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八角亭

唐模八角亭

唐模八角亭,始建於唐代,人物汪思立,姓程、汪、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模八角亭
  • 始建於:唐
  • 人物:汪思立
  • :程、汪、吳
建造歷史,別稱來源,

建造歷史

唐模始建於唐,始稱檀乾。公元923年唐越國公汪華後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為妻,遂遷居該村,並利用風水原理栽植銀杏樹選址建設家園。同時,為表先主(唐朝皇上)對其祖先汪華及其後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決定仿效“後唐”營建一個標準而模範村莊,便改村名為“唐模”。汪思立也便是汪姓遷歙(轄區相當於現在的黃山市)始祖。南宋時,許姓由歙北許村遷入,與原居的程、汪、吳三姓混居,遂為該村大姓。至今村中還留存有唐朝皇帝冊封汪華的聖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樹選址而始的族譜。
唐模古村經宋、元時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逐漸強盛。特別是清代初期最為鼎盛。這與徽商的發展時間上基本吻合。可見古徽州發達村落的營建和發展與徽商的強大經濟實力是分不開的。
唐模村歷史上特別是明清時期經濟發達。徽州地區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園”之說,意思就是徽州地區山多田少。在以前以農業為完全產業的社會中,這是一個地區經濟的致命要素,於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之諺語。意思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養到十三四歲,便要到外面去做學徒幫工謀生。經過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這幫人中便有的成了徽商,成了大老闆。加上徽州土特產等資源豐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從晉代開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謀生,到了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據說那時期徽商掌握的財富占了整箇中國的三成,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窮苦出身的徽州商人發達後,更注重對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設,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輩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築。唐模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在,無論是地方志的記載,還是村中人們的流傳,有很多就是發生在這裡的故實。

別稱來源

沙堤亭造型獨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八個角,故又名八角亭。此亭建於康熙年間,現屬於省重點保護文物。它上下共三層,中空,上有迴廊。因為它是一種鎮風水的標誌性建築,不是用來攀高遊玩的,所以沒有上樓的樓梯。站在東面進村的路上可以看見“沙堤”二字出村時的西面可以看見“雲路”二字,這都是分別蘊涵深意的:古時候唐模村有許多人在外經商、為官,逢年過節都衣錦還鄉,村人為表示歡迎,往往在這亭前路上鋪上一層黃沙,相當於現在隆重場合的紅地毯。這條路又在溪邊堤上,故名“沙堤”;出村離開時,踏在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上,抬頭望亭,便見“雲路”二字,寄託從此將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的美好願望。沙堤亭的獨特造型可謂舉世無雙,全國原樣就這一座。年,安徽省發生特大洪水,為感謝全國人民的無私捐助,特複製了此亭於北京陶然公元,取名“風雨同舟亭”,意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團結精神。步出沙堤亭,有一條青石板路,它是一種采自浙江的上乘石料—— “茶源石”鋪築而成。從這裡一直到村西頭的主街,都是採用這種石料鋪路,共有天,這也寓意著唐模村學子經十年苦讀,一朝中榜,走出村去,從此平步青雲。如此精細嚴謹的建築構思和建築體系的完成,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唐模村經濟的繁榮、財力的富足和建造的艱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