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榮欣

唐榮欣,1977年10月生,南昌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學科方向帶頭人、贛江特聘教授、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聘兼職教授,博士南昌大學理學院特聘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現任南昌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榮欣
  • 國籍中國
  • 學位/學歷:博士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內磁層輻射帶波粒相互作用和粒子加速機制研究
  • 任職院校:南昌大學理學院
個人經歷,主要成就,研究方向,學術成果,發表論文,會議報告,榮譽獎項,科研項目,

個人經歷

1996年-2000年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無線電物理專業,本科。
2000年-2003年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空間物理學專業,碩士。
2003年-2006年 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空間物理學專業,理學博士。
2007年-2008年 韓國漢陽大學電子信息及計算機系,博士後研究員。
2008年-2011年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課程講師。
2011年-2012年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邀訪問學者。
2013年1月至4月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邀訪問學者/課程講師。
2014年1月至4月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邀訪問學者/課程講師。
2015年5月至8月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邀訪問學者/課程講師。
2012年-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特聘兼職教授。
2012年- 南昌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2019- 南昌大學贛江特聘教授

主要成就

唐榮欣博士長期從事空間環境探測和相關套用研究,分別在韓國漢陽大學、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與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Danny Summers教授保持緊密合作。近年來,在近地空間環境探測、磁層-電離層耦合、空間大數據處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科研成果。本人自2012年入職南昌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一直是作為主要負責人建設了日地空間環境和深空探測實驗室,在日地空間物理、衛星數據處理和數值模擬、高性能計算等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細緻紮實的研究工作。
近年來,本人在輻射帶衛星觀測以及相關波粒相互作用的非線性特性研究方面與國外開展深入合作研究,並結合無線感測網路技術在大規模深空探測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作為方向帶頭人主要參與“近地空間環境和信息協同創新中心”和“遙感與空間技術”院士工作站的相關工作;同時,作為學科帶頭人建設了南昌大學高性能計算機集群平台,負責整個平台的運行維護和校內服務。以此為基礎,與浪潮集團合作成立了南昌大學-浪潮集團聯合共建高性能計算中心,為校內信息工程學院、理工學科提供所需計算資源,同時對信息工程學院的智慧型科學與技術一流學科的申報和未來學科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並對空天地一體化海量數據處理和空間數據可視化研究打下基礎;作為主要參與者,參與空間物理團隊學術帶頭人鄧曉華教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星載無線電電漿探測儀》項目的申報,獲批700萬元,並主要負責其中星載甚低頻主動探測功能的研發計畫。建設了星載儀器甚低頻磁性天線探測平台,以及軟體無線電電離層探測平台。
現已獲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地區項目1項和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6項,總計科研經費200餘萬元。發表SCI論文26篇,其中2018年在物理學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了KH不穩定性形成電子尺度渦旋導致次級磁島產生的論文,是江西省高校作為第一單位首次在該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是江西省的重大科研突破。

研究方向

內磁層輻射帶波粒相互作用和粒子加速機制研究、無線感測器網路部署最佳化及通信協定、CPU/GPU/MIC異構平台高性能計算、深度學習。

學術成果

科研項目資助:
1. 內磁層區域重要波動的非線性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項目負責人(在研中)。
2. 基於CASSINI衛星觀測的土星輻射帶粒子動力學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在研中)。
3. 地球輻射帶中哨聲模波驅動粒子加速的非線性特性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負責人(在研中)。
4. 地球輻射帶區域能量電子變化的衛星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項目負責人(在研中)。
5. 地球輻射帶能量電子特性:RBSP衛星觀測和數據分析研究,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6.. 土星輻射帶高能電子特性的衛星觀測研究,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已結題)。

發表論文

1. Zhong Z H, Tang Rongxin*(通訊), Zhou M, et al. Evidence for secondary flux rope generated by the electron Kelvin-Helmholtz instability in a magnetic reconnection diffusion region[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8, 120(7): 075101.
2. Zhong Z H, Zhou M, Huang S Y, Tang Rongxin*(通訊), et al. Observations of a Kinetic-scale Magnetic Hole in a Reconnection Diffusion Region[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Pages 6248-6257
3. Tang Rongxin*(通訊), Summers D. Dependence of Whistler Mode Chorus Wave Generation on the Maximum Linear Growth Rat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2019, 124(6): 4114-4124.
4. Tang Rongxin, Qian Xin and Yu Xiangyu. On virtual-force algorithms for coverage-optimal node deployment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s via the two dimensional Yukawa cryst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2019, 15(9): 1550147719864888.
5. Yu Zhiyong, Tang Rongxin*(通訊), Yuan Kai, et al. Investigation of Parameter Effects on Virtual-Spring-Force Algorithm for Wireless-Sensor-Network Applications[J]. Sensors, 2019, 19(14): 3082.
6. Tang Rongxin, Mao M, Yuan K, et al. A terahertz signal propagation model in hypersonic plasma sheath with different flight speed[J]. Physics of Plasmas, 2019,26(4): 043509.
7. Deng Xiaohua, Yu Zhiyong, Tang Rongxin*(通訊), et al. An Optimized Node Deployment Solution Based on a Virtual Spring Force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pplications[J]. Sensors, 2019, 19(8): 1817.
8. Tang Rongxin*(通訊), Chen Z, Liu Z,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hielding length on yukawa system crystallization in mobile sensor network appl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2016, 44(6): 1025-1031.
9. Tang Rongxin*(通訊), Nie C, Qian X, et al. Optimized node deployment algorithm and parameter investigation in a mobile sensor network for robotic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obotic Systems, 2015, 12(10): 152.
10.Tang Rongxin*(通訊), Summers D, Deng X. Effects of cold electron number density variation on whistler-mode wave growth[J]. Annales Geophysicae(09927689), 2014, 32(7).

會議報告

1.Rongxin Tang, Danny Summers, Xiaohua Deng (2014), 口頭報告, Further Study of Parameter Spaces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Whistler-mode Waves, AOGS 11th Annual Meeting, Sapporo, Japan, 2014
2.Rongxin Tang, DannySummers, Xiaohua Deng and Meng Zhou (2013), Linear and nonlinear growth ofmagnetospheric whistler-mode waves in the Earth's radiation belt, The 11thInternational School/Symposium for Space Science, Taiwan, China, July 2013.
3. Rongxin Tang, Danny Summers, and Xiaohua Deng(2012), 口頭報告, Linear and nonlinear growth ofmagnetospheric whistler-mode waves, 第八次全國空間天氣學討論會, Jinan, Shandong, China, July2011.
4.Rongxin Tang and Danny Summers (2011), 特邀口頭報告, 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at Saturn fromCassini observations, AGU Chapman conference on dynamics of the Earth’sradiation belts and inner magnetosphere, St. John’s, Canada, July2011.
5.Rongxin Tang and Danny Summers (2010),Energetic electron fluxes

榮譽獎項

1. 2015年作為指導教師,領隊參加2015 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獲得Prize of Excellence(卓越獎)。
2. 2016年作為指導教師,領隊參加2016 ASC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獲得Prize of Excellence(卓越獎)。

科研項目

1)伴磁場重聯的哨聲波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974195),63萬,2020-2023
2)內磁層區域重要波動的非線性特性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4144),68萬,2017-2020
3)基於CASSINI 衛星觀測的土星輻射帶粒子動力學過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64007),58萬元,2015-2018
4)地球輻射帶中哨聲模波驅動粒子加速的非線性特性研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133601120005),2013-2015
5)土星輻射帶高能電子特性的衛星觀測研究,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5萬元,2014-2015
6)地球輻射帶能量電子特性:RBSP衛星觀測和數據分析研究,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1309FSK),10萬元, 2013-2014
7)地球輻射帶區域能量電子變化的衛星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GJJ13050),2萬元,2013-2015
8)基於浪潮高性能異構集群空間數值模擬方法研究 浪潮集團橫向合作課題 ,9.8萬元 201706-201712
9)土星輻射帶中哨聲波非線性特徵演化的衛星觀測研究 澳門科技大學開放課題 ,7.8萬元 2018-20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