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馮承素摹蘭亭序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是2001年12月1日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唐馮承素摹蘭亭序
  • 作者:上海書畫出版社
  • ISBN:7806721193
  • 類別:歷代名家墨跡傳真 
  • 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1年12月1日)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被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真跡傳說被唐太宗李世民陪葬於昭陵之中,李世民一生酷愛王羲之書法,貞觀初年曾下詔出內府金帛,購求王字、得一千五百餘卷,其中真偽雜陳,更命魏徵、虞世南、禇遂良鑑別整理,而唐太宗在諸多真跡中尤情篤於《蘭亭序》,愛不釋手,常於深夜把燭學《蘭亭》,為了使此名跡得以流傳,他生前曾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精工模榻,又命虞世南、諸遂良各臨一本,現藏於北京宮博物院的《蘭亭序墨跡三種》即馮承素摹本和虞、褚的臨本,千餘年來,歷經戰亂,此三種墨跡能神奇般地流傳下來,實乃幸事。
唐馮承素摹蘭亭序
王羲之(三○七——三六五),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嘗官右將軍,故世稱王右軍。他出身於晉室的名門望族,祖父王正,父王曠是王導之堂兄,曾任淮南太守。王羲之初為秘書郎,後歷任臨川太守、征西參軍,寧遠將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永和七年(三五一)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在任四年,於永和十一年辭官,隱跡山陰,與諸名士游于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他的不朽名俆《蘭亭序》便是在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時寫的。當時他邀請了謝萬、孫綽等名士及其親友四十一人雅集山陰(紹興)之蘭亭,曲水流觴,修袚褉事,臨流賦詩,及詩成集為一卷,由王羲之書序,冠於卷首。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其心情又十分舒暢,微醉乘興,遂以左伯墨、蠶繭紙,鼠須筆,寫下了這篇千古不朽之名作。王羲之的書法能被尊為”書聖“的地位,這不僅在於他有”增損古法,裁成今體”的創新精神,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行書在審美觀念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最為基本的兩種哲學思想:一是孔子的中庸之道。王羲之的行書不肥不瘦,亦方亦圓,中側並用,剛柔相濟,疏密得宜,靜中寓動,平中寓奇,耀文含質,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達到了一種“恰到好處”的美,二是老莊的自然之道。王羲之的行書天質自然,風神蓋代,渾然天成,正如黃山谷所謂:“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可以說這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是一種“第二自然”的境界,再加上王羲之的行書於一種平和簡靜,雍容自如的氣氛中流露出強烈的變化,既得本調,又兼得眾調,使人莫可端倪,這正是王羲之行書的妙處。又因王羲之所處時代去古未遠,儘管他開創了一派妍美雄秀流便的新體,但在筆法上他必然保留了漢魏以來的古質之意,遺憾的是王羲之的真跡已一字無存,我們已無法探其用筆之妙,無怪乎前人有“世人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之嘆了。在真跡無緣得見的情痀下,唐人摹本或臨本則更顯珍貴,摹以雙勾填墨,故能保持原跡形貌,但用筆的質感、枯筆、飛白以及墨色變化很難表達。尢其是王羲之的內法初學者可結合楊凝式的《韭花帖》墨跡來臨,另外也可以從虞、褚的臨本、陸柬之的《蘭亭詩》墨跡以及晉人殘紙中去探討訊息。王羲之的《蘭亭》似奇反正,若斷還連,通幅作品於不經意處而天機自動,真可謂“力屈萬夫,韻高千古”,從而達到形與神、情與理、法與意、文與質的完美統一,況又是行楷,無疑是學習行書的最佳範本,今按原跡印製,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
*代表左邊扌旁,右邊一個厭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