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娘鄉

嘎娘鄉

嘎娘鄉位於元陽縣東部,東經102º51ˊ~102º55ˊ,北緯23º00ˊ~23º10ˊ之間。東鄰上新城鄉,南靠金平縣老勐鄉,西接新街鎮,北連南沙鎮,與箇舊市保和鄉、賈沙鄉隔“紅河”相望。土地面積125.8平方千米,鄉政府駐地距縣城南沙84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嘎娘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元陽縣
  • 電話區號:0873
  • 地理位置:元陽縣東部
  • 面積:125.8平方千米 
  • 人口:21100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雲G
  • 最高海拔:2939.6米
地理概況,鄉鎮面積,基本鄉情,氣候概況,資源環境,自然環境,水文環境,林業礦產,礦產資源,經濟概況,經濟發展,農業概況,文化教育,鄉鎮企業,人文地理,基礎設施,科技教育,公路路況,主要產業,特色產業,糧食產業,畜牧產業,草果產業,

地理概況

嘎娘鄉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南岸,元陽縣東部,地處哀牢山脈南段東觀音山北麓,介於東經102°51′至102°55′和北緯23°00′至23°10′之間。東鄰本縣上新城鄉,南靠金平縣老猛鄉,西接本縣勝村鄉,北連縣城南沙鎮,並與箇舊市保和鄉、賈沙鄉隔紅河相望。
境內南高北低,山谷縱橫,無一平川。東西寬8公里,南北長18公里,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200米。

鄉鎮面積

面積125.8平方公里,全鄉總耕地面積16708.31畝,其中水田7116.2畝(梯田),占43%,旱地9592.11畝,占57%;人均耕地面積0.9畝。
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和42個村民小組67農業生產合作社。世居漢、哈尼、彝、苗等四個主體民族,常住人口21100人(2017年)。
全鄉財政收入24.6萬元,財政支出168.21萬元。是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農業鄉。

基本鄉情

總體來看,嘎娘鄉的基本鄉情是:人均占有耕地少,荒山荒坡多,村寨相對集中,大部份村寨分布在高海拔地帶;民眾受教育程度相對偏低,種養殖業中的科技含量不高。

氣候概況

境內山高谷深,地勢南高北低,全鄉地形可概括為“兩河一山十五嶺”。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2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一雨變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全年無霜期355天,年日照時間1744.1小時,年均降雨量1378.8毫米,年均氣溫16.2℃,最高氣溫32℃,最低氣溫-5℃0。

資源環境

自然環境

嘎娘鄉境內山高谷深,地勢南高北低,全鄉地形可概括為“兩河一山十五嶺”。 境內最高海拔白岩子山2939.6米,最低海拔大沙壩200米,按氣候帶劃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一雨成冬、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
土地資源土地資源
全年無霜期355天,年日照時間1744.1小時。全鄉耕地面積16708.31畝,其中水田7116.2畝(梯田),旱地9592.11畝。

水文環境

全鄉水資源豐富,山泉遍布,有馬龍河、楊系河兩大水系及數條溪流,水資源總量22628萬立方米。境內珍稀動物有猴子、岩羊、穿山甲等12種,名貴植物有紅春、桂皮、野山七、大樹茶等。

林業礦產

嘎娘鄉現有林業用地6949.1公項,其中有林地5287.8公項,森林覆蓋率達43.6%。嘎娘鄉轄區內有大理石、水晶石、高嶺土、石膏、銅、鐵、鈮礦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有大理石、水晶石、高嶺土、石膏、銅、鐵、鈮礦等。

經濟概況

200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24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5184.4萬元;第二產業330.47萬元;第三產業732.15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3321萬元,比上年增加376萬元,增長11.11%;農民所得經濟總額21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57元,比上年增加129元,增長13.8%;地方財政收入5.09萬元,財政支出164.85萬元,財政自給率僅0.9%。

經濟發展

解放前,由流官管轄。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進行了有計畫的經濟建設,但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鄉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沒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艱苦奮鬥,使嘎娘鄉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2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3360萬元,比1995年增長了2.9倍,年均遞增 ll.5%,其中第一產業年遞增9.93%,第二產業年均遞增5.4%,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3.4%,農村經濟總收入1979萬元,財政收入36.37萬元,糧食總產量746.5噸,農民人均有糧385千克,農民人均純收入659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九五”以來,全鄉在穩糧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糧、畜、經協調發展的格局。糧食、甘蔗、木薯和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2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1885萬元,比1995年增加lll9.68萬元,增長了1.16倍;糧食總產量746.5噸,比1995年增長O.75倍,增長75.6%。2002年畜牧業總產值 l00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3.47%;肉類產量691.3噸,實現了自給有餘。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年調整,全鄉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由1995年的89:l:lO調整為2002年的56:2:42;糧經比例由9:l調整為2002年的8:2,所有制結構逐步向國有、集體、個體、私營等多元化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已成為我鄉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特色產業主要有:民間造紙業和盛產聞名江內外的魯沙梨。

農業概況

2007年,全鄉有耕地面積16708.31畝,其中:水田7116.2畝,旱地9592.11畝,人均耕地面積0.89畝。農業總產值3597.5萬元,比上年增長9.1%。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29985畝,糧食總產量8213噸,比上年增長2.7%;農民人均有糧403千克,比上年增加3千克。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110畝,主要有木薯、甘蔗、草果等,其中:種植木薯3500畝,產量874噸;甘蔗810畝,產量3240噸;草果8500畝(年內新植2500畝),產量9.1噸;有經濟林果216畝,產量82.3噸;退耕還林4031.1畝,初現良好生態效益。
年末生豬存欄18006頭,出欄16542頭;大牲畜存欄6325頭,出欄688頭;家禽存籠53361隻,出籠53150隻,禽蛋總產68.5噸;肉類總產量1518.6噸,比上年增長23.5%;畜牧業總產值1655.64萬元,比上年增長8.3 %。

文化教育

(一)文化
全鄉文化站有專職工作人員2人,負責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及文體活動的組織開展、輔導等工作,年開展活動在5次以上。全鄉共建立村文化室5個。
中學全貌中學全貌
(二)教育
全鄉有中學1所,在校生817人,入學率97.35%,輟學率為2.36%;有國小16所,在校生2062人,入學率99.19%,輟學率為0.82%,全鄉有教師130人。
2006年,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多方籌措資金5萬元,用於改造危房,完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了教育教學環境;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工作機制,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使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同時,對優秀教師進行了表彰獎勵,激勵了廣大教師的工作幹勁。

鄉鎮企業

2007年,全鄉有鄉鎮企業117個,從業人員600人,總收入260萬元,實現利潤總額177萬元,上繳稅金20萬元。

人文地理

接龍橋位於苦魯寨與瓦灰城驛道的楊系河上,為單孔石拱橋。建於民國六年(
1917年),由普咱金、普登咱2人發起,在百姓中募款修建。橋長14米,寬3.4米,高25米。橋面兩側有擋護牆,牆高0.86米,寬0.35米。橋西立有石碑一塊,碑高0.95米,寬0.56米,厚0.09米,上刻"接龍橋功德接龍橋碑"及300名捐款人姓名。 橋東立有石碑二塊,上刻"接 龍橋碑序",字跡風化難辨。1990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舞蹈民間舞蹈
哈尼族舉行完婚禮後,一般要回門。新娘於第二天隨送親的人們回門,並帶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給家人和鄰居、親友品嘗,下午再返夫家。在哈尼家庭中,夫妻關係融洽,離婚的較少。如離婚,則要舉行簡單的儀式;由一中間人主持,男方砍一木片,兩側各砍三道小口,然後將木片破成兩半,各拿一片為憑證。有的地方要吃最後一餐離婚飯,吃飯時桌子中間放一根柴,表示從此以後斷絕關係。小孩生下後多病、瘦弱而發育緩慢,父母就要為孩子更換名字。更名儀式可以在家舉行,也可以到外面路口、溪流橋邊舉行。先象徵性地修修橋,補補路,殺一隻大紅公雞,等待第一位過往的行人來了給孩子取名,並讓取名人做孩子的乾爹。

基礎設施

2007年全鄉累計投資60.5萬元,修繕了嘎娘大溝、新嘎娘大溝、龍克大溝等水利溝渠5件;投資175萬元,實施了苦魯寨、嘎娘中寨、嘎娘上寨、嘎娘下寨、石門坎、苦筍寨6個自然村的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40戶3045人2350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概算總投資7898.32萬元,設計庫容538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萬畝的元陽縣紙廠水庫工程開工建設。投資50萬元,新建建築面積360平方米的中心國小食堂和建築面積380平方米紙廠村科技文化活動室。投資14.75萬元,新建和改造衛生公廁35個,解決民眾入廁難問題,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改善。

科技教育

2006年在水利設施建設工作中,共投入資金30餘萬元修繕了嘎娘大溝、龍克大溝等重要溝渠;共新建嘎娘上寨人畜飲水工程、修繕了大伍寨和新漢寨人畜飲水工程等;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2平方公里。
電力設施在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及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實現了村村通電,除鳳港村、苦魯寨村、標鋪村未實現一戶一表外,其餘已實現了一戶一表。
全鄉通訊設備少,共有固定電話120餘部,手機500多部。2007年,鄉農服中心有職工5人,負責全鄉農業科技服務。全年共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及農村實用技術42期,參訓人員7120人次,促進了科技的套用推廣,推廣種植“兩雜”7225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印發科普宣傳資料21400份,黑板報宣傳38期,廣播宣傳420次,為擴大科技宣傳和強化科技套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鄉有幼稚園1所,幼兒班1個,在園幼兒65名。有國小校(點)18個,其中一師一校6個;在校生206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19%,輟學率0.82%。中學有在校生817人,國中毛入學率97.35%,輟學19人,輟學率2.36%。全鄉有青壯年人口10170人,非文盲人口10098人,非文盲率99.3%。

公路路況

提高公路等級;三是小集鎮建設和糯咱山異地扶貧綜合開發,四是鄉政府駐地滑
坡治理和優質米基地建設。
交通道路交通道路

主要產業

一是糧食;二是以甘蔗、木薯為主的熱區產業;三是以生豬飼養為主的畜牧業。
重點建設項目:一是抓好以紙廠河水庫為龍頭的水利建設、糯咱大溝改擴建工程、坡改梯和中低產田改造;二是修建鳳港至江邊公路,改善“嘎伍”

特色產業

糧食產業

嘎娘鄉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典型農業鄉。鄉黨委政府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來抓緊抓好,對各項農業生產任務作了研究部署,統一了職工的思想認識,將各項工作任務分解到各村委會,抓緊落實,農服人員深入到田間地頭,做好指導、分管領導對相關工作給予及時督促、檢查、指導,真抓實幹,做好相關的服務工作。2006年,全鄉共完成糧食總播種面積36232畝,糧食總產量7995噸,其中,夏收糧總產468噸,秋收糧總產7527噸(稻穀4045噸、包穀2131噸、豆類582噸、雜糧407噸、薯類362噸)。雜交水稻推廣3650畝,雜交玉米推廣3325畝。
魯沙梨魯沙梨

畜牧產業

畜牧產業以強化畜禽品種改良、加強動物疫病防制為重點,大力發展養殖、不斷促進我鄉畜牧業發展。

草果產業

重點抓好草果育苗,在“元坪”公路上方發展草果10000畝,實現總產60萬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