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清真古寺(嘉興清真寺)

嘉興清真古寺

嘉興清真寺一般指本詞條

嘉興清真古寺位於浙江省嘉興市環城河畔通濟橋的南面,是一座“五門一照”的江南庭院建築,南北對稱,結構謹嚴。內側照壁上鑲嵌著青磚雕刻的“天方咫尺”的橫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嘉興清真古寺
  • 所屬年代:明代
清真寺簡介,清真寺歷史,清真寺格局,清真寺相關,地圖,

清真寺簡介

明顯地寫著金色的“清真寺”和阿文“麥賽吉德”的字樣。嘉興清真古寺為嘉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歷史

嘉興清真古寺原名“真教寺”(與杭州鳳凰寺同名),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明萬曆碑敘說伊斯蘭教何時傳入中國難以考證,此碑(《嘉興府建真教寺碑記》)立於公元1602年(萬曆三十年)秋九月。撰寫者嘉興同知馬化龍與碑額題寫者嘉興知府車大任、書寫者郡人馬夢禎(曾任左春坊左庶子纂備國史副總裁,明史有其傳)都是穆斯林官員。
嘉興清真古寺嘉興清真古寺
《重修嘉興禮拜寺碑記》刻於碑陰,記載公元1746—1747(清朝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里人、州司馬沙大成等人重修該寺,其侄郭載汾擴建於1774—1775年的史實。
嘉興舊城甪(音路)里街一帶,元、明時期阿拉伯、波斯商賈聚居,東塔傍建蓋有大清真寺,占地幾十畝。明代又在東門城內建蓋小寺一座,以滿足穆斯林人口激增之需要,此寺即嘉興寺。大寺於清代太平天國起義時被毀,原駐穆斯林紛紛逃亡。以“甪里”稱街名,可能是“阿里”和“阿林”(學者)的諧音或借用。

清真寺格局

嘉興清真古寺分為兩院,北側的照壁屏對著二層的門樓,門楣草書“真教維清”,寺門前立著一對圓形石圭。門樓甬道內,庭院磚石鋪地,花壇數台,顯得有些逼仄。拱形的月門將南北兩院分隔開來,北院有講經堂,南院有禮拜殿,堂與殿相通,禮拜殿右前建有一碑亭名“清泉亭”。
講經堂內懸有巨匾三幅,中間一塊書寫“普慈特慈”,兩邊則寫“清真為本”和“真哉唯清”,筆法蒼勁有力。兩旁立柱的楹聯是“天經如皓日豈獨照我”,“聖道如大路不禁人行”,寓有真主的恩慈普施萬類萬物,萬類萬物殊途同歸的涵義。經堂內擺設著紅木的案椅,想見當年講習之風盛極一時。
禮拜殿三楹三進,四根楠木大立柱支撐穹頂,故稱為“楠木大殿”。屋樑雕刻有古蘭經文,圖案藻飾,中懸“認主獨一”巨匾,顯得古樸而莊重。
殿外的“清泉亭”,斗拱重檐,五坡下水。內有古井一眼,雕石井欄,嘉禾甘泉,早先應是供寺內飲水和淨沐之用。井的南面立石碑一竭,兩面刻碑文,分別刻於明代和清代,俗稱“一石兩朝碑”。

清真寺相關

清晨寺內寂靜無人,專注之中突然一聲“色蘭”,只見一位年輕教親帶著一個兒童進入寺內。本地馬里,除了本籍者外,大都是河南籍人士,祖輩就遷徙此地,住寺伊瑪目、穆爾林皆河南籍,主麻日禮拜者二三百人,本地穆斯林學子也有到雲南通海納古、玉溪、箇舊沙甸等處求學的。其人開朗坦誠,所遇穆斯林大都如此,一如碑文所云,“其人相見,則以其語自通,藹如一家”。身在旅途,有感於穆斯林生活起居飲食交際離不開的祝安詞,一句色蘭,拉近距離,情同手足,色蘭成了穆斯林無形的“身份證”,不一定要在清真寺和經堂之內,長幼師生、阿訇告目之間通行。古蘭經教導人們以更好的祝詞回答別人的祝賀(見4:86),說明祝詞者和回復者沒有地位之分。記得在蘇州游畢拙政園,飢腸轆轆,西街東巷地尋找清真餐廳未果,偶見一燒餅店,向頭戴白帽的店主道聲色蘭,請求指點,其人熱情指畫甚而拿出名片引介餐廳而置生意於不顧。一句祝安詞,竟使天涯咫尺若比鄰。
清真寺內立《嘉興路重建水驛碑記》,記述元朝至元五年(1269)夏四月郡守法忽魯丁建制水道驛站之事,為馬合謀等籌立,馬合謀時任光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此二人皆穆斯林官員,想見嘉興伊斯蘭教曾經興盛於一時。

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