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花鳶尾(植物)

單花鳶尾(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單花鳶尾(學名:Iris uniflora Pall. ex Link)是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黃褐色的老葉殘留纖維及膜質的鞘狀葉。根狀莖細長,斜伸,二歧分枝,節處略膨大,棕褐色;鬚根細,生於節處。葉條形或披針形。花莖纖細,中下部有1枚膜質、披針形的莖生葉;苞片2枚,等長,質硬,乾膜質,黃綠色,內包含有1朵花;花藍紫色,直徑4-4.5厘米;外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內花被裂片條形或狹披針形。蒴果圓球形,有6條明顯的肋。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於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長於乾山坡、林緣、路旁及林中曠地,多成片生長。

單花鳶尾的根與種子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便利尿功效。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瘡瘍癰腫、濕熱疸黃等症。其株形、花型,花色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分株,播種,栽培技術,栽植,管理,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單花鳶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基部圍有黃褐色的老葉殘留纖維及膜質的鞘狀葉。根狀莖細長,斜伸,二歧分枝,節處略膨大,棕褐色;鬚根細,生於節處。葉條形或披針形,花期葉長5-20厘米,寬0.4-1厘米,果期長可達30-4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無明顯的中脈。
花莖纖細,中下部有1枚膜質、披針形的莖生葉;苞片2枚,等長,質硬,乾膜質,黃綠色,有的植株苞片邊緣略帶紅色,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2-3.5厘米,寬0.8-1厘米,頂端驟尖或鈍,內包含有1朵花;花藍紫色,直徑4-4.5厘米;花梗甚短;花被管細,長約1.5厘米,上部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8毫米,上部卵圓形,平展,內花被裂片條形或狹披針形,長約3厘米,寬約3毫米,直立;雄蕊長約1.5厘米,花絲細長;花柱分枝扁平,頂端裂片近半圓形,邊緣有稀疏的牙齒,與內花被裂片等長,子房柱狀紡錘形,長約5毫米。蒴果圓球形,直徑0.8-1厘米,有6條明顯的肋,頂端常殘留有凋謝的花被,基部宿存有黃色乾膜質的苞片。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生長於乾山坡、林緣、路旁及林中曠地,多成片生長。喜光、耐旱。喜酸性砂壤土,耐踐踏。

繁殖方法

分株

分株時間:中國伊春林區一般在春季5月中下旬為宜,也可在秋季9月中下旬或花後進行,單花鳶尾應每隔3-4年進行一次
分株方法:用利刀分割根莖,剪除病死老根,每株保留3-4個芽。不宜留芽過少,不然會影響翌年開花以及分株苗在翌年生長呈現出生長不良現象和延長苗出圃時間。在秋季或芽後分株繁殖時,應將植株上部葉片剪去一部分,留20厘米左右進行栽植為宜。

播種

播種時間:①秋播:中國伊春林區多在9月中下旬採收後露地直接播種,翌春發芽,一般條件下發芽出苗率在60-70%左右。②春播:四月中旬先將儲藏種子先用0.3-0.5%濃度的高錳酸鉀浸種消毒1小時,然後用清水沖洗1-2小時,再用溫水浸種12小時,瀝水後用1:6(-8)(種子:乾淨細河沙)體積比沙藏。沙藏期間應經常翻動,溫度應控制在0-5℃。10天后,溫度增加到20-25℃,約10天左右即在5月上旬見白後及時播種;如果種子見白率比較低,可用300毫克/升赤黴素浸種24小時處理後播種。單花鳶尾經催芽後春播,其播種後發芽率與發芽勢均有較大提高,發芽率一般在75%以上。
播種方法:單花鳶尾以床播為宜,苗床選擇在地勢高燥、富含有機質砂壤土的地方,每畝苗床應結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機底肥1200-1500千克。床高15-20厘米,床面寬1.2-1.3米,長10-30米為宜(便於管理即可)。播種方式以條播為宜,行距在8-10厘米左右,播種溝深以1-1.5厘米,種子間距在3厘米左右為宜。覆土厚度應控制在0.5-0.8厘米,不宜過厚,適當的鎮壓與用草簾或葦簾覆蓋均有利於促進種子發芽與出苗率。及時排水防澇,避免積水造成幼苗根莖腐爛,定期中耕除草,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

栽培技術

栽植

單花鳶尾春秋栽植均可,栽植時不易過深過淺,過深時分櫱慢,過淺時分櫱雖快,但多生長瘦弱。
分株苗栽植:最好栽植與分株同時進行,儘量少傷根,以利分根苗儘快緩苗,同時適當進行修剪,剪除病蟲根、葉與枯死葉。夏秋栽植時將植株上部過長葉片剪去,留下約20厘米左右後進行栽植。對一些外引種株分株栽植時,栽植前用草本移植生根劑浸根後栽植是十分必要的。單花鳶尾株行距應在20(-25)厘米×20(-25)厘米左右,栽植穴深度以20-25厘米左右,栽植深度應掌握在比原根頸深1厘米左右為宜。
播種苗栽植:單花鳶尾播種苗一般在一年以後即可進行培育大苗苗床栽(定)植。栽植穴距為20厘米×20厘米,栽植穴規格為15厘米×15厘米,每穴栽植2-3株幼苗,栽植深度應掌握在比原根頸深0.5-1厘米左右為宜。

管理

水肥管理:應適當保持土壤濕潤即可,絕不可積水,雨季應加強排水。施肥應以根外追施氮液肥為主。
中耕除草:幼苗期中耕宜淺不宜深,隨苗齡的增加,中耕加深。春苗出土前進行一次淺鬆土,出苗後再適時淺鋤3-4次,可達到除草防旱的雙重目的。對未除淨的雜草及時人工拔除即可。
遮陰、培土、防寒:在入秋上凍前適時進行根基培土,不僅可防止幼苗凍害,還可以有效預防由於凍拔害造成的苗木損失。
出圃:單花鳶尾栽植2-3年後即可開花,待每叢達到8芽以上時即可出圃。

病蟲防治

病害

病原:鳶尾柄鏽菌屬真菌擔子菌亞門、柄鏽菌屬。
症狀:葉部病害,春季開始為黃色小斑點,後形成橢圓形或圓形的褐色到黃褐色的膿皰狀小點,破裂後散出黃褐色粉狀夏孢子。秋後呈現黑褐色絨狀冬孢子堆,破裂後散出黑褐色粉末狀冬孢子。
防治方法:①清除種植地附近的轉主寄(纈草和蕁麻屬植物),及時摘除病葉;實行輪作,少施氮肥,適施磷、鉀肥;加強種植地排水與通風。②發病期間可噴施20%粉銹寧2000-3000倍液、或20%萎銹靈400-600倍液, 隔15天左右噴1次,也可用代森鋅、代森錳鋅500-700倍液噴灑病株。
病原:真菌鳶尾褐斑疣蠕孢菌。
症狀:主要侵染葉片上,莖和花芽偶有發生。病初為圓形的褐色小斑點後擴大成卵形到橢圓形,邊緣暗褐色,近中央淡黃色,最後變灰白色,邊緣有水漬狀暈紋,直徑2-8毫米;病斑正反兩面著生灰黑色的霉狀物,在相互癒合成片時,可使部分葉組織、全葉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及時清除病殘體,實行輪作,合理密植,加強通風透光,及時排水,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和適當增施磷肥和鈣肥等。②展葉時用0.5%波爾多液加粘著劑、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10-15天噴施1次;發病初期噴灑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適時噴灑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10-15天噴藥1次。
病原:半知菌亞門真菌。
症狀:葉部病害,症狀兩種:①病斑近圓形至橢圓形,灰褐色,斑面具輪紋,病斑壞死部易破裂並脫落成穿孔,斑外圍有窄細的黃色暈圈狀,是由交鏈黴菌所致。②病斑始自葉尖或葉緣,初為小褐斑,半圓形至不定形,沿葉緣向葉基部擴展成條斑葉尖葉緣產生的半圓形成長條形病斑,是由刺盤孢菌和叢刺盤孢菌所致。
防治方法:①及時剪除病葉,隨之噴藥一次。②新葉抽出至展開時交替噴炭疽福美800倍液,或50%苯來特10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75%百菌清可濕粉(1:1)1500倍液(即混即噴)等,共噴3-4天,7-15天一次,前密後疏。

蟲害

單花鳶尾在中國伊春林區常見的蟲害主要以鞘翅目金龜子科植食性金龜子類中的東北大黑鰓金龜子(別名:朝鮮黑金龜子)與銅綠金龜子(別名:銅綠麗金龜子)]的幼蟲為主,其幼蟲俗稱“蠐螬”。
危害特點:主要以幼蟲危害地下莖,造成植物葉子萎黃甚至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①園藝防治:通過深翻,人工捕殺;利用成蟲趨光性設定誘殺;施入的基(底)肥一定要充分腐熟,以減少其成蟲產卵。②藥物防治:利用2.5-3%敵百蟲粉劑每公頃15-25千克噴粉;或用50%辛硫磷顆粒劑2500克加細土25-50千克充分混合後,均勻撒於床面上,再翻下土中毒殺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在苗床上開溝或打洞灌溉根部毒殺。

主要價值

觀賞:其株形、花型,花色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並且生態幅較寬。在園林上可廣泛套用於花境,花徑、叢植,點綴草坪與岩石園,疏林地與坡地地被栽植,或與不同種(品種)鳶尾建植專類花園等。
藥用:單花鳶尾的根與種子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通便利尿功效。多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瘡瘍癰腫、濕熱疸黃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