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口數來寶

單口數來寶

單口數來寶是一種曲藝。所謂單口就是特指一個人說唱的形式。取自相聲單口,對口之說。用竹板或系以銅鈴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兩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遊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口數來寶
  • 類型:曲藝
簡介,歷史,

簡介

數來寶是中國曲藝的一種,數來寶又名順口溜、溜口轍、鏈子嘴,流行於中國南北各地。一人或兩人說唱。用竹板或系以銅鈴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為可以斷開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兩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換韻。最初是藝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鋪門前演唱索錢。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後進入小型遊樂場所演出,說唱內容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逐漸演變為快板書,與數來寶同時流行。由於藝人曾把商店經營的貨品誇讚得豐富精美,“數”得仿佛“來”(增添)了“寶”,因而得名。據說早在明朝初就有了數來寶的師承關係和13門戶,清末民初的著名藝人有海鳳、曹德奎、劉麻子、霍麻子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有高鳳山、王鳳山等。當時北京一帶,就有索、李、朱三家較為知名。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單口數來寶

歷史

數來寶由蓮花落演變而來,最初只有街頭沿街乞討的乞丐才唱,而這門手藝也慢慢從“傳百家”走到了天橋廟會上的表演。數來寶已知在明朝初年就有了師承關係,北京一帶有索、李、朱三家。起初是以藝人們走街串巷,向商店鋪戶以賣唱索錢的方式表演的。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過程。
相傳數來寶本來是流落於民間的乞丐要錢的一種手段,他們用兩個牛胯骨(內行叫“合扇”)上面拴有十三個小鈴鐺(俗稱十三太保),頭上有兩個紅纓,敲打著念自己編的詞向商號要錢。他們站在門口左右都有規矩,分為“梭”家門和“李”家門,還有一種叫“梭李不靠”的。他們要錢非達到目的不走,如果商號態度不好或出口惡言,他們便編詞罵街,一定要給錢才走,是一種耍無賴的要錢方式。但他們都很聰明,能見到什麼就編什麼詞,雖然商家討厭他們,但得到多數旁聽人們的讚賞。商家給錢他們不用手接,而用牛胯骨去接,也有用“節子”板(即七塊竹板)的,要錢的方法和唱的詞句也相同。
數來寶走上天橋賣藝之後,開始出現一些經典的藝人和段子,清末民初的著名藝人有海鳳、曹德奎、劉麻子、霍麻子等。例如海鳳(收徒王鳳山)、曹德魁演唱的數來寶《八怕》:
天怕無時地怕荒,小雞最怕黃鼠狼。
賣砂鍋的怕狗打架,害眼就怕瞧太陽。
羅鍋子就怕仰面睡,洋車就怕走泥塘。
賣豆汁兒怕打鍋底,長禿瘡怕痒痒。
這些唱詞十分淺顯易懂,當時讀書人是不聽這類東西的,不過眾多的販夫走卒卻是專愛聽這些。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有高鳳山王鳳山戴少甫等。戴少甫演出即用“節子”板伴奏。戴少甫吸收了這種民間“藝術”,經過他加工整理,改編成適合相聲的形式,充實了內容,增添了許多“包袱”,也淘汰了許多粗俗不健康的詞句,使數來寶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在演出時先和副手於俊波扮成一男一女,入活後戴扮數來寶要飯的,於俊波作商號掌柜的,這樣,在矛盾互相衝突和發展中達到了藝術的高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數來寶以嶄新的面貌登上了舞台。其時,北京曲藝團數來寶演員高鳳山、王學義等,挖掘、整理、上演了一批優秀傳統曲目,並創作了《黑姑娘》、《綜合利用開紅花》等一些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的現代曲目,受到觀眾歡迎。數來寶也經由高鳳山王鳳山李潤傑等藝人的加工改造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三人也被後人成為快板三大流派”高派”"王派”"李派”。
這一時期數來寶在北京各部隊曲藝團隊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山東快書演員劉學智劉洪濱等一批曲藝演員銳意革新、勇於實踐,採用多道轍、大跳躍的創作手法,積極反映人民軍隊及地方火熱的現實生活,編演了許多優秀作品,如《戰士之家》、《從軍記》、《青海好》、《人民首都萬年青》、《軍營新歌》、《我的弟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