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峪村

喬峪村

喬峪村隸屬於南部山區西營鎮,位於西營東北3.5公里,東鄰紅嶺,南為東嶺角。163戶,502人。設喬峪村民委員會。 清嘉慶二十年(1815),喬氏由港溝以北潘家莊遷居於此。因建村在山峪之處,以姓氏得名。後喬姓戶雖絕,仍稱喬峪後來劉氏由棗園遷入喬峪村,胡氏、王氏、楊氏等後也從不同地方遷入喬峪,形成現在的喬峪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喬峪村
  • 外文名稱:QIAOYU
  • 所屬地區:濟南市南部山區西營鎮
  • 政府駐地:西營鎮
  • 電話區號:0531
  • 郵政區碼:250111
  • 人口:502人
  • 方言:濟南歷城方言
  • 車牌代碼:魯A
喬峪村介紹,桃子,蘋果,核桃,優質小米,喬峪村衛生室,鄰村介紹,

喬峪村介紹

喬峪村隸屬於濟南市南部山區西營鎮,位於西營東北3.5公里,東鄰紅嶺、河口,南為東嶺角、小嶺角,北鄰孔老峪、積米峪。163戶,502人。設喬峪村民委員會。喬峪村依靠馬鞍山山脈,依山建村,將村子建在山腳下。
村內有涼亭一座。超市一處,衛生室一處
現任村書記為:劉國梁
喬峪的特產

桃子

喬峪村是西營鎮有名的“桃村”,家家養桃樹,桃的品種也多種多樣。從初夏的油桃到夏中的九寶桃再到農曆八月的八月居,九月的九月局等。整個夏季桃子源源不斷的流入市場。

蘋果

夏季是桃子,秋季是蘋果,在喬峪村養蘋果的人家也不少。

核桃

喬峪山清水秀,被規劃打造核桃林果示範園,無任何污染。核桃具有“藥食同源”之特性,具有“健腦益智,養顏延壽”之功效。
喬峪村

優質小米

喬峪小米品質好、營養更富、其蛋白質含量在9.8%-13.5%,脂肪含量3.0%-4.6%,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胺基酸,如:色氨酸、異亮氨酸、和多種維生素。
喬峪村
喬峪村
散養雞蛋
所產的雞蛋,主要以林間野果、野菜、草籽、各種昆蟲等自然食物為主,並輔以玉米、豆粕、麥麩等糧食,從不餵養配合飼料.

喬峪村衛生室

喬峪村衛生室是山東省公共基本衛生服務醫療達標單位。衛生室內全科醫生一名。
醫生:劉國柱
2007年榮獲山東省優秀鄉村醫生。
從醫經驗30幾年
精通中醫西醫、推拿、按摩、針灸拔罐艾灸等。
皰疹類、腰、腿、頸椎特有研究。

鄰村介紹

紅嶺 位於西營東北3.75公里,錦繡川北岸,東為天晴峪,西南鄰東嶺角,北鄰紅嶺。60戶,179人。屬紅嶺村民委員會。 清代初期,劉氏由董家莊以北院後遷此。因建村在紅嶺山峪的河道之口處,故沿稱河口。
鴨子泉 位於西營東北4.25公里,東為石門溝,西鄰紅嶺,東南天晴峪。24戶,83人。屬紅嶺村民委員會。
清鹹豐年間(1851-1861),尹氏由積米峪遷此建村。當時,因地處有一山泉,泉邊又有水灣,鴨子常在灣中戲水,故沿沿稱鴨子泉。
西嶺角 位於西營東北2公里,錦繡川北岸,東鄰東嶺角,南為營東峪。408戶,1429人。設西嶺角村民委員會。有明代古槐一株。
曾名嶺角莊。明洪武二年(1369),王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因建村在山嶺角下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川:嶺角莊”,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南鄉南保泉三:嶺角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東廡鄉南保全三:嶺角莊”,後因地處山嶺之西,故沿稱西嶺角。
小角嶺 位於西營東北2.25公里,東為東嶺菜,南鄰西嶺角,北依馬鞍山。55戶,169人。屬西嶺角村民委員會。
清宣統年間(1909-1911),張、林二氏先後由歷城縣北灘頭和壩子遷此。因建村在一山嶺角下,故沿稱小角嶺。
東嶺角 位於西營東北2.5公里,錦繡川北岸,西鄰西嶺角,東北為河口。151戶,474人。設東嶺角村民委員會。
清代,姚氏由濟南以東姚家莊遷此。因建村在一座山嶺角下的東面,故沿稱東嶺角。建有天建南苑旅遊度假中心。
江積米峪 位於西營東北5公里,東為灰泉子,南為鴨子泉,西鄰西積米峪。80戶,190人。設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唐代,曾名積米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積存過糧草而得名。縣誌記載:明崇禎《歷城縣誌》“錦繡川路:漬米峪”,清乾隆《歷城縣誌》“東南鄉南保泉三:漬米峪”,民國《續修歷城縣誌》“東廡鄉南保全三:漬米峪”。清康熙元年(1662),楊氏又遷入。後以河道為界,將其分為東、西兩個村,此處位東,故沿稱東積米峪。
西積米峪 位於西營東北4.5公里,東鄰東積米峪,南為紅嶺,北為黃鹿泉頂。109戶,380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村名來歷及沿革與東積米峪同。明末,逮氏從章丘縣逮家埠又遷入。後沿稱西積米峪。
彎彎地 位於西營以北5.75公里,東為遛馬嶺,南黃鹿泉頂,北鄰花園嶺。15戶,58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清道光年間(1821-1850),王氏由港溝以北的官莊遷此。因建村於一塊彎彎地旁邊,故稱彎彎地。
遛馬嶺 位於西營東北6.75公里,南為火窩子,西為彎彎地,西北鄰花金稍。22戶,59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時曾在此住紮兵營,因此處山頂平坦,將士們常在此遛馬而得村名。清道光年間(1821-1850),張氏從彩石以北小龍堂又遷入,仍稱遛馬嶺。
黃鹿泉頂 位於西營東北5公里,南為孔老峪,西鄰黃鹿泉,北為彎彎地。30戶,80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明洪武二年(1369),宋氏由直隸(河北省)棗強遷此。因建村在黃鹿泉東一座山的頂部,故沿稱黃鹿泉頂。
火窩子 位於西營東北6.25公里,東南為拔槊泉,西南為東積米峪,北鄰遛馬嶺。31戶,90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清宣統年間(1909-1911),稱高家峪。此處原系章丘縣高大亭的一處山莊子而得名。後由積米峪范,袁、劉、朱、李諸戶合夥買下高家的地,改稱伙窩子,後沿稱火窩子。
孔老峪 位於西營東北4公里,東北鄰西積米峪,南為紅嶺。45戶,167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
清康熙年間(1662-1722),稱哄老峪。相傳,村西山上有個通天洞叫天窯。村裡有個不孝之子,將其父母哄騙至洞內致死而得名。後來取孝敬老人之意,沿稱孔老峪。
灰泉子 位於西營東北6公里,東為拔槊泉,西鄰東積米峪。24戶,76人。屬積米峪村民委員會。村有古名泉灰泉。
唐代,稱灰泉子。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見一泉水質不清,細看,乃泉在背陰處水似灰色而得村中。清乾隆年間(1736-1795),李氏從歷城灘頭又遷入,仍稱灰泉子。
拔槊泉 位於西營東北6.75公里,東鄰寶山,南為石門溝,西為灰泉子。71戶,220人。設拔槊泉村民委員會。村有古名泉拔槊泉。
相傳,村名來源於唐太宗李世民東徵到此插“槊”,拔槊而成泉的故事,故村因泉而得名拔槊泉。清嘉慶年間(1796-1820),沈氏從濟南以東馬家莊又遷入,仍稱拔槊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