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偉

唐華偉

唐華偉,1972年生於湖南。20世紀90年代追隨油畫界老前輩馮法祀先生學習油畫,後轉向當代藝術領域。先後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現為職業藝術家,工作、生活於北京。

其沉潛十數年,苦心孤詣,創立了完整的繪畫語言與理論體系,被藝評家譽為“寂寞而堅韌的修道者”,是這個時代純粹而不妥協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進入公眾視野後,即迅速成為國際策展人、批評家、收藏家關注的對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華偉
  • 出生日期:1972年
  • 職業:藝術家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術成就,藝術面貌,相關評價,理論建構,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唐華偉的藝術生涯早期師從一代現實主義油畫大家馮法祀先生,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接受學院式的油畫訓練,曾與老師馮法祀先生合作大型油畫《風骨——徐悲鴻與學生在黃山寫生》(作品見范迪安主編,中國美術館國家收藏與捐贈系列畫冊《藝為人生——20世紀油畫名家·馮法祀》)。
進入新世紀後,唐華偉的思想認識逐漸轉向當代藝術領域,意識到做一個傳統型油畫家不是他最終的理想與抱負。因此,在藝術上他做出大膽清零的舉動,勇敢地放棄操持了多年早已熟悉的創作方式,意欲探求重新建構認知體系與表達方式。此後,他閉關潛修,蟄伏10數載研究繪事,默默地從事藝術實踐與思考,苦心孤詣,最終重新建構了屬於他自己的個性化繪畫語言與理論體系,完成了從傳統到當代的嬗變。
在藝術上,他是一個“寂寞而堅韌”(夏可君語)的修道者,又尤如“清虛事業無人解,聽雨移時又聽風”(倪瓚詩,楊小彥引用品評唐華偉的藝術)的隱士,完全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純粹的,不妥協的,用生命繪畫的當代藝術家。從對待藝術的態度上來說,他很好地繼承了乃師馮法祀先生視藝術為生命的精神“衣缽”。
在生活上,他衣著考究,行事方式一絲不苟,邏輯思維嚴謹,與他極具爆發力的狂放畫風形成強烈反差。繪事之餘,好讀書,好美食。同時,音樂與攝影是他生活中重要的內容,而且,與他凡事追求極致的習慣一致——他聽音樂的設備必須是發燒友級別的專業音響,攝影創作也要求用高畫質的大畫幅專業相機。這是一個用心生活用心工作的畫者。對他而言,工作與生活沒有界限,藝術已融入血液,早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學術成就

在全球當代藝術的語境下,用他自己的生命體驗與特有的中國文化基因解構原本屬於西方文明的油畫語言,進而重新建構完全獨立與獨特的個性化繪畫語言。他的這一富於創造力的語言方式,開先河,將新的活力注入到在當代藝術的舞台上日益邊緣化的架上繪畫中,從繪畫語言出發闡釋“繪畫”在當代藝術中的意義。

藝術面貌

他的繪畫是將生命的體驗與思考注入畫作里,關照的是生命與生命的狀態,畫面不依賴敘事,而是用繪畫語言直接指向精神,別開生面,開創新的視覺形象。
他的畫通常尺幅巨大,畫面中極具個性化的繪畫語言遊走在抽象具象之間,直接、猛烈、激情肆意、直搗人心,煥發出勃勃生機,生髮出巨大的精神能量。
對線的運用與表現,是他油畫作品中最突出的形式語言。“錐畫沙”、“屋漏痕”、“入木三分”本是中國書法藝術所特有的語言方式——這種書法性的線條,與西畫中的線條屬性不同,具有獨立的精神性,包含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哲學意涵,這種語言方式是古老的東方文明的產物。到了唐華偉的畫作中,這種原本屬於東方文明的線條語言卻與以西方文明為背景的油畫語言琴瑟和鳴,產生了一種奇妙的讓人耳目一新的視覺形象,並且生成妥帖自然、秩序嚴整的語言結構,這種創造性的語言結構是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當代轉換與重構。此種智性的創造,源自於作者駕馭東西方視覺語言並使之融合的能力,並歷經長期的積澱與錘鍊而產生的升華與超越。

相關評價

今天看了華偉的畫,讓我非常感動,在大量的“小清新”及一些流行樣式充斥眼球的當下,沒想到還有人在藝術上有這樣的理想與抱負。他的畫放到西方去,會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看法,會讓西方重新關注中國的當代藝術。給我兩個月時間,我要為此寫篇研究性的文章……
(摘自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的訪談記錄)
唐華偉油畫中的線條表現,追求的是重新激活並轉換中國傳統書寫性文化範式的一種形式語言。全球化語境下,唐華偉仍一如既往地關注著精神生產的形式語言創新。他仍把繪畫視為當代的一種日趨異質化的個人精神生產方式。唐華偉並不諱言自身所受益的中西合璧的傳統精神資源,也慣常在中西方不同文明傳統的線索中探尋顛覆和創新的邏輯關係。然而,唐華偉當下更重視的是打造一種具有自身精神文化主體性的形式語言貢獻,並使之經得起中西方雙重文化語境的檢驗。為此,他潛心於觀想並體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中的傳統審美淵源,同時執著於觀想並反思人性化的精神存在及其所傳承、蘊含的傳統基因和文脈。在唐華偉觀想、體悟、反思及其不斷循環往復的藝術實踐中,他的油畫語言形式日臻練達和圓融,顯示出一個活在當下的中國藝術家刷新自身精神存在的無限可能。
(摘自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的文章《精神的觀想:唐華偉的繪畫》)
一個好的藝術家必須找到化解顏料的方式,油畫顏料本身不過是一種已經僵化的工業化生產的材料,只有精神可以化解之,以視覺建構或者造型塑造是容易的,但只有通過個體的精神,以個體的血液來化解顏料,使之活躍起來,使之充滿靈性,才可能煥發出迷人的呼吸,這需要藝術家持久的琢磨顏料,甚至很多年孤獨而持久的工作,如同詩人里爾克寫到塞尚所言的“孤獨而強大”,我們就看到中國藝術家唐華偉這么多年來也是以其“寂寞而堅韌”的氣質,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喚醒了自然的靈性。
(摘自策展人、哲學博士夏可君的文章《唐華偉的新繪畫:書寫自然的精神肖像》)
唐華偉選擇的畫種是舶來品,而不是傳統水墨。但是,從他的自述中,從他的作品中,乃至從他行文的慣習中,卻分明透露出傳統的因子。這證明中國遠古傳統對這位年輕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常常從傳統的思維中觀察當下,又從當下的觀察反思傳統。這一雙向思維正是構成他的藝術實踐的奇妙基礎,讓他一直處在不無空靈的游移狀態中,像基因四處漂浮那樣,尋找著變異的可能。
(摘自策展人、批評家楊小彥博士的文章《心跡筆痕無我詩——讀唐華偉作品感懷》)
華偉以畫家的氣質表達哲學家的追問,以手中的畫筆表達智者的思維靈光,異曲同工。他對畫面藝術語言的探索與畫面承載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內涵,超越了一般畫家表面的圖像再現,實是當代油畫最有價值的文化核心。趙無極繪畫的色彩流動,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碰撞的結晶;吳冠中解放了造型對繪畫構圖的束縛,是點畫的音符和色彩的詩歌。他們把繪畫語言上升到人生命運和精神氣質的高度,創造了繪畫史的經典。華偉繼往開來,傳承了千年不斷的文化脈絡,以油彩表達傳統文化的精神旨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並將繪畫語言結構進行了當代轉換,再塑了當代的人文精神。他在繪畫語言上的探索,為當代藝術增添了新的文本與範例。
(摘自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美術學博士趙欣歌的文章《傳統文化構建當代藝術的生命精神——唐華偉的油畫》)
唐華偉一直力圖使自己的畫實現“鮮活”的狀態,以語言的創造對應生命的流動,這無疑就是對生命的建構,而那畫中的“意識的構架”則是精神的肖像——一個定格的世界,一種通向自在之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直觀形式。
—— (摘自青年作家、策展人王棟棟的文章《意識的構架-唐華偉的畫》 )
……(唐華偉)在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呈現生命的紛繁複雜之前,專注於精神的耕作,有意用單一的表現形式來表達他對精神純粹性的追求。他通過繪畫試圖極力找尋事物中更為深刻的核心,從而挖掘出關聯中被遺忘的本質。
—— (摘自法國作家、藝評家西爾維·薩瑪尼的文章《關聯》)
他的繪畫語言是由一個個有靈性的、流動的、類似液體的符號組成,這些符號再加上不錯下一筆的連續性重複運動,構成了他新穎獨創、卓爾不群的藝術品格。正因為這樣,唐華偉作為遊走在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藝術家,也因此在當代藝術領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摘自義大利米蘭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策展人、批評家亞歷山德羅·里瓦的文章《唐華偉:打破風景,尋找“點金之石”》)

理論建構

在長期的思考與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他的繪畫藝術是以他的理論體系作支撐的。他的繪畫藝術,從巨觀上看,包含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式的哲學意涵,從微觀上看,他的繪畫語言在仍然尊重公共語言的基礎上,表現技法有別於西方藝術家的表達方式(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是對線的理解與套用)。他成功地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融入油畫語言,並將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在繪畫語言中凸顯出來,從繪畫語言出發闡釋繪畫在當代藝術中的意義,在全球的當代藝術語境下,實現了繪畫語言的當代轉換。他的努力實踐,促使他成為向西方輸出價值觀的中國藝術家。他在藝術上的創新與拓展,為藝術史增添了一個新的文本。
2014年唐華偉發表自述性的文章《從繪畫語言出發的當代藝術——我與我的畫》。該文分為七個部分:“認知”、“功課”、“積健為雄”、“嬗變”、“畫大畫如烹小鮮”、“我的畫”、“在路上”。這七個部分,他對自己的藝術及藝術歷程作了一個完整且清晰的梳理——他基本上是一個思維邏輯縝密有能力敘述清楚自己的藝術的藝術家。如果要深入了解他的藝術歷程及解讀他的的繪畫藝術,該文章極有閱讀價值與參考價值。
他的文章及新作品甫一進入公眾視野後即受到國內與國際策展人、藝術理論家、批評家的關注,許多理論家先後為此撰寫了研究性的文章:《精神的觀想:唐華偉的繪畫》(顧振清)、《唐華偉的新繪畫:書寫自然的精神肖像》(夏可君)、《心跡筆痕無我詩——讀唐華偉作品感懷》(楊小彥)、《精神的肖像——唐華偉的繪畫藝術》(丹青)、《傳統文化構建當代藝術的生命精神——唐華偉的油畫》(趙欣歌)等。這些研究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詮釋並深化了他的理論體系。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