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法寺碑

啟法寺碑

啟法寺碑原石已佚,傳世宋拓本僅臨川李宗瀚所藏鈐有賈似道“魏國公印”。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這塊碑是極成熟的楷書,間架平正,法度謹嚴,實為唐楷之先導。

啟法寺,開皇四年(584)四月一日齊州刺史韋世康奉詔復建,初名“光福禪房”,後改“啟法寺”,即宋之“龍興寺”。隋民部員外侍郎福嗣兄弟為志,其父韋世康造寺事,於仁壽二年(602)十二月十五日立碑,周彪撰文,丁道護書丹,李寶刻字,趙勵等人題名。此碑楷書,其書法工整典雅,筆法精熟,為丁道護的代表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法寺碑
  • 建造年代: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
  • 地點:湖北襄陽
  • 撰文:周彪
  • 書法:丁道護
  • 刻字:李寶
作品簡介,作者介紹,作品賞析,作品背景,

作品簡介

啟法寺碑原石已佚,傳世宋拓本僅臨川李宗瀚所藏鈐有賈似道“魏國公印”。著錄首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啟法寺碑隋文帝仁壽二年立於湖北襄陽,是隋代諸碑中少數有書人署名的。丁道護這塊碑是極成熟的楷書,間架平正,法度謹嚴,實為唐楷之先導,就算放在唐楷間也絲毫不遜色,可隱約見到唐代書家之筆法。
啟法寺碑啟法寺碑
碑湖北襄陽,亡佚已久,北宋時即為人所見重。現僅存惟一拓本,已流傳日本。丁道護(生卒年不詳),譙國(安徽省人)。官至襄州祭酒從事。宋蔡襄評《啟法寺碑》語:“此書兼後魏遺法。……隋唐之交,善書者眾,皆出一法,道護所得最多。”(《蔡忠惠集》)米芾《海岳名言》云:“首護所書啟法寺碑,冠絕一時,蔡君謨題跋極許可之,謂騰薜純陀也。”阮元《北碑南帖論》以為丁道護房彥謙並出北派,有“方嚴遒勁,不類世南”之評。是碑正書,書法平正和美,與智永同一法嗣,當從“二王”而來,故蔡襄有“丁真永草”之稱。

作者介紹

丁道護(生卒年不詳),譙國(今安徽毫縣)人。隋文帝時書家。官襄州祭酒從事。擅長真書,溢妍華致,在當時名聲頗大,對初唐真書頗有影響。明豐坊《書訣》列記鐘、王以來善書者,隋四人,丁道護名在其三。米芾《海岳名言》視丁道護與唐之歐陽詢、虞世南儕類,並為變革古法者。
有刻本《啟法興國寺碑》,傳世有剪裱拓本,為傳世僅存唯一拓本孤本,已流日本。

作品賞析

隋代是南北朝書法的交匯融合與發展時期,也是唐代楷書規模的奠基時期。這個時期的書風,從總體上來看,是實現著從拙樸向精美、荒率向規整的轉換,這轉換,標誌著書法藝術的目愈成熟,同時也正是由於轉換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隋代書法有著較大程度的自由和選擇。即使是出自丁道護一個之手的兩件作品,亦存有不同。趙孟堅曾比較丁道護所書的《啟法寺碑》與《興國寺碑》,認為:“啟法最精,歐虞之所自出。興國粗甚,如出兩手,天下壽精而壽粗,良可嘆也。”《啟法寺碑》用筆精到,點畫規整,線條勁挺,結字方整,恰如陸薛所云:“啟法寺碑審其用筆,淬厲仍歸渾樸,洗六朝之餘習,開歐褚之先聲。”從字的勢態上看,健挺之中寓柔和散逸的筆調,這顯然是樸拙的隸體的遺韻。而寬綽的結體,則是延續著六朝碑刻的舊習。上承漢魏六朝,下啟唐宋元明,《啟法寺碑》為後世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具有歷史空間和時間的藝術境界。

作品背景

啟法寺碑稍後於興國寺碑,興國寺碑碑文為隋內史令李德林所寫。李德林是當時著名學者、文章家。碑立於隋文帝楊堅開皇六年(586年)。興國寺即後來的延慶寺,故址望楚山(一說在谷隱山)。唐懿宗鹹通時襄州刺史蔣 請復為延慶寺,得到朝廷同意。擴建後立有《襄州刺史蔣 先廟碑》。鄭處晦撰文,柳公權正書。鄭處晦,字延美。《舊唐書》本傳說他“文章秀拔,早為士友所推”,“方雅好古,勤於著述,撰集至多”。柳公權,字誠懸。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興國寺清代初年曾經重建,新中國成立前夕尚存正殿三間,其基址尚存,但不知這些珍貴碑刻尚在否?
啟法寺碑文為汝南人周彪所撰,立於隋文帝楊堅仁壽二年(602年),其寺即後來的龍興寺,故址在襄陽城南隅。啟法寺碑,亡佚已久。北宋時即為書法家所重,歐陽修曾鞏米芾、黃伯思等都有所論及。現存唯一拓本,已流傳日本。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寫道:“右啟法寺碑丁道護書……隋之晚年,書學尤盛,吾家率更(歐陽詢)與虞世南,皆當時人也。後顯於唐,遂為絕筆。余所集錄開皇、仁壽、大業時碑頗多,其筆畫率皆精勁,而往往不著名氏。每執卷茫然,為之嘆息。惟道護能自著之,然碑刻在者尤少。余家集錄千卷,止有此爾。有太學官楊褒者,喜收書畫,獨得其所書興國寺碑,是梁正明(應為後梁貞明)中人所藏。”“不難得則不足為佳物,古人亦云,‘百不為多,一不為少’者,正謂此也。”可見,歐陽修是把啟法寺碑帖視為至寶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