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語漢字)

唐(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拼音:táng)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商代。唐的本義不見用於古文字材料,有資料認為本意是大言、大話。甲骨文中用為殷先王大乙之專名,即文獻之成湯。由大言義引申出廣大義,由廣大義引申出虛空義,如:荒唐。後來“唐”假借作朝代名稱,如唐朝、後唐。唐朝極盛時,聲譽播及邊疆及海外,故後世少數民族地區沿稱中原為唐,國外則徑稱中國為唐。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
  • 拼音:táng
  • 注音:ㄊㄤˊ
  • 筆畫數:3+7
  • 結構:半包圍-左上包
  • 筆順:丶一ノ㇕一一丨丨㇕一
  • 部首:廣、口
  • 平水韻:下平七陽 
  • 五筆:YVHK
  • 倉頡:ILR
  • 鄭碼:TGXJ
  • 統一碼:5510
  • 異體字:啺、鄌、𡃯、𣉺、𥏬、𠹔
  • 四角碼:00265
  • 字級:一級(2037) 
字源解說,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

字源解說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唐”字的構型說法不一。甲骨文(圖1、2)上面的字形是“”,下面是“”,表示跟用口講話有關。商代金文(圖3)與此大同。關於“唐”字的構型主要有以下說法:
1.形聲兼會意字。“庚”字有變更之義,與“口”結合,指開口說大話、說空話。
2.形聲兼會意字。“庚”字指一種鐘鈴之類的樂器(為鉦、鼓、鏞等,其說不一),與“口”結合,表示說話聲音像鐘鈴一樣很響很大,也是指說大而無邊際的話。
3.形聲兼會意字。“庚”字是加工糧食的風櫃,這風櫃出風口很大,與“口”結合,比喻張口說言過其實的大話,所以“唐”字用“庚”字作聲符並會意。
4.形聲字。“庚”在“唐”字中僅為聲旁,不表意。
以上四種說法不一,但造字本意基本相同,都把“唐”字的本義歸納為“說大話、空話、虛誇”。“唐”字從甲骨文到篆書(圖4、5),字形沒有較大變化。到了隸書(圖6、7),“庚”字開始變得不對稱,“乾”形的頂部與左側的邊線逐漸變成“廣”字頭,包圍部分變為“肀”。“口”無明顯變化。
“唐”《說文解字》古文作“啺”(圖11),從口、昜,見於戰國古璽文字(圖9、10)。推翻夏朝統治的商王成湯在殷墟卜辭中被稱為“唐”(或“武唐”),1977年陝西岐山縣鳳雛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中稱為“成唐”。“成唐”或單稱“成”,或單稱“唐”,文獻中作“成湯”(或單稱“湯”),當與《說文》“唐”之古文寫法有關。

詳細釋義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形容詞
〈文言〉(言談)虛誇。
exaggerative;boastful
《莊子·天下》:“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大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
荒唐
〈文言〉大,廣大;浩蕩。
vast
《漢書·揚雄傳上》:“平原唐其壇曼兮,列新雉於林薄。”
唐唐;唐皇
〈文言〉空;虛。
《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
〈文言〉在溫室中生長的,人工培育的。
王士禛《居易錄談》卷下:“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堂花,又名唐花是也。”
唐花;唐窖
名詞
〈文言〉庭堂前或宗廟內的大路。
《詩經·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文言〉堤。
淮南子·人間訓》:“且唐有萬穴,塞其一,魚何遽無由出?”
〈文言〉池塘,後作“塘”。
劉向《九嘆·遠遊》:“枉玉衡於炎火兮,委兩館於鹹唐。”王逸註:“鹹唐,鹹池也。”
〈文言〉草名。即菟絲子。亦稱“蒙”“唐蒙”。
《詩經·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沬之鄉矣。”朱熹集註:“唐,蒙菜也,一名兔絲。”
(Táng)朝代名。傳說堯所建。即陶唐
(Táng)朝代名。李淵及其子李世民所建“公元618-907年”。
Tang Dynasty
范仲淹《岳陽樓記》:“刻唐賢今人詩賦。”
唐詩;初唐四傑
(Táng)朝代名。李存勖所建。五代之一。史稱後唐(公元923-936年)。
(Táng)朝代名。五代時十國之一。史稱南唐(公元937-975年)。
(Táng)西周諸侯國名。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縣西有古唐城。
〈文言〉通“螗”。一種較小的蟬。
大戴禮記·夏小正》:“唐蜩鳴。”王聘珍解詁:“唐讀曰螗。”
(Táng)姓氏用字
唐寅(明代書法家、畫家)
副詞
〈文言〉徒然,白白地。
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百喻經·為婦貿鼻喻》:“唐使其婦受大痛苦。”
功不唐捐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徒郎切(táng)
大言也。從口,庚聲
啺,古文唐從口(𠙵)、昜。
【注釋】①庚聲:庚古音讀如岡,屬陽部。與易聲同部相近。

說文解字注

大言也。
註:引伸為大也。如說《尚書》者云:唐之為言蕩蕩也。見《論衡》。又為空也,如《梵書》雲。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虛而多受之意。𨸏部曰:堤、唐也。
從口,庚聲。
註:徒郎切。十部。
啺,古文唐。從口昜。
註:亦形聲。

廣韻

徒郎切,平唐定 ‖庚聲陽部
《說文》曰:“大言也。”又州,春秋時楚地,戰國時屬晉,後入於韓,秦屬南陽郡,後魏為淮州,隋為顯州,貞觀改為唐州,因唐城山為名,即髙鳳隱所。亦姓,唐堯之後,子孫氏焉,出晉昌、北海、魯國三望。徒郎切。四十。
校釋:四十,原訛作“四十一”。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唐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7
古文:啺𣉺𡃯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徒郎切,音堂。《說文》:大言也。從口庚聲。《莊子·天下篇》:荒唐之言。
又《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瑉玉旁唐。註:郭璞云:旁唐,盤薄。
又國名。《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為天子,不言封於(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為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又《詩·唐風》: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
又漢縣名。《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詩·唐風》:疏:皇甫謐曰:堯始封於(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於(於)詩為唐國,則唐國為平陽也。
又魯地。《春秋·隱二年》:公及戎盟於唐。註:高平方輿縣北有武唐亭。
又《戰國策》:左濟右天唐。註:謂高唐。《前漢·地理志》:平原郡高唐。註:桑欽言,漯水所出也。
又《武帝紀》:南巡狩至於(於)盛唐。註:韋昭曰:在南郡。
又《地理志》:會稽郡錢唐。註:武林水所出。
又《後漢·光武紀》:進屠唐子鄉。註:唐子鄉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南。《廣韻》:唐州,楚地。戰國時屬晉,後入於(於)韓,秦屬南陽郡,後魏為淮州,隋為顯州,貞觀攺為唐州,因唐城山為名。
又姓。《廣韻》:唐堯之後,子孫氏焉。《史記·秦本紀》: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為唐太后。
又《屈原傳》: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又唐山,複姓。《前漢·禮樂志》:高祖唐山夫人。
又《詩·陳風》:中唐有甓。傳:中,中庭也。唐,堂途也。疏:爾雅釋宮云:廟中路謂之唐,堂途謂之𨻰。李巡曰:唐,廟中路名。孫炎引詩中唐有甓。堂途,堂下至門之徑也。然則唐之與陳,廟庭之異名耳,其實一也。故云:唐,堂途也。《周語》:陂唐汚庳,以锺其美。註:唐,俗本作塘。《說文》:無塘字。《莊子·徐無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註:唐子者,堂途給使令之人,猶周禮雲門子耳。
又草名。《詩·鄘風》:爰采唐矣。傳:唐,蒙菜名。《爾雅·釋草》:唐蒙,女蘿。女蘿,菟絲。
又弓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
又葉徒紅切,音同。《歐陽修·楊諫議銘》: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於)陵正直,僕射於(於)唐。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書寫演示動畫
❶“肀”的中橫兩端和豎筆兩端都出頭。
❷底部齊平。
❸“廣”,點在豎中線上端右側。
❹左下包圍部分長橫在橫中線,右端超過上部;豎筆在豎中線右側;“口”居“肀”下方,略扁。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集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擬音清濁韻攝
上古音
ɡl'aːŋ
廣韻
徒郎
唐開
下平十一唐
平聲
一等
開口
dʰɑŋ
全濁
中原音韻
江陽開
江陽
陽平
開口呼
tʰaŋ
次清
洪武正韻
徒郎
十七陽
平聲
d‘aŋ
全濁
分韻撮要
第十剛講降角
陽平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