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琮

商周玉琮

這件商周玉琮出土於西安市南郊,高8.5厘米 孔徑4厘米 長4.9厘米。此玉琮為青玉,方柱體上下兩端凸出矮圓柱體,中心有一圓穿孔,呈外方內圓狀。光素無紋,青玉細膩,上有少量土斑痕。琮為六瑞之一,良渚文化早期出現,商周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周玉琮
  • 出土於:西安市南郊
  • :8.5厘米  
  • 孔徑:4厘米
  • :4.9厘米
基礎介紹,歷史由來,歷史發展,

基礎介紹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其用途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系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歷史由來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獸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歷史發展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兩件有紋飾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棱,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漢代玉琮已不再製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