花村,在鎮駐地西方的尼洋河谷地,2014年林芝桃花節在嘎拉村開幕。林芝市工布江達縣也有嘎拉村。

2、雲南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的嘎拉村:是永寧村裡面的自然村,普米族占六成多,摩梭人占三成多。西北方是嘎爾村。

隸屬於永寧鄉永寧村委會,屬於壩區。有農戶57戶,有鄉村人口312人,村莊適宜種植玉米稻穀洋芋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嘎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
  • 電話區號:0894
  • 郵政區碼:860117
  • 人口:312人
  • 方言:藏語
  • 氣候條件:高原氣候
  • 機場:林芝米林機場
  • 火車站:林芝站(在建)
  • 車牌代碼:藏G
西藏林芝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位置,桃花節,生活巨變,雲南麗江寧蒗縣永寧鄉的嘎拉村,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

西藏林芝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

位置

西藏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在鎮駐地西方的尼洋河谷地。區別: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巴河鎮北部也有嘎拉村。

桃花節

是行政村,號稱桃花村,2014年林芝桃花節在嘎拉村開幕。
林芝桃花節:2014年,林芝桃花節將於3月26日在林芝縣嘎拉村拉開帷幕,桃花節以桃花為媒,意將林芝營造為浪漫愛情目的地!林芝桃花節繼續以“相約林芝,尋訪美麗中國最美春天”為主題,誠邀各地遊客到林芝賞桃花,品味林芝獨特的文化和秀麗自然的風光。貼士:平原遊客最好能做好預防高原反應的準備。
嘎拉村
林芝縣嘎拉村桃花盛開,美麗的藏族村落被野生桃花包裹。有"藏江南"之稱的林芝,野生桃花林綿延百里,總面積超過500畝。林芝的桃花全部野生,許多要兩三人才抱得住。林芝縣嘎拉桃花村,被人們稱之為林芝“桃花第一村”。
(圖冊來源)

生活巨變

《一個西藏“桃花村”的生態經》報導:
西藏林芝鎮嘎拉村西藏林芝鎮嘎拉村
擁有上百畝野生桃花的嘎拉村緊鄰318國道,已連續多年成為林芝桃花節的主會場,是西藏有名的“桃花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踏青遊客。然而,遊客的湧入並未像想像中那樣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記者看到的嘎拉村反而較周邊其他村莊更潔淨幾分。
林芝桃花園——嘎拉村——林芝鎮林芝桃花園——嘎拉村——林芝鎮
“過去,進村可見遍地牛糞、豬屎,是全市鄉村的通病。現在,我們已經通過人畜分離解決了這一問題。”嘎拉村所在行政村第一書記尼瑪偉色指了指國道對面說,“馬和氂牛等牲畜都遷到那邊集中飼養了。”
“以前,村民出門就能擠牛奶。現在,他們要背著水和飼料,走上500至1000米才能餵牲口。不過,大家心裡都願意。環境整潔了,才能有更多遊客光臨。”
各巡檢小隊每天輪流在景區巡邏,撿拾垃圾。一年四季,風雨無阻。“遊人多時,撿完垃圾天都黑了。”尼瑪偉色說,“可在村民看來,撿垃圾是增收的途徑之一。”因為到了年底,“桃花村”門票收入的70%會平分給撿垃圾的村民,剩餘的30%留作景區建設之用。
數據顯示,2016年,“桃花村”門票收入86.7萬元,每位村民年底分紅4850元。截至3月27日,該村今年的門票收入已達87萬元,預計年底分紅將翻一番。
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為嘎拉村百姓帶來經濟收益,也漸漸內化成他們的自覺行動。

雲南麗江寧蒗縣永寧鄉的嘎拉村

村情概況

嘎拉村隸屬於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鄉的東方是著名的瀘沽湖】永寧村委會,屬於壩區。北方是嘎爾村(有哥爾山)。位於鄉西邊,距離村委會3.00 公里,距離鄉3.00公里,。國土面積2.79平方公里,海拔2,650.00米,年平均氣溫9.00 ℃,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稻穀洋芋等農作物。有耕地620.00畝,其中人均耕地2.70畝;有林地7639.8畝。有農戶57戶,有鄉村人口312人,其中農業人口306人,勞動力20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8人。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
雲南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的嘎拉村雲南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的嘎拉村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有57戶飲用井水,有5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100%)。有57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96.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8戶(分別占總數的84.2%和66.7%)。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 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6輛,機車12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60.00畝,有效灌溉率為 62.9 %。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8.70萬元,占總收入的33.56%;畜牧業收入25.80萬元,占總收入的30.1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4頭);林業收入2.60萬元,占總收入的3%;第二、三產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4%;工資性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7%。農民人均純收入178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8人(占勞動力的23.3%),在省內務工27人,到省外務工21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7戶,共鄉村人口312人,其中男性183人,女性122人。其中農業人口306人,勞動力206人。該村以普米族為主(是普米族、摩梭人混居地),其中普米族211人,摩梭人101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2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73.5%;享受低保55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5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40戶,占農戶總數的70.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