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八景

商水八景

乾隆十二年《商水縣誌·疆域志·藝文志》上,記載有景點的和時人吟詠“八景”的詩篇七十四首,反映了時人對鄉土美的讚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水八景
  • 時期:清乾隆十二年
  • 出處:《商水縣誌·疆域志·藝文志》
  • 相關:記載有景點的和時人
內容
一、梧桐棲鳳。
老志書《古蹟》篇載,“老城中心西側有一高台名叫鳳凰台。相傳台畔有梧桐樹。漢宣帝時黃霸為潁川守,鳳棲於此”。清乾隆十二年,本縣庠生陳大琳寫詩云:
靈鳥出丹麓,胡為鳴潁川;
高梧堪托足,太守若為賢;
噦聲今已邈,芳蹤此相傳;
曠懷千古事,重見在何年。
據史書載,黃霸字次公。陽夏(今太康)人,西漢宣帝時曾任潁川太守。他為官以寬和出名,後遷尚書直至丞相。潁川郡治所秦時在陽翟(今禹州市),三國時遷長社(今許昌市)。商水處潁水南岸,秦稱殷疆縣屬潁川郡。任官與棲鳳是兩碼事,毫無因果關係。大概是出於仰慕所謂清官之意才有此說。
二、殷渡秋遊。
舊志書載:“縣治東門外石橋處即古殷水。常於秋月,鼓棹東流,荷花襲裾,沙鷗翔集,爽氣迎人,極清曠之雅致”。清乾隆時本縣副樓貢生郭熙(清乾隆十二年《商水縣誌》編修)寫詩云:
盈盈秋水繞高城,緩棹中流浪不驚;
添得遊人無限趣,澄波倒照晚霞明。
據記載,東關古溵水經過,寨海河很寬,石橋兩側有專供遊樂的僱船。秋天氣候宜人,水中有荷有菱,有鳥有魚,岸邊蘆葺高瓜,岸上樹木蔥綠。從南寨海乘船穿橋而過,可通北關上岸,再登章華台遊樂。所以詩句有“泛泛清涼日,登登舊楚台”。“沙洲驚宿鷺,水面起浮鷗”。“蘭漿歌來楊柳月,錦帆棹向楚山雲”。“超然塵世外,宛如五湖秋”等等詩句。
三、荒城夕照。
舊志書載:“城西有楚懷王墓,高冢如山,雉堞(城牆上齒狀矮牆)遙映返照,東窺草樹離離。殊足豁人心目”。清乾隆十二年縣訓導呂一敬寫詩云:“荒城臨大道,返照射餘輝;雉堞明初燦,樓台影漸微;牧童驅犢返,倦鳥戴霞歸;不覺煙光暮,山風冷浸衣”。
四、銀杏蟠龍。
舊志載:“城南東嶽廟有銀杏一株,枯乾不朽,不知何時植也。明太祖北征止此樹下蹕樹(一足蹬樹),足跡深寸許,至今不泯”。清乾隆時知縣張崇朴觀後詩云:
鴨腳無枝老乾遒,不知經歷幾多秋;
爭傳玉輦當時過,還看足痕今尚留。
蟠曲不隨風雨萎,虬龍空與棟樑侔,
金鑾去後無訊息,存得枯枝說未休。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他出身貧農,少時當過和尚,後參加了郭子興紅巾軍,逐步掌握了兵權。後接受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了軍力,殺死了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公元1368年建都南京,國號明。同年北征,攻克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統一了全國。北征確有此事,是否在商水駐蹕銀杏樹就是傳說了。傳說多有訛誤,既有此事足力也不會入木過寸。詩中“鴨腳”謂銀杏樹別稱,因葉似鴨掌故名。駐蹕指帝王途中停留時一足登樹。
五、章華遺址。
舊志載:“城北二里許,春秋襄公十七年楚靈王築章華台,享諸侯以落之即此”。又說:“此蓋小章華雲”。清乾隆時本縣監生王夢桃有詩云:“高台映北郭,其道楚風奢;遙想綺羅隊,空留翠柳遮”。
今考,章華台乃楚王建造的離宮。戰國以前,楚境內章華台為名的離宮有四處。其中有兩處在今湖北省潛江縣古華容城和沙市;一處在今安徽省亳縣的古城父;一處在今河南商水。最有名的楚離宮是古華容章華台,台高十丈,上築細腰宮,宏偉華麗。“享諸侯以落之”是顯示其霸主地位。舊志說春秋襄公十七年(前556年)楚靈王築章華台“。顯然有誤,指商水章華台尤為訛傳。據查對古籍《春秋》,襄公十七年為楚康王四年,楚靈王還不在位。康王駕崩,傳帝位於其子郟敖。楚靈王是共王的次子,名圍,是郟敖的季父,因郟敖年幼,代為掌兵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靈王以探病為名縊死郟敖才登上王位。據《春秋》,楚靈王築華容章華台是公元前535年,春秋昭公七年(見《春秋》卷二十一)。商水的章華台,按《辭海》為戰國時楚頃襄王所築。戰國時秦國日益強大,楚頃襄王之父楚懷王,兩次敗於秦,公元前299年入秦被扣死於秦。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楚都紀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被秦軍攻破後遷都於陳(今淮陽)。楚頃襄王好台榭,仿其先祖楚靈王築章華台遊樂離宮於今之商水。據舊志古臧岡坡稱為北湖,與潁水相連,章華台位於北湖之陽。台上建築已無考,詩中之述多訛附於華容章華台之勝,難於值信。
六、烏溝夜月。
舊志載:“烏溝河在縣治東北八里許,村屋稠密,雲樹參差,月夜遊此,清幽如畫。中曰光武嘗黑夜尋馬至此,迷不識路,俄而天大明朗,如月光然”。土人立廟祀之,謂之曰“失馬廟”。清乾隆間本縣庠生陳大琳有詩云:“聞來赤符裔,曾從此處過,路迷天乍晦,雲靜月偏多;岸柳搖清影,林風皺綠波,水輪如有意,萬里照山河”。
光武即後漢的建立者劉秀,字文叔,蔡陽(今湖北棗陽)人,西漢皇族後裔。王莽新朝末年,農民大起義爆發,他同其兄劉寅起兵加入了綠林起義軍,以復漢制為號召,取得豪紳地主的支持。又鎮壓收編了銅馬起義軍。壯大了兵力,推翻王莽政權後於公元25年稱帝。後又鎮壓了赤眉起義軍,統一中國。我縣民間流傳很多“王莽攆劉秀”的故事,多無歷史根據。劉秀烏溝尋馬迷路,黑夜突然明朗,亦屬傳說。詩中赤符裔指劉秀,傳說前漢創立者劉邦之母與赤龍會生邦,邦為赤龍之子,劉秀是劉邦的後裔。水輪指明月。
七、白帝清風。
舊志載:“白帝台,縣治西北三十里,相傳即漢高帝斬白蛇處,至今四季風常清涼”。清乾隆時本縣人王挺寫詩云:“清風襲古道,曾記駐君鑾,古碣荒村斷,平沙漢跡殘;勒總憑壯魄,斬虺負峨冠,凜凜千秋後,猶余劍氣寒”。
白帝台在今鄧城西白地村。傳說是漢高祖劉邦起義後斬白蛇處。據《漢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頒詔,令各郡縣遣送在押罪犯西去驪山,添築秦始皇陵墓。當時沛縣(劉邦家鄉,今屬江蘇)接詔書後,派劉邦押送犯人前往。中途犯人逃跑半數,餘十多人畏死交心起事,往芒碭山(在今河南永城縣東北)避難,途中殺死一大蛇,傳說是白帝化蛇當道,此本屬編造,說在我縣境內,怕亦屬訛傳。
八、焦寨晴煙。
舊志載:“焦寨寺,縣治西南五十里,宋將焦贊屯兵處。林木蓊鬱,雖天氣晴明,常如煙雲繚繞。”清乾隆間本縣貢生郭熙寫詩云:“雲樹參差談晚煙,不知駐軍在何年;而今為訪屯兵處,細柳盈盈漾緣天。”
焦寨秦置縣時屬陽城縣。漢宣帝時曾封劉德為陽城侯。古有寺廟,風景幽雅,遊人不絕。
焦贊不見正史,是傳說故事中楊延昭(六郎)收編的一名部將。宋時焦姓武官有焦繼勛,宋初為武衛上將軍。其子焦守節,宋真宗鹹平年間任兵馬督監,後遷神武大將軍。屯兵駐軍防守,在無戰事時,士兵種田自給叫軍屯,或叫屯田。這種養兵辦法,始於西漢,歷代沿用。宋時在焦寨屯兵是可能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