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李光詩作)

啄木鳥(李光詩作)

《啄木鳥》作者李光,創作年代為宋朝,體裁為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啄木鳥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李光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說明,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啄木鳥》
啄木鳥啄木鳥
【創作年代】宋朝
【作者姓名】李光

作品原文

啄木鳥①
世以啄木為珍禽,其聲至入樂府②。
而海南一種。形小而聲淫③,每四五月間飛鳴如蛙蟈④,至八九月乃已,亦名啄木,繁聲可惡。然瓊人訛其聲為“罵禿禽”,殆得其實。因為賦詩。
海南四五月,有鳥名啄木。
飛鳴亂葉間,形眇聲繁促⑤。
枝間時瞥見,黑啄⑥羽毛綠。
雌雄相應和,生哺依老谷⑦。
或疑在家僧,受施不看讀。
為禽不知名,但自罵禿禿⑧。
小兵特輕蹺,修竿每馳逐⑨。
今晨耳目清,桑下聞布穀⑩。
黃鸝兩三聲,睍睆出幽谷⑾。
從今屏菑翳⑿,繞舍植梧竹⒀。
鳴風倘可期,樛枝要棲宿⒁。

作品說明

這首詩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以此物比彼物,幾種鳥皆賦予人格化。啄木鳥形狀渺小、嘴黑、聲淫,令人厭惡,小孩持竿趕之,比喻那幫小人、奸邪秦檜之流;催促割麥插秧的布穀鳥和美麗、鳴聲婉囀和悅的黃鸝使人喜愛;更期望珍貴華美、象徵天下太平的鳴鳳到來。以布穀、黃鸝、鳳凰比喻君子、忠良。善與惡,美與醜,對比之下,十分清楚。此詩的針對性很強,寓意深刻,境界高遠,表現詩人愛憎分明的感情,詩中運用比喻恰當,入木三分,描繪得十分巧妙,說明詩人表現手法高超。
讀這首詩時,應結合南宋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平,體會將更深。

作品注釋

① 原詩缺題,“啄木鳥”題目為編者所加。
② 樂府,古代音樂官署。始於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漢武帝時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
③ 聲淫,聲音邪怪。
④ 蛙蟈,《禮記·月令》“螻蟈鳴”。註:螻蟈,蛙也。又似蝦蟆。孟夏之月,時雨降,則鳴,其聲音悲切。
⑤ “形眇”句,形狀渺小,聲音嘈雜急促剌耳,令人厭惡。
⑥ 啄,鳥嘴。
⑦ “生哺”句,生小鳥哺育於殘腐的谷堆中。
⑧ “或疑”以下四句,大意說,有人懷疑它像是那般受施捨而不念經的和尚。人們不知道這種禽什麼名,只聽它自罵“禿禿”。“禿禿”,啄木鳥叫的聲音。和尚禿頭,故亦罵為“禿子”。
⑨ “小兵”以下二句,善於爬樹的小孩經常持長竿追趕它。
⑩ 布穀,鳥名,布穀鳥體形大小和鴿子相仿,但較細長,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了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行急速無聲。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點淒涼的叫聲,叫聲特點是四聲一度——“布穀布穀,布穀布穀”、“快快割麥!快快割麥!”、“快快播谷!快快播谷!”所以俗稱布穀鳥。炎帝少女女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精衛",飛從"發鳩山",化為布穀鳥。同時,它也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與燕子都是男根的象徵,古代農村在春節對其祭,以祈生育。
黃鸝”以下二句,聞黃鸝二、三聲婉囀和悅的聲音,從深山中飛出來,美麗可愛。黃鸝是一些中等體型的鳴禽,是黃鸝科黃鸝屬29種鳥類的通稱。體羽一般由全黃色的羽毛組成。雄性成鳥的鳥體、眼先、翼及尾部均有鮮艷分明的亮黃色和黑色分布。雌鳥較暗淡而多綠色。幼鳥偏綠色,下體具細密縱紋。黃鸝也是文學作品中常描寫的對象,其中徐志摩的同名詩非常有意蘊。睍睆,指聲音美好。《詩·邶風·凱風》:“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屏菑翳,除去枯木。意為不讓啄木鳥有棲身之處。屏,亦作“摒”,除去。《論語·堯曰》:“屏四惡”。菑翳,《詩·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毛傳:“木立死曰菑,自斃為翳。”
植梧竹,植梧桐翠竹,為了招集鳳凰。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
“鳴鳳”以下二句,大意說,珍貴華美的鳳凰若可期待,棲宿在樛枝上。樛枝,向下彎曲的樹枝。《詩·周南·樛木》朱熹注謂“木下曲曰樛”。

作者簡介

李光(一〇七八~一一五九),字泰發,一作字泰定,號轉物老人(《輿地紀勝》卷二四、一二五)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徽宗崇寧五年(一一〇六)進士,調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入為符寶郎,以言事貶監汀州酒稅。欽宗即位,擢右司諫,遷侍御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擢秘書少監。三年,知宣州。改知臨安府。紹興元年(一一三一),除知婺州,甫至郡,擢吏部侍郎。二年,授淮西招撫使,改江東安撫大使、知建康府兼壽春府,落職提舉台州崇道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一、五二、五八)。尋知湖州,歷知平江府、台州、溫州。七年,為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同上書卷一一七)。八年,拜參知政事。九年,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同上書卷一二四、一三三)。十一年,貶藤州安置;十四年,移瓊州:二十年,移昌化軍;二十五年秦檜死,內遷郴州;二十八年,復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同上書卷一五二、一六一、一七〇、一八〇)。二十九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同上書卷一八二)。孝宗即位,賜訁益莊簡。有前後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八存《椒亭小集》一卷,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有《莊簡集》十八卷。《宋史》卷三六三有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