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虎耳草

喜馬拉雅虎耳草

喜馬拉雅虎耳草(學名:Saxifraga brunonis),為虎耳草科、虎耳草屬下的一個種。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價值,園林用途,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16厘米。莖紫褐色,不分枝,下部無毛,上部疏生黑紫色短腺毛;鞭匐枝紫褐色,出自基部葉腋,長4-24厘米,極疏地被黑紫色腺毛。基生葉密集,呈蓮座狀,灰綠色,有光澤,肉質肥厚且較硬,長圓狀劍形,長10-13毫米,寬1.9-2.5毫米,先端具軟骨質芒,兩面無毛,邊緣具軟骨質剛毛狀睫毛(有時具黑紫色腺頭);莖生葉較疏,長圓狀劍形、近劍形至近長圓形,長7-13毫米,寬1.9-2.5毫米,先端具軟骨質芒,兩面無毛,邊緣具軟骨質剛毛狀睫毛(有的具黑紫色腺頭),肉質肥厚且較硬。
隆冬綻放的喜馬拉雅虎耳草花隆冬綻放的喜馬拉雅虎耳草花
聚傘花序長1-7厘米,具3-9花;花序分枝長達6.5厘米,疏生黑紫色短腺毛,具2-3花;花梗長0.7-2.4厘米,細弱,疏生黑紫色短腺毛;萼片在花期開展,卵形至闊卵形,長2-2.3毫米,寬1.2-2毫米,通常無毛,稀背面最下部具極少(2-3枚)黑紫色腺毛,3-5脈於先端不匯合、半匯合至匯合(同時存在);花瓣黃色,橢圓形、長圓形至披針形,長6.4-8毫米,寬3.1-4毫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無爪或具長約1毫米之爪,3-5脈,具不明顯之2痂體;雄蕊長4.5-4.6毫米,花絲鑽形;子房近上位,橢圓球形,長1.9-2毫米,花柱長1-1.2毫米。花果期6-10月。

生長環境

虎耳草喜陰涼,忌高溫,耐寒性較強。虎耳草在搬瑞低溫0.3"的情況下能自然始越冬,盛夏季節生長停止,出現休眠,其生長高峰期為春天及晚秋。

分布範圍

產四川(木里)、雲南(大理)和西藏南部。生於海拔3 100-4 000米的林下、高山草甸、岩坡石隙。不丹、錫金、尼泊爾和克什米爾地區均有。

主要價值

【藥材名】喜馬拉雅虎耳草
喜馬拉雅虎耳草花喜馬拉雅虎耳草花
【拉丁名】Saxifraga brunonis Wall.Ex Ser.(原植物喜馬拉雅虎耳草)
【名稱考證】褐虎耳草,直打灑曾曼巴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虎耳草科植物
【藥用部位】喜馬拉雅虎耳草的全草。
【性味歸經】甘,溫。入肺經。
【功效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功效主治】化痰止咳。治咳嗽,肺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15克。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西藏南部。
【古籍考證】始載於《青藏高原藥物圖鑑》。
【功效分類】化痰止咳平喘藥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祛痰,治肺結核、膿胸等。

園林用途

園林中常植於疏林樹下,游路邊緣,建築物入口處,或叢植幾株於草坪一角,或散植於常綠樹之前都很美觀。小型庭院中,叮對值,也可孤植,牆垣、窗前栽培也富有情趣。

繁殖方法

涼爽半陰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鬆肥沃的沙壤土為宜。 虎耳草適應性強,在瘠薄土地上也能生長。盆栽可用腐葉士、泥炭土和細砂上混合,要求疏鬆透氣,排水良好。春秋涼爽季節為虎耳草旺長季,每半月左右施一次有機肥液。但要注意通風並避免肥水污染葉面。生長環境溫度不可過高,最適溫度為15~25℃。夏季為避免其休眠,應適當降溫增濕,盆土保持濕潤而不積水。常向葉面噴水,保持濕潤的小氣候。其開花後有一休眠期,此期應注意少澆水。冬季移入室內養護,置於窗台陽光充足處,溫度在5℃以上即可安全越冬。 每年春季換土換盆,或開花後更新植株。虎耳草可長期擺放於室內明亮處或懸於向陽門窗附近觀賞。放置於室外,光照太強,易使葉片灼傷;光線太弱,葉片色彩不鮮艷,所以春、夏、秋三季應遮去50%的陽光,冬季給予較明亮的散射光。 生長季節需要較高的濕度,盆土經常保持濕潤,但不能積水。春夏開過花後,有一短暫的休眠期,這期間要適當少澆水,保持盆土不乾即可,太濕易爛根。 瓶栽虎耳草頗富情趣,且管理簡易。方法是:取大小適宜的小口三角形圓瓶,瓶底先墊一層泡沫塑膠塊作保水層,再壓以厚層蠶豆石作爽水層,最後放一層腐葉土,作培養土層。將虎耳草幼苗用長柄小匙小心栽入,隨即沿瓶緣緩慢倒入營養液,浸至蠶豆石層為止。瓶器置於窗前的散光處培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