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掃描極譜法

單掃描極譜法

單掃描極譜法又稱線性變位示波極譜法。是一種控制電位的極譜法 ,在含有被測物質的電解池中,插進兩個電極,一個是滴汞電極,一個是參比電極(如甘汞電極),加上一個隨時間而線性變化的直流電壓,通過電解池的極譜電流在電阻R上產生電壓降iR,經放大後加到示波管的垂直偏向板上,將電解池的兩個電極連線在水平偏向板上,然後在螢光屏上觀察電流-電位曲線。滴汞電極被當作面積恆定的電極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掃描極譜法
  • 外文名:Single sweep polarography
  • 學科:電子工程
  • 領域:工程技術
簡介,簡史,電位改變的方式,裝置,電流-電位曲線,優點,

簡介

單掃描極譜法又稱線性變位示波極譜法。是一種控制電位的極譜法,其特點是:在一個汞滴的最後消失的時刻,當汞滴的面積(A)基本上保持恆定的時候,將滴汞電極的電位從一個數值改變到另一個數值,同時用陰極射線示波器觀察電流隨電位的變化,以進行定量分析。

簡史

1922年捷克斯洛伐克人Jaroslav Heyrovsky 以滴汞電極作工作電極首先發現極譜現象,並因此獲 Nobel 獎。隨後,伏安法作為一種非分析方法,主要用於研究各種介質中的氧化還原過程、表面吸附過程以及化學修飾電極表面電子轉移機制。有時,該法亦用於水相中無機離子或某些有機物的測定。 在電解時離子在電極放電,如果電極小,則電流能為離子移動到電極表面的速度所限制。緩慢地增高電壓,並繪製電流對電壓的曲線。電流以台階形增加,每一台階相當於溶液中一種特有類型的正離子。台階的高度表明該離子的濃度。通過測定電解過程中所得到的電流-電位(或電位-時間)曲線來確定溶液中待測成分的濃度。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光學分析迅速發展,該法變得不像原來那樣重要了。60年代中期,經典伏安法得到很大改進,方法選擇性和靈敏度提高,而且低成本的電子放大裝置出現,伏安法開始大量用於醫藥、生物和環境分析中。此外伏安法與 HPLC 聯用使該法更具生機。 
這種分析方法具有迅速、靈敏的特點,1941年海洛夫斯基將極譜儀與示波器聯用,提出示波極譜法。海洛夫斯基因發明和發展極譜法而獲1959年諾貝爾化學獎。

電位改變的方式

電位改變的方式為:
E=Ei-Vt
式中Ei為初始電位;V為電位改變的速率;t為時間。因此,電極電位是時間的線性函式。又因用示波器觀察電流-電位曲線,故稱線性變位示波極譜法。

裝置

儀器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1、必須裝有時間控制器和電極震動器,使滴汞電極滴下時間為某一定值,並在滴下時間的後期的某一時刻才加上掃描電壓,就能使電極的面積基本上保持恆定,把滴汞電極當做面積固定的電極使用。例如,JP-1型示波極譜儀的滴下時間為7秒,在最後2秒加上電壓
2、必須保持電極電位是時間的線性函式。由於極譜 電流隨電位(即隨時間)的變化是非線性的,而且具有電流峰的形式,即使外加電壓是線性的,電極電位的變化仍不是線性的。因此要有一個補償裝置,消除電流對電位的影響,保證電極電位的變化始終是線性的。
3、必須補償充電電流,電位改變的速率愈大,充電電流也愈大,故要有補償充電電流的措施。為了滿足以上要求,單掃描極譜儀都有比較複雜的電子線路。

電流-電位曲線

電壓掃描開始時,電極電位還未達到被測離子還原的電位,這時的電流為殘餘電流,形成極譜波的基線。當電位負到被測離子可以還原時,由於電極電位以很快的速率變負,瞬息之間汞滴表面的被測離子都在電極上還原,離子濃度急劇下降,來不及從溶液中補充,所以極譜曲線上出現電流峰。最後,電流受擴散控制。

優點

單掃描極譜法比直流極譜法優越的地方有:
1、迅速,可直接在示波管螢光屏上指示電流;
2、靈敏度高1~2個數量級;
3、分辨力較高。由於極譜波具有電流峰的形式,兩個離子的半波電位只要相差70毫伏,就可以分開,而直流極譜波則需要100毫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