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參康

亦稱“卡力崗參康”。位於縣治西部,在今巴溝鄉西北18 里的卡力崗村北。該參康屬格魯派, 1956年有參巴22人。 1986年8月,縣委批准開放為宗教活動點,現有經堂1座5 僧徒5人,均居俗家,無僧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義參康
  • 亦稱:卡力崗參康
  • 位於:縣治西部
  • 參巴:1956年有參巴22人
簡介,卡力崗藏族,

簡介

中國信奉伊斯蘭教藏族之一支。俗稱藏回。

卡力崗藏族

亦稱“卡力崗參康”。位於縣治西部,在今巴溝鄉西北18 里的卡力崗村北。該參康屬格魯派, 1956年有參巴22人。 1986年8月,縣委批准開放為宗教活動點,現有經堂1座5 僧徒5人,均居俗家,無僧舍。聚居於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阿什努鄉。該二鄉古稱“卡力崗”,當地人稱“樹兒灣”。本系藏族聚居村落。相傳清雍正十二年(1734)中國伊斯蘭教蘇菲派華寺門宦創始人馬來遲在傳教活動中途經卡力崗準備乘船渡黃河,適逢當地藏族民眾正在祈雨,不許乘船,馬來遲逕自乘馬渡河,如履平地。藏人深感驚奇,簇擁提問,馬來遲趁機傳教,說服了這一部分藏人。他們放棄了宗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傳統,改信伊斯蘭教。為了改變其生活習俗,馬來遲選藏童10餘人率至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市所屬八坊)學習伊斯蘭經典,學成返回卡力崗,任阿訇。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載,卡力崗藏族人歸信伊斯蘭教後,即踴躍捐資,在該地興建“起架磅礴,結構宏偉,磚雕木刻,玲瓏絕巧,漆彩粉染,圖案艷麗”的清真寺一座。當地穆斯林遂稱之為“華寺”。“華寺門宦”亦因此而得名,且相習成為傳統,其後教眾在河州建寺時亦力致絢麗豪華。約在同治年間(1862~1874)起,卡力崗藏族穆斯林即已自稱“回回”。據1986年統計,現有約9000餘人。日常生活中仍使用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操華銳方言。書寫仍用藏文。今大多數兼通漢語,且宗教用語中有不少阿拉伯語詞與波斯語詞。飲食、喪葬習俗與中國各族穆斯林大致相同。唯用器仍保留藏族習慣,喜用銅製火鍋、瓢勺,繪有龍型圖案紋飾的碗盤。慶婚宴以藏語唱藏族宴席曲,以大馬迎娶新娘。婦女仍善於背水,其桶大如缸,盛滿河水足有60公斤,背水上坡,從容自如。居室建築格局仍保留藏族村落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