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善惡惡而亡

善善惡惡而亡

《新論》是東漢哲學家桓譚所著的一本哲學著作。本文說郭氏是非分明,揚善抑惡,卻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以致家破人亡。郭氏的敗亡值得人們深思,可能是他認識和處理問題過於絕對和極端的緣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論
  • 創作年代:東漢
  • 作品出處:新論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桓譚
  • 內容:郭氏是非分明,揚善抑惡
導讀,原文,譯文,註解,啟發,齊桓公,人物簡介,

導讀

善善惡惡而亡 選自《新論》

原文

齊桓公出①,見一故墟而問之②。或對曰③:“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④?”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⑤乃所以為存⑥,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⑦。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⑧己而不好,則仇之。夫⑨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⑩亡而得乎?”

譯文

曾經有一次齊桓公外出,看見一個廢墟,就詢問這個廢墟(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訴他說:“這是郭氏的廢墟啊!”(齊桓公)又問:“郭氏(的房屋)怎么會成為廢墟呢?”(那人)回答說:“愛護好人,憎惡壞人罷了。”齊桓公說:“愛護好人,憎惡壞人是立身的原則,為什麼反而成為了廢墟,是什麼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讚揚好人卻不能任用,憎惡壞人卻不能剷除。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卻不能任用(自己),就會怨恨;惡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態度不友好,就會仇視他。與好人結怨,與惡人結仇,想要不滅亡行嗎?”

註解

1、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為“春秋五霸”之首。
2、故:舊的。
3、墟:廢棄的家園。
4、或:有人.
5、復:又。
6、曷:同“何”,為什麼,疑問代詞
7、善善:愛護.尊重好人。前一個“善”是動詞,尊重,愛護。後一個“善”是名詞,指好人。
8、惡(wù)惡(è):憎惡壞人。惡(wù),憎惡。惡(è),壞人。
9、焉:語氣詞。
10、所以為存:生存的方法。 所以:用來……的方法。
11、用:任用。
12、去:剷除。
13、其:代指郭氏。
14、尊:看重。
15、賤:輕視,看不起。好:愛
16、夫:古漢語的句首發語詞,無實義。
17、欲:想要 毋(wu):無,不
18、得乎:可能嗎?

啟發

郭氏的失敗代表了一種處世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碰壁。認識和處理問題不要過於絕對和極端。

齊桓公

齊桓公(前716-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華夏族(漢族前身),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等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但其晚年昏庸,鮑叔牙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他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民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人物簡介

稱謂:齊桓公
姓名:姜姓呂氏,名小白,正史稱齊小白或齊侯小白。
在位時間:公元前685—前643年
描述:春秋齊國第十六代國君
相關歷史事件:管仲拜相、葵丘會盟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於乾時(今山東桓台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於長勺(今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功而還。遂採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後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業始成。鑒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於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後出兵擊敗狄人,救邢於危難,助衛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
乃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後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於葵丘,將霸業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豎刁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後一定要驅逐豎刁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後,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於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刁、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後來齊桓公生病,豎刁、易牙他們為了矯托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裡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饑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六十七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