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浙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的中央政府的一級行政區,簡稱“江浙”或“江浙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江浙省、江浙行省。為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
  • 別稱:江浙行中書省
  • 簡稱:江浙
  • 民間簡稱:江浙省、江浙行省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江南浙西道,浙東海右道,江東建康道,福建閩海道,元朝部分地名考,

歷史沿革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此時的南宋幾乎全境已納入大元國版圖,元朝在南宋的核心地區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東路兩浙西路)地,又稱淮東行省、揚州行省。省會治於原淮南東路首府揚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徙省治於杭州,稱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徙省治還揚州,復稱江淮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徙省治於杭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劃江而治,以揚州,泰州,天長,滁州等江北州縣隸河南江北行省,餘下江南部分改稱江浙行省。大德三年(1299),撤銷福建行省,以其地併入江浙行省。轄境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西部分地區。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統有杭州等三十路,松江一府,江陰二十一州。福建泉州的澎湖寨巡檢司也隸屬於江浙行省。
江浙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之一,轄境包括今長江以南: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全省及江西東北部,下轄杭州等30路和二十一州等。 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隸屬於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管轄。

行政區劃

江南浙西道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駐杭州路;二十八年(1291)改置肅政廉訪司。
杭州路:上。宋臨安府為兩浙西路治。至元十三年(1276)內附,設兩浙大都督府,又改設安撫司,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至正二十六年末(1367)朱元璋改置杭州府。
左錄事司:
右錄事司:宋設九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四隅錄事司,泰定二年(1325)並為左右二錄事司,元統二年(1334)復置四錄事司。
錢塘縣:上,倚郭[城西南偏]。
仁和縣:上,倚郭[城東北偏]。
餘杭縣:中。
臨安縣:中。
新城縣:中。
富陽縣:中。
於潛縣:中。
昌化縣:中。有[穴手]口巡司。
海寧州:中。宋鹽官縣。元貞元年(1295)升鹽官州,天曆二年(1329)更名海寧州。本 轄有硤石務。
湖州路:上。宋湖州屬兩浙西路,宋末更名安吉州。至元十三年(1276)升湖州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湖州府。
錄事司:宋設東南西北四廂。至元十三年(1276)設總督四廂,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烏程縣:上,倚郭[城西偏]。
歸安縣:上,倚郭[城東偏]。
安吉縣:中。
德清縣:中。
武康縣:中。
長興州:宋長興縣。元貞元年(1295)升長興州。
本轄:
嘉興路:上。宋嘉興府屬兩浙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嘉興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嘉興府。
錄事司:元初設兵馬司,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嘉興縣:上,倚郭。有風涇白牛務、魏塘務。
海鹽州:宋海鹽縣。元貞元年(1295)升海鹽州。
本 轄:有澉浦務。
崇德州:宋崇德縣。元貞元年(1295)升崇德州。
本轄:
平江路:上。宋平江府屬兩浙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昇平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張士誠改置隆平府,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更名蘇州府。
錄事司:
吳縣:上,倚郭[城西偏]。
長洲縣:上,倚郭[城東偏]。
崑山州:宋崑山縣。元貞元年(1295)升崑山州,延佑元年(1314)自馬鞍山徙治太倉。至正十七年(1357)張士誠復徙故治。
本轄:
常熟州:宋常熟縣。元貞元年(1295)升常熟州。
本轄:
吳江州:宋吳江縣。元貞元年(1295)升吳江州。
本轄:
嘉定州:宋嘉定縣。元貞元年(1295)升嘉定州。
本 轄:
常州路:上。宋常州屬兩浙西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常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
錄事司:
晉陵縣:中,倚郭[城東偏]。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更名京臨縣,尋省入永定縣。
武進縣:中,倚郭[城西偏]。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更名永定縣,二十二年(1362)復名武進縣。
宜興州:宋宜興縣,宋末升南興軍。至元十四年(1277)復降宜興縣,十五年(1278)升宜興府;二十年(1283)復降宜興縣,二十一年(1284)於縣置宜興府;元貞元年(1295)降宜興府為宜興州,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
更名建寧州,尋復名宜興州。
本轄:宋宜興縣為倚郭。元貞元年(1295)省宜興縣入州。
無錫州:宋無錫縣。元貞元年(1295)升無錫州。
本轄:
鎮江路:上。宋鎮江府屬兩浙西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鎮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江淮府,同年更名
鎮江府。
錄事司:
丹徒縣:中,倚郭。
丹陽縣:中。
金壇縣:中。
建德路:上。宋嚴州屬兩浙西路,宋末升建德府。至元十三年(1276)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建德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改置建安府,尋更名建德府,二十二年(1362)更名嚴州府。
錄事司:
建德縣:中,倚郭。元初置神泉監,後廢。
淳安縣:中。
遂安縣:中。
桐廬縣:中。
分水縣:中。
壽昌縣:中。有西塢寨。
松江府:至元十四年(1277)升華亭縣為華亭府,屬嘉興路,十五年(1278)更名松江府,直屬行省。
華亭縣:上,倚郭。宋屬嘉興府。至元十四年(1277)升華亭府,十五年(1277)復置華亭縣,為倚郭。
上海縣:上。至元二十八年(1291)析華亭縣於上海市置上海縣。
江陰州:上。宋江陰軍屬兩浙西路。至元十二年(1275)內附,行安撫司事;十四年(1277)升江陰路,二十八年(1291)復降江陰州,屬常州路,又升上州,為直隸州。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更名連洋州,尋復名江陰州,二十七年(1367)降江陰縣,改屬常州府。
本轄:宋江陰縣,倚郭。元省入江陰州。

浙東海右道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初駐婺州路;大德六年(1302)徙駐慶元路。
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至元十四年(1277)置浙東海右道提刑按察司,駐婺州路;二十八年(1291)改置肅政廉訪司。
慶元路:上。宋慶元府屬兩浙東路。至元十三年(1276)設宣慰司,十四年(1277)升慶元路。至正二十七年末(1368)朱元璋改置明州府。
錄事司:
鄞 縣:上,倚郭。有小溪鎮巡司。
象山縣:中。
慈谿縣:中。
定海縣:中。
奉化州:宋奉化縣。元貞元年(1295)升奉化州。
本 轄:
昌國州:宋昌國縣。至元十四年(1277)於縣置昌國州,後省昌國縣入州。
本 轄:
衢州路:上。宋衢州屬兩浙東路。至元十三年(1277)升衢州路。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置寧越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衢州府。
錄事司:
西安縣:中,倚郭。
龍游縣:上。
江山縣:下。宋末更名禮賢縣。至元十三年(1277)復名江山縣。
常山縣:下。宋末更名信安縣。至元十三年(1277)復名常山縣。
開化縣:中。
婺州路:上。宋婺州屬兩浙東路。至元十三年(1277)升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改置寧越府,二十年(1360)更名金華府。
錄事司:
金華縣:上,倚郭。
東陽縣:上。
義烏縣:上。
永康縣:中。
武義縣:中。
浦江縣:中。
蘭溪州:宋蘭溪縣。元貞元年(1295)升蘭溪州。
本 轄:
紹興路:上。宋紹興府為兩浙東路治。至元十三年(1277)升紹興路。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置紹興府。
錄事司:
山陰縣:上,倚郭[城西偏]。
會稽縣:上,倚郭[城東偏]。
上虞縣:上。
蕭山縣:中。
嵊 縣:上。
新昌縣:中。
餘姚州:宋餘姚縣。元貞元年(1295)升餘姚州。
本 轄:
諸暨州:宋諸暨縣。元貞元年(1295)升諸暨州。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更名諸全州,二十六年末(1366)降為諸暨縣。
本 轄:
溫州路:上。宋溫州屬兩浙東路,宋末升瑞安府。至元十三年(1277)升溫州路。
錄事司:
永嘉縣:上,倚郭。
樂清縣:下。
瑞安州:宋瑞安縣。元貞元年(1295)升瑞安州。
本 轄:
平陽州:宋平陽縣。元貞元年(1295)昇平陽州。
本 轄:
台州路:上。宋台州屬兩浙東路。至元十三年(1277)設安撫司,十四年(1277)升台州路。
錄事司:
臨海縣:上,倚郭。
仙居縣:上。
寧海縣:上。
天台縣:中。
黃岩州:下。宋黃巖縣。元貞元年(1295)升黃岩州。
本 轄:
處州路:上。宋處州屬兩浙東路。至元十三年(1277)升處州路。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改置安南府,尋更名處州府。
錄事司:
麗水縣:中,倚郭。
龍泉縣:中。有[亻開]山寨。
松陽縣:中。
遂昌縣:中。
青田縣:中。
縉雲縣:中。
慶元縣:中。

江東建康道

集慶路:上。宋建康府為江南東路治。至元十二年(1275)歸附,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天曆二年(1329)更名集慶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應天府。
錄事司:
上元縣:中,倚郭[城東北偏]。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徙治淳化鎮,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復徙舊治。
江寧縣:中,倚郭[城西南偏]。
句容縣:中。
溧水州:中。宋溧水縣。元貞元年(1295)升溧水州。
本 轄:
溧陽州:中。至元十四年(1277)於溧陽縣置溧州,十五年(1278)升溧州府,十六年(1279)升溧陽路,二十七年(1290)省府入縣,元貞元年(1295)升縣為溧陽州。
本 轄:宋溧陽縣。元初為溧州、溧州府、溧陽路倚郭,至元貞元年(1295)升溧陽州。
寧國路:上。宋寧國府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寧國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寧國府,二十一年
(1361)更名宣城府,二十六年(1366)更名宣州府,二十七年(1367)復名寧國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宣城縣:上,倚郭。
南陵縣:中。
涇 縣:??。
寧國縣:中。
旌德縣:中。
太平縣:中。
徽州路:上。宋徽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置興安府,二十七年(1367)更名徽州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二十九年(1292)廢。
歙 縣:上,倚郭。
休寧縣:中。有五城務。
祁門縣:中。
黟 縣:下。
績溪縣:下。有西坑寨。
婺源州:下。宋婺源縣。元貞元年(1295)升婺源州。
本 轄:有惠洽鄉巡司。
饒州路:上。宋饒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饒州路,十九年(1282)改屬江西行省,二十年(1283)復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鄱陽府,尋更名饒州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宋設三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鄱陽縣:上,倚郭。
德興縣:上。
安仁縣:中。
餘乾州:中。宋餘乾縣。元貞元年(1295)升餘乾州。
本 轄:
浮梁州:中。宋浮梁縣。元貞元年(1295)升浮梁州。
本 轄:
樂平州:中。宋樂平縣。元貞元年(1295)升樂平州。
本 轄:
太平路:下。宋太平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路。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改置太平府。
錄事司:宋設四廂。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錄事司。
當塗縣:中,倚郭。
蕪湖縣:中。
繁昌縣:下。
池州路:下。宋池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置九華府,尋更名池州府。
錄事司:
貴池縣:下,倚郭。
青陽縣:下。
建德縣:下。
銅陵縣:下。
石埭縣:下。
東流縣:下。
信州路:上。宋信州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改置廣信府,改屬江西行省。
錄事司:
上饒縣:上,倚郭。
玉山縣:中。
弋陽縣:中。有寶豐場。
貴溪縣:中。
永豐縣:中。
廣德路:下。宋廣德軍屬江南東路。至元十四年(1277)升廣德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置廣興府。
錄事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廢。
廣德縣:中,倚郭。
建平縣:中。
鉛山州:中。宋鉛山縣屬信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鉛山州,為直隸州。至正二十二年(1262)朱元璋改屬江西行省。
本 轄:至元二十九年(1292)割上饒縣乾元、永樂二鄉、弋陽縣新政、善政二鄉來屬鉛山州。

福建閩海道

元朝福建行省置廢分合十分頻繁。茲據《元史》世祖紀、成宗紀、順帝紀、百官志、高興傳、闊里吉思傳和《新元史·地理志》、《續資治通鑑》卷一八三至卷一八九、《三山續志》及《八閩通志》卷八七引吳源《至正近記》的記載,綜述如下:
元初,福建隸江西行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獨自設省,名為福建行省,治設福州;十六年(1279年),又在泉州增置泉州行省;十七年(1280年),合併二省,復稱福建行省,治於泉州;十八年(1281年),移治福州;十九年(1282年),又回泉州;復於是年五月,先並江西、福建二省為一,繼而分置福建、泉州二省;二十年(1283年),又並泉州行省,先是移治漳州,後遷福州;二十一年(1284年),中書省言:“福建行省軍餉絕少,必於揚州轉輸,事多遲誤。若並兩省為一,分命省臣治泉州為便”,於是詔以中書右丞行省事忙兀台為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而以行省左丞忽剌出、蒲壽庚、參政管如德分省泉州;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又廢,立宣慰使司,隸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復設福建行省,旋即併入江浙行省;二十五年(1287年),漳州盜起,曾命江浙行省調兵討之,是年已有福建行省見於記載,蓋又復;二十八年(1290年)廢;二十九年(1291年)又置。大德元年(1297年),改稱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省,移治泉州。至大德三年(1299年),又罷,而置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隸屬江浙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又以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改置為福建行中書省,至是,福建再次建省。後因軍事需要,至正十八年(1258年),置建寧、泉州分省;十九年(1359年),又置興化分省;二十四年(1364年),增延平分省。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至元十五年(1278)置福建廣東道提刑按察司,二十年(1283)分置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司,駐福州路;二十八年(1291)改置肅政廉訪司。
福州路:上。宋福州為福建路治,宋末升福安府。至元十五年(1278)升福州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福州府。
錄事司:宋設十二廂。至元十五年(1278)置四隅錄事司,十六年(1279)並為東西二錄事司,二十年(1283)並為錄事司。
閩 縣:中,倚郭[城東偏]。
侯官縣:中,倚郭[城西偏]。
懷安縣:中。
古田縣:上。
閩清縣:中。
長樂縣:中。
連江縣:中。
羅源縣:中。
永福縣:中。
福清州:下。宋福清縣。元貞元年(1295)升福清州。
本 轄:
福寧州:下。宋長溪縣。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福寧州。
本 轄:
寧德縣:中。宋屬福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屬福寧州。
福安縣:宋末析長溪縣置福安縣。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屬福寧州。
建寧路:下。宋建寧府屬福建路。至元十六年(1279)升建寧路。
錄事司:
建安縣:中,倚郭[城東偏]。
甌寧縣:中,倚郭[城西偏]。
浦城縣:中。
建陽縣:中。宋嘉禾縣。至元二十六年(1289)復名建陽縣。
崇安縣:中。
松谿縣:中。
政和縣:中。
泉州路:上。宋泉州屬福建路。至元十四年(1277)設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年(1278)升泉州路。
錄事司:至元十五年(1278)置南、北二錄事司,十六年(1279)並為錄事司。
晉江縣:中,倚郭。
南安縣:中。
惠安縣:中。
同安縣:下。
永春縣:下。
安溪縣:下。
德化縣:下。
興化路:下。宋興化軍屬福建路,宋末升興化州。至元十四年(1277)升興化路。
錄事司:至元十一年(1274)析莆田縣左右兩廂置錄事司。
莆田縣:中,倚郭。
仙遊縣:下。
興化縣:下。皇慶元年(1312)自游洋鎮徙治湘溪。
邵武路:下。宋邵武軍屬福建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邵武路。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改置邵武府。
錄事司:
邵武縣:中,倚郭。
光澤縣:中。
泰寧縣:中。
建寧縣:中。
延平路:下。宋南劍州屬福建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南劍路,延佑元年(1314)更名延平路。
錄事司:
南平縣:中,倚郭。宋劍浦縣。延佑元年(1314)更名南平縣。
尤溪縣:中。
沙 縣:中。
順昌縣:中。
將樂縣:中。
汀州路:下。宋汀州屬福建路。至元十五年(1278)升汀州路。
錄事司:
長汀縣:中,倚郭。
寧化縣:中。
清流縣:下。宋末廢。至元年間復置清流縣。
連城縣:下。宋蓮城縣。至元年間更名連城縣。
上杭縣:下。
武平縣:下。
漳州路:下。宋漳州屬福建路。至元十六年(1279)升漳州路。
錄事司:
龍溪縣:下,倚郭。
漳浦縣:下。
龍巖縣:下。
長泰縣:下。
南靖縣:下。至治元年(1321)析龍溪、漳浦、龍巖三縣地置南勝縣,治九圍露山之東;後至元三年(1338)徙治小溪韶山之陽,至正十六年(1356)更名南靖縣,徙治雙溪之北之蘭陵。

元朝部分地名考

元朝部分地名考:
興化縣:今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