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時英

唐時英

明朝副都御使,字子才,號一相居士,雲南曲靖人,生於明弘治己未(公元1499年),天資聰慧,日誦千言。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舉,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中先榜進士,先後官至山西平陽縣知縣、戶部主事、右副都御使,其著名後代有唐繼堯等。

基本介紹

  • 本名:唐時英
  • 字號:字子才,號一相居士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雲南曲靖
  • 出生時間:1499年
  • 去世時間:1576年
  • 主要成就:巡撫陝西,抵禦北敵
墓碑正文,御祭文—《鹹豐·南寧縣誌》,墓志銘,個人作品,報恩寺—《鹹豐·南寧縣誌》,墓碑簡本,人物評價—青史留名的唐時英,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任山西平陽縣知縣,受命出任戶部主事,晉升為右副都御使,唐時英後代繼續輝煌,墓碑位置,

墓碑正文

公諱時英,字子才,號濟軒,別號一相居士。唐本帝堯舊都,丹朱祖受唐姓。明朝以前世次無考。高祖唐玄二以世爵武略將軍從湖南辰州辰谿縣、瀘溪縣一帶入雲南平彝衛,後居住曲靖北關。曾祖唐義、祖父唐洪均隱德不顯。父唐經誥封主事、母誥封太安人。公生於弘治己未(1499年)六月十二日,十餘歲能屬文治尚書,日誦千言。正德己卯(1519年)中舉,嘉靖己丑(1529年)中進士,授平陽知縣。始至,問民疾苦,惟賦稅不均大為民病。公銳意以履畝量田為己任,不辭怨謗,不避險艱,暴於烈日,面汗雨滴,歷六月而查清一縣之田腴瘠高下,冊呈大府,遂成不刊之典。縣有陂塘歲久淤淺,公度田典役,富無巧免,貧不獨勞,瀦蓄有則,啟閉有期。歲次大旱,果得水利,鄰縣所獲劣,百姓以公為神君焉。嘉靖乙未(1535年),授戶部主事,委理通倉,法度嚴明,秩然有理,深得軍民稱道。後催稅九江,俸薪自給,襟度肅然。己亥(1539年)晉員外郞督理銀庫,前任下錦衣獄,人為公危。而公始終擘畫如法,毫釐無差,大司農深器之。庚子(1540年)晉郞中。辛丑(1541年)拜直隸真定知府,時虜犯,公示以所應趨避,兵未動而虜遁去。庶務之來,立加裁決。出納錢穀,纖毫無爽,訟無留獄,案無滯牘,賦去其私,徭省其冗,在任三年,稱頌有佳。甲辰(1544年)晉貴州按察副使,丙午(1546年)遷貴州參政,辛亥(1551年)遷浙江按察使,壬子(1552年)遷山東布政使,癸丑(1553年)遷陝西左布政使。公為人介潔端莊,坦蕩和樂,臨事果斷善謀。嘉靖甲寅(1554年)秋,套虜擾境事急,上問計於眾宰,眾宰公推,遂晉副右都御史、巡撫陝西。公至,與四鎮監司同心協防,兵未發,而虜退矣。在職三年,邊鄙安然。戊午(1558年)夏,公歸故里,宦成名立。至家衣布茹淡,不聞塵事,滌除機心,容養淳淑。於是盡散所蓄,問助貧乏,無問遠近。建靖陽書院,以教化後世。又施刊刻三教經書十餘種,印數千本流布四方。修建東山寺,鑄造佛像,廣設莊嚴。增常住田園以資僧行,置義莊於陸良、路南,立義塾以宣仁孝,作糴糶倉以平米價。飯僧不可勝數。又遣人到杭州戒壇、峨眉伏牛作佛事,到雞足山重建銅瓦殿、大悲閣、修大路,雲南驛前造橋堤。甲子(1564年)發願長齋,不用童僕,泊然獨處一樓。萬曆丙子(1576年)三月二十五日午,沐浴後翛然謝世,眾親友方知公上年所書偈語“丙三二十五”之意,一年之前預知仙期。享年七十有八。
贊曰:
文韜武略,社稷棟樑;
壯志酬國,耄耋致邦;
善作俚邑,教化四方;
生卒玄定,德被榮昌。
華標正聯:曲靖劉雨村撰聯
吉地卜牛眼,看白石迥瀾,翠峰迭嶂,河山大壯風雲氣;
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啟後,雄武亢宗,勳業重輝日月光。
唐公時英撰聯:
寬一分民,受一分之賜;
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
楊慎為一相居題聯:
名耿千秋
三關設防,曾是中朝御史;
一時謝政,便為陸地聖賢。

御祭文—《鹹豐·南寧縣誌》

御祭唐時英文
萬曆七年,歲次己卯,三月丙午朔,十二日丁巳,皇帝遣雲南布政使司參政李良臣諭祭巡撫陝西督檫院右副都御使唐時英曰:“維爾蚤擅經術,蔚有才名,奮跡制科,筮官邑宰,歷郎署而出典郡,符躋臬司,而薦更方岳,靖共厥職,所至有聲。逮簡擢於撫台,俾保厘於全陝,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卻虜之威。尋指摘於人言,遂投閒於故里,官守竟昭於國是,清修益重於鄉評,頃報令終。夫復何憾?爰嘉往績,宜敘優恩,諭祭特頒,兆塋兼飭。惟冥靈之不昧,其祇服以時歆。”
——清代南寧縣方誌校注《鹹豐.南寧縣誌》卷九

墓志銘

巡撫陝西右副都御使唐公時英墓志銘
李元陽
公諱時英,字子才,濟軒其初號也,里居號一相居士。
先世湖北荊州公安縣吳家巷人。高祖玄二公以戎籍徙自辰瀘,遂世居曲靖之北關。曾祖義、妣楊,祖洪、妣鄭,皆隱德不顯。考經封主事,妣伍氏封太安人。生公甫十餘歲,能屬文,治《尚書》,日講誦千言。嘉靖己卯舉於鄉,己丑登羅洪先榜進士,授平陽縣知縣。始至問民疾苦,惟賦稅不均,大為民病。公銳意以履畝量田為己任,白於大府。大府曰:“此美政也。其如豪右何?”公曰:“天子以百里人之命畀,臣當盡己命以圖之。”於是不辭怨謗,不避險艱,暴於烈日中,面汗雨滴不以為勞,首尾六閱月而一縣之田腴瘠、高下,無不得其情矣。冊呈大府,深加讚嘆,遂成不刊之典。縣有陂塘歲久淤淺,公度田興役,富無巧免,貧不獨勞,瀦蓄有則,啟閉有期。明年大旱,果得水利,隣縣所獲劣於平陽,百姓以公為神君焉。
乙未授戶部主事,委理通倉,時新革內官,出給皆由主事。公與諸僚盟曰:“今日之事,同舟共濟時也;苟二三其德,狐鼠將乘吾之隙矣。”時內官方偵伺以中之,一年之內井然有條、秩然有理,官軍便之,竟無異議。通倉至今守其法而不移。
再委榷稅九江,俸薪自給,襟度蕭然。取前人雅語,揭之庭柱曰:“寬一分,民受一分之賜”“蚤一刻,舟行一刻之程”。以此自勗,常目在之。雖賓旅燕飲酬應紛然,終不以彼而妨此也。其考課,以公為戶曹最。
丁酉,皇子生,推恩得封父母及本身文林郎,妻張氏安人。己亥,晉員外郎,督理銀庫。前官下錦衣獄。人為公危,而公始終擘畫如法,雖毫釐無不詳且盡焉。大司農深器之。
庚子,晉郎中。辛丑,拜直隸真定知府。時虜犯井陘,真定屬邑也。先是總兵未稟方略,調度不前。公至,示以所應趨避,兵未動,而虜遂遁去。人謂公之先聲有以郤之。真定名雖為府,實則直隸之劇藩也。況地在要衝,政連畿甸,朝言於戶,暮傳於京。居是官者率多為飛語所中。公居之坦然,不執不隨;庶務之來,立加裁決;出納錢榖,纖毫無爽;訟無留獄,案無滯牘;賦去其私,徭省其冗。在任三年,凡膺十薦,神明之皈、水鏡之頌,兒童走卒莫不知之。公去三十餘載,人之稱之有如一日。
甲辰,晉貴州按察副使,便道省親。二親榮壽,喜不自勝,擬上疏乞休。二親勉之曰:“汝為憲臣,能忠於國,即克孝於家矣。豈有二道哉!”。公不敢違,乃之任。丙午,丁母憂,遷貴州參政。丁未,接父憂。服除,補河南。辛亥,遷浙江按察使。壬子,遷山東右布政。癸丑,遷陝西左布政。敭歷中外,輒著賢聲。公為人介潔端莊,坦夷樂易,及其臨事,破奸發伏,逆見隨決,如逢蒙之射、方朔之占,無一不中。君子愛之,小人畏之。甲寅秋,套虜烽警,致廑西顧。上問冢宰,須沉毅才略之臣為之。冢宰以公對。遂晉右副都御史、廵撫陜西。時公已久於其地,熟悉時事。謂諸監司曰:“虜不足患,患四鎮不協心耳。今宜先和四鎮。”遂飛檄馳書,要以必從,四鎮果來,虜遂退。聽公,於是一志防秋。他無所事,在位三載,邊鄙晏然。例應給由,會旱災、地震,不敢遽去。公退之暇,稍延儒士野老談玄講道。言官論其倦,不負其勞。許留京用,而公歸矣。
戊午夏,至家,衣布茹淡,散發不櫛,足不出外戶耳。不聞塵事,滌除機心,容養淳淑。方其在位,雖鞠躬盡瘁,不敢少懈。而以適為得,以足為至,固已幽結於林中,驟感於遐心,為日久矣。至此則宦成名立,陟彼高衢,緬懷千載,托契□游,以芬□為鴆毒,等富貴如桎梏。嘗曰:“諸葛武侯死之日,不使廩□餘粟,庫有餘財,我何人斯而不為古人也。”於是□□所蓄,周助貧乏,無問遠近。但有所,皆施。刻三教經書十餘種,摹印數千本流諸寺,鑄造佛像,廣設莊嚴,增各處行。又置義莊於六涼之路南堡,以資養濟;立義塾,以宣《仁孝聖母勸善書》以資化導;作糴糶倉,以平米價;飯僧不可數計。又遣人東至杭州戒壇,北至峨眉、伏牛,凡作佛事之處莫不行施。
隆慶壬申,余遘公於滇池。公謂余曰:“雞足、點蒼,吾鄉之名山也。夙昔夢寐,今老矣不能往矣。願為我作一二功德。”乃以金帛及絨紵、袈裟二箱見托,余固辭不得。因於雞足大頂重建銅瓦殿一院,猢孫梯上特建大悲閣一所,定西嶺開大路雲南驛前作橋堤,餘錢以之飯僧,袈裟徧施大眾。圓滿之日,修齋以懺。昔柳柳州與馮刺史同修永興寺之淨土院,預結無生之交,門堂廊廡繪繢像、貌繒葢幢幡,極其嚴備。又以《天台十疑論》書於墻宇,俾觀者起信。公與余今日之事,葢髣髴焉。他日執手清都,始知有生是夢也。
公自退藏以來,潛心理性,深以伐善施勞為恥,家庭之間、門生子弟在侍,絕不談居官時事。故一旦捐館,勳勞事業無得而稱述焉。自甲子歲發願長齋,絕不御酒炙,泊然獨處一樓,不用僮僕。以賜金制供佛之器。有夜偷兒入樓□□,見公凝然端坐。偷兒惶懼叩首,公曰:“勿忙,但取去□□。”雲不敢盡取。公曰:“汝盡取,即吾施捨。仍從□□□□路,勿使家人驚覺。”後此盜事犯,公以書抵官乞勿治,以全己施捨之願。其解職大率類此。公嘗裁定家祭儀文,召宗族子弟五十人給祭衣巾履,使立祠下陪獻。
萬曆乙亥春,命子熙載具棺槨衣衾,擇葬地。乃為祭槨文,有“丙三二十五”之語,不知其所謂也。明年三月二十二日,公不食,但飲水,子孫泣勸,不聽。二十五日侵晨,索紙書偈巳。命召姻戚門生鹹至,勉以忠孝大義。頃之曰:“入此門路多年,今果得其受用。生死關頭,去來無住。今日之午,吾當逝矣。”乃沐浴更衣,禁勿悲泣。忽風雨晦冥,雲擁一白龍升天,眾皆仰瞻,而公逝矣。乙亥留僧之語,一年之前預知死期,雖古之善知識不過也。公生弘治乙未六月十二日,卒於萬曆丙子三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八。
銘曰:生死去來,日月盈虧。耿光不磨,於公見之。初試百里,堅貞如砥;孤煢有賴,聲名大起。入屬大農,介潔敬恭。司倉司鈔,懋著嘉庸。及佩郡印,克□以信。詖誕盈庭,卒白其訊。更臬典藩,南北其轅。所至輒効,聞望日尊。關中開府,條貫率古,不作聰明,居然卻虜。平其狴犴,均其庾□,烽火不警,方叔召虎,矢服弓□,不兵而武,言者靡□,謂公厭苦。帝曰碩膚,乃留內補。公志退藏,竟□□上。嗷嗷待哺,孰為之主。公廩有粟,鰥孤是乳。皤皤氈毸,孰憐其窶。公篋有□,□□是怙。西方聖人,贊出尼父。彼昏不知,甘為聾瞽。□□還原,孔釋所取。不御羶腥,物吾為與。何能忍心,刀□網罟。鶴骨松身,瓊瑤肺腑。翛然謝世,時日當午。乘彼白龍,上升玄圃。得道之徵,千人共覩。遺蛻山藏,□□不腐。
(李元陽(1497年-1580年),字仁甫,號中溪,白族,雲南太和(今大理市)人。嘉靖五年(1526年),考中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江陰縣令、戶部主事、監察御史、荊州知府,政聲卓著。)

個人作品

靖 陽 書 院 記
陝西巡撫 唐時英邑人
修道名堂,何堂也?靖陽書院之堂也。書院何始乎?望山子教人,以誠明之學經始之,未之前聞也。夫道本無修,云何修道也?孔子曰:“修道以仁”子思曰:“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以君子修之吉,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自明而誠,成功一也。
我思古人,師於圖書,列為卦疇,為典謨訓誓,為三禮六經,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繼絕學,教萬世無窮。譬如,天地無不覆載,四時行而百物生。苟非仁,乾坤或幾乎息矣!觀天地,則知聖人也,根心之學,肫肫天理,無一息之停,無一毫之動,以人者間焉。故曰:“仁,人心也,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生生之謂易也,沖漠無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具,感而遂通天地之故,聲教訖於四海,彝倫攸敘,施及蠻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地平天成,山川鬼神,亦莫不寧。鳥獸魚鱉、草木昆蟲,各正性命,並育而不相害,非天下之至仁,孰能與於斯?若一夫不獲,一勿失所。是吾浩然之體,一息停機,一息不仁也,又安得為全人而誠身?誠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反身而誠,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全而歸之,物我無二,是謂樂天修道之功,於斯為至。然聖人,天地所不能盡者,何哉?難言之言,不傳之傳,操無能之心,自至乎能也!中庸不可能也,能者從之,是也。故不患位育之未能,而患中和之未致。中也者,和也;致,至也,如行者之至家也,如冬、夏二至也。
做《書》者,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終篇此其微旨哉!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所以求至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一日歸仁,心境虛明,宇宙影現,洞然八荒,皆在我闥,無不盡性之人,無不盡性之物,以麟趾而觀一切,有情皆然也。以嵩呼而觀一切,無情皆然也,而況於人乎?而況於天地乎?何也?仁體,本如是也;道體,本不可須臾離也;中體,本無時而不中也,本無體而不體也,本無能而無不能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也。真元之會,天淵之間,淵淵浩浩,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妙萬物,非聞見之知也。
故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先儒謂:乾之六位,自古自今,隨在隨足,但人不明終始,自見其不成。然則原始要終,不以聞見牯其心,當見六位時成矣。心和、氣和、形和,合太和而言之道也。所謂“位育者”非耶!可以默成,不可以言信,可以直養,不可以義襲,洗心藏密,精義入神,梅芳於寒,蠖信於屈,有以夫?所以約博濟而歸之已也!盡已而天下之能事畢矣。非天下之至誠,孰能與此?
觀聖人則知天也,先天而天弗違,其所謂“天發道,乾統天者”乎!觀天觀聖人,則知人也,是知盡性踐形之為大。而人自小之,終身由之,而不知者眾也。悲乎!望山子畏天命而悲人窮,浚誠源而達仁脈。舉茲曠世之典,諸士子由是見天人之際,相以詠聖涯,登道岸而問津焉。
余固同舟者,喜而前導,記於石。
(清代南寧縣方誌校註:《鹹豐.南寧縣誌》)
晉陽系譜
朝忠殿文世國陽
元宗守繼紹書香
統緒興隆傳奕葉
孝廉信義立家邦
唐氏家訓
耕讀博識 忠孝禮義
智信崇善 尚儉忌侈
教養方略 感恩家齊
勤廉有規 仁厚濟世

報恩寺—《鹹豐·南寧縣誌》

清代南寧縣方誌校注
鹹豐《南寧縣誌》
報恩寺,在城東關外,一名東山寺,築郡城時所建。明萬曆二年,邑人唐時英重修,建吟嘯樓,置巨鐘於上。故老雲,地近東海子,每夏秋之交,恆苦水患,夫鐘金也。金為水母,母鳴則子戀。自建樓置鐘,而水患頓息。內有輪藏及藏經樓。本朝康熙十一年,僧道瑞重修,更建大悲閣,舊習儀於此。寺右偏為一相居士像祠,時英塑像猶存。

墓碑簡本

公諱時英,字子才,號濟軒,別號一相居士。唐本帝堯舊都,丹朱祖受唐姓。明朝以前世次無考。高祖唐玄二以世爵武略將軍從湘辰州入滇平彝衛,後居曲靖北關。曾祖唐義、祖父唐洪均隱德不顯。父唐經誥封主事、母誥封太安人。公生於弘治乙未六月十二日,十餘歲能屬文治尚書,日誦千言。正德己卯中舉,嘉靖己丑中進士,授平陽知縣。始至,問民疾苦,惟賦稅不均大為民病。公銳意以履畝量田為己任,不辭怨謗,不避險艱,暴於烈日,面汗雨滴,歷六月而查清一縣之田腴瘠高下,冊呈大府,遂成不刊之典。縣有陂塘歲久淤淺,公度田典役,富無巧免,貧不獨勞,瀦蓄有則,啟閉有期。歲次大旱,果得水利,鄰縣所獲劣,百姓以公為神君焉。嘉靖乙未,授戶部主事,委理通倉,法度嚴明,秩然有理,深得軍民稱道。後催稅九江,俸薪自給,襟度肅然。己亥晉員外郞督理銀庫,擘畫如法,毫釐無差,大司農深器之。庚子晉郞中。辛丑拜直隸真定知府,時虜犯,公示以所應趨避,兵未動而虜遁去。庶務之來,立加裁決。出納錢穀,纖毫無爽,訟無留獄,案無滯牘,賦去其私,徭省其冗,在任三年,稱頌有佳。甲辰晉貴州按察副使,丙午遷貴州參政,辛亥遷浙江按察使,壬子遷山東布政使,癸丑遷陝西左布政使。公為人介潔端莊,坦蕩和樂,臨事果斷善謀。嘉靖甲寅秋,套虜擾境事急,上問計於眾宰,眾宰公推,遂晉副右都御史、巡撫陝西。公至,與四鎮監司同心協防,兵未發,而虜退矣。在職三年,邊鄙安然。戊午夏,公歸故里,宦成名立。至家衣布茹淡,不聞塵事,滌除機心,容養淳淑。於是盡散所蓄,問助貧乏,無問遠近。建靖陽書院,以教化後世。刊刻經書,流布四方。修建東山寺,廣設莊嚴。置義莊於陸良、路南,立義塾以宣仁孝,作糴糶倉以平米價。飯僧不可勝數。於雞足山重建銅瓦殿、大悲閣、修大路,雲南驛前造橋堤。甲子歲發願長齋,泊然獨處一樓。萬曆丙子三月二十五日午,沐浴後翛然謝世,眾親友方知公上年所書偈語“丙三二十五”之意,一年之前預知仙期。享年七十有八。
贊曰:
文韜武略,社稷棟樑;
壯志酬國,耄耋致邦;
善作俚邑,教化四方;
生卒玄定,德被榮昌。

人物評價—青史留名的唐時英

青史留名的唐時英
彭竹兵
有明一代,曲靖人唐時英青史留名,流芳後世。
焦竑的《國朝獻征錄》有《廵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濟軒唐公時英墓志銘》一文。焦竑(1540年-1620年),著名學者、狀元,是明代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考據學家,著有《國朝獻征錄》等。
清代任中宜纂輯的《平彝縣誌》有《明唐時英墓志銘》一文;毛玉成等纂修的《南寧縣誌》(今麒麟區清代叫做南寧縣)有《副都御史陝西廵撫唐公墓表》一文。
《廵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濟軒唐公時英墓志銘》、《明唐時英墓志銘》、《副都御史陝西廵撫唐公墓表》的作者是雲南歷史文化名人李元陽。李元陽(1497年-1580年),字仁甫,號中溪,白族,雲南太和(今大理市)人。嘉靖五年(1526年),考中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江陰縣令、戶部主事、監察御史、荊州知府,政聲卓著。因識張居正於童試,在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後與其也有書信往來。著有《心性圖說》、《艷雪台詩》、《中溪漫稿》等。
筆者研究發現,上述三篇墓志銘,由於時代久遠,流傳中文字互有出入。其中《廵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濟軒唐公時英墓志銘》雖然有闕文(即“□□”),但是全文篇幅長,符合李元陽原作全貌。而清代曲靖方誌中收錄的兩篇就少了許多文字,可能當初是根據踏勘獲得的碑文整理的,只不過由於存世時間長,加之人為破壞、風雨侵蝕等影響,碑文要么字跡模糊,要么原文脫落。到了清代,要避康熙的諱,墓志銘中的“玄”寫成“元”,如《副都御史陝西廵撫唐公墓表》就有“公退之暇,稍延儒士、野老談元講道”,“談元講道”原為“談玄講道”(避諱等造成的文字差異要注意,否則會影響正確解讀原文)。綜合分析,唐時英的家世、生平事跡等大致如下。
唐時英,生於弘治己未(公元1499年)六月十二日,卒於萬曆丙子(1576年)三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八(註:兩頭算78歲)。字子才,號濟軒,又號一相居士。歷任平陽縣令,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真定知府,貴州按察副使、貴州參政,河南參政,浙江按察使,山東右布政,陝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陝西廵撫。
唐時英的祖先乃湖南人。高祖唐玄二以軍籍從湖南辰州辰谿縣、瀘溪縣一帶遷入雲南平彝衛,後居住於曲靖城北關一帶。曾祖唐義,曾祖母楊氏,祖父唐洪、祖母鄭氏都“隱德不顯”。父親唐經被封為主事,母親伍氏被封為太安人。
唐時英十多歲,就能寫文章,研習《尚書》,每天可以背誦千字。正德己卯(1519年)中舉,嘉靖己丑(1529年)考中羅洪先榜進士(該科狀元為羅洪先)。他為人正直,平易近人,敢於擔當,為官多年,所到之處均有賢聲。
唐時英任浙江平陽縣知縣,開始朝野有聲。下車伊始,他了解到賦稅不均是老百姓的第一苦難,於是向上司報告,準備在全縣清查田地實有面積和土地肥力情況。上司說:“這雖然是惠政,但是你將如何對待那些豪門望族呢?”他回答道:“皇帝以一縣的老百姓託付給我,自己應當盡心效命。”古時,一縣大約百里左右,所以縣令也叫百里侯。他不害怕別人的誹謗和怨恨,不迴避困難和矛盾,丈量田地時在烈日下暴曬,揮汗如雨,不以為勞。前後用了六個月,就把全縣田地的面積、肥瘦好壞等調查得一清二楚,並據實造冊上報和作為以後徵收賦稅的依據。此事得到上司的讚賞。此外,他還興修水利。平陽縣有陂塘(池塘),年久淤積變淺,他按照受益田畝的多寡來安排出工出力,做到既不私免富戶義務,也不單獨讓窮人辛勞,蓄水、放水都有嚴格規定,照章辦事。第二年大旱,池塘蓄水發揮作用,大獲豐收,而鄰縣的收成卻很差。為此,老百姓把他看成活神仙。
嘉靖乙未(1535年),唐時英任戶部主事,被委託管理通州倉庫。通倉是明清以來朝廷設在通州城一帶的國家儲糧倉庫的總稱,倉糧一般供應京師內外的皇室、官府、軍隊等。明代在通州先後建有東、中、西、南倉,後來東倉併入中倉。明朝嘉靖以前內官(太監)控制通倉倉務,勒索、貪污、偷盜倉米等事層出不窮。前任內官剛被罷免,通倉糧食進出一般由戶部主事管理,唐時英臨危受命,他跟同僚說:“今天的事,大家要同舟共濟。如果我們不團結,那些貪婪邪惡的小人就會乘機滋事。”當時,內官暗中窺伺,試圖中傷他。可是,一年內通倉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官員、軍隊用糧十分便利,上下左右竟然沒有什麼異議。通倉後來堅守唐時英的做法而不更改。他後來到九江徵稅,除了薪水之外,分文不取,胸襟與氣度十分灑脫。他把前人的警句刻在庭柱上:“寬一分,民受一分之賜;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以此自勵,勤政廉政。任期考核,他在同僚中屬於上等。
嘉靖丁酉(1537年),皇太子誕生,皇上封贈臣屬,唐時英封為文林郎,妻張氏封為安人,父母也受封(父為主事,母為太安人)。嘉靖己亥(1539年),晉升員外郎,監督管理銀庫。前任下錦衣獄,大家十分擔心他的這份新差事,可是他做事有謀略講章法,銀兩的收支具體到一分一厘也十分清楚。戶部尚書十分器重他。嘉靖庚子(1540年),唐時英晉升為郎中(相當於現在的司長)。
嘉靖辛丑(1541年),唐時英任直隸真定知府。韃虜侵犯真定府的屬縣井陘縣。剛開始,總兵沒有報告驅敵方略,又不聽調度,裹足不前。唐時英一到,就告訴要如何趨利避害,兵未發而韃虜早已逃避了。人們都說他過去的聲望,足以退敵。真定雖然為府,卻是直隸(今河北)的重鎮。況且地在要衝,真定的政事連著京城,官員早上在屋裡說什麼,傍晚就會傳遍京城。以前在此為官者,大多為流言蜚語所中傷而離職。唐時英坦然處之,既不固執,也不隨便,一有公事,馬上辦理,錢財糧食的收支一丁點兒也不會出錯,監獄裡沒有等待審理的犯人,辦公桌上沒有積壓的檔案,賦稅也去掉先前額外私加的部分,徭役革除過去多餘重複的攤派。他在任三年,明哲如神,明察秋毫,十次被推薦,享有“神明之皈”或“水鏡之頌”,連兒童、走卒都知道這些事。他離開真定三十多年,老百姓對他還讚賞不已,有如其在任之時。
嘉靖甲辰(1544年),唐時英晉升為貴州按察司副使。他順路回家看望父母,看到二老健康幸福,非常高興。父母勉勵他說:“你作為憲臣(即按察司副使),忠於國家,就是盡孝了。難道還有其他道理?”但是,父母年紀大了,他準備向皇上遞交奏章要辭去官職回家孝養雙親,父母不答應。父母之命不可違,他於是只得赴任。嘉靖丙午(1546年),遭逢母親喪事,升為貴州參政。嘉靖丁未(1547年),又接到父親病逝的訊息,回家守喪。守喪期滿,補河南參政。嘉靖辛亥(1551年),任浙江按察使。嘉靖壬子(1552年),任山東右布政。嘉靖癸丑(1553年),任陝西左布政。他為官所到之處,均留下好的名聲。
唐時英耿介高潔、端正莊重,為人坦率,和樂平易。及其治理政事,敢於揭露隱藏的壞人,對事情有預見,善於決斷,猶如逢蒙射箭、東方朔占卜一樣,沒有不射中或占卜出來的。由此,正人君子敬重他,陰險小人害怕他。
嘉靖甲寅(1554年)秋,套虜(指入居河套的韃靼、瓦剌部)騷擾邊境,戰事緊急,引起皇上注意。皇上問吏部尚書:“處理好套虜犯邊這件事,需要一個深沉寧靜、具有才能和謀略的大臣才行。”吏部尚書推薦了唐時英,並得到皇帝批准。於是,唐時英晉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當時他就在陝西,熟悉當地的情況。他對按察使、布政使等說:“套虜不值得擔心,只擔心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等陝西四鎮不團結一心。現在要讓四鎮合為一體,一致對外抗虜。”於是下達緊急公文快速送往各鎮,要求他們必須從命,四鎮總兵官果然依命前來。套虜只得悻悻而退。四鎮總兵聽從唐時英的調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防秋”(指當時西北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而明王朝在邊境上駐紮軍隊特加警衛,調兵防守);除此之外,別無它事。任職三年,邊境安寧,按照慣例三年考核應該“給由”(即要提交其個人履歷、三年履職的情況等材料,參加考核才“給由”),然而考核時正值旱災、地震,唐時英不敢倉促離職到京述職,也就相當於沒有參加三年才進行一次的考核。加之他平時利用政事之暇,聘請一些讀書人、村野老人談論宗教義理、講習經典等著作。為此,諫官(指科道官之類,明代的科道官可以“以小制大”、“以卑制尊”)彈劾他倦於政事,而皇上也沒有忘記他的功勞,準許他留京聽用。當時的官場風氣是高官以被諫官彈劾為恥,遇有彈劾,往往辭職走人,所以唐時英也就辭官歸里了。
嘉靖戊午(1558年)夏天,唐時英回到老家。到家後穿著粗布衣服,吃著清淡的蔬食,披散著頭髮也不梳頭,足不出大門,耳不聽塵俗之事。積極清除機巧功利之心,旨在蓄養仁厚善良之心。當他在位時,鞠躬盡瘁,不敢稍有懈怠,“凡物莫不以適為得以足為至”(即隨意所適、悠閒自得,心滿意足),固然早已幽結於林中,驟然感悟而有避世隱居之心,歸隱之志由來已久。此前,他官居高位,聲名顯赫,登上權力高峰;如今,緬懷歷史,可以像前賢一樣彼此信賴投合而獨游,以榮耀顯達為鴆毒,視富貴為桎梏。致仕後他曾經說:“諸葛亮死之日,不使家中倉里有餘糧,庫中有餘財。我乃平凡之人,為什麼不向他學習呢?”於是傾其平生積蓄,賑濟貧民,不管近處的還是遠道而來的,只要有求於己,總是樂於施捨或救濟他們。
唐時英曾經出資刻印儒、釋、道三教經書十多種、數千本流傳散布於曲靖各處,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發展和教化向上向善。又捐資在許多寺廟鑄造佛像,修葺廟宇,讓善男信女們修行禮佛有一個去處;又在陸良州的路南堡設立義莊,供養周濟窮人;積極設立義學,讓入學者誦讀《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以資教化開導;設立糴糶倉(相當於常平倉),以平抑米價。向和尚等出家人布施糧食更是難以數計。曾經派人東至杭州戒壇寺,北到四川峨眉山、河南伏牛山一帶,凡是作佛事的地方,無不一一布施。
隆慶壬申((1572年),李元陽在昆明遇到唐時英。唐時英對李元陽說:“雞足山、點蒼山,是雲南的名山。自己過去夢寐以求,如今年老體衰,不能去遊覽。但是我要為它們做一點功德。”於是,唐時英拿了兩箱錢物及袈裟交給李元陽,委託他代為完成布施等功德之事。李元陽無法推辭,只得受託。李元陽用此錢物在雞足山山頂重建了一座銅瓦殿,在山頂猢猻梯上建一座大悲閣;當定西嶺驛道開闢大路時,在雲南驛前修橋建堤。其餘的錢物用作寺廟僧人的一伙食費,袈裟分給僧眾。布施等功德做完之時,就會集僧人供齋食、作法事,懺悔禮拜。過去柳宗元與馮刺史同修柳州龍興寺的淨土院,預結無生之交,門堂廊廡繪有大士畫像,用繒蓋著幢幡,極其莊嚴。柳宗元又把《天台十疑論》書寫在牆壁上,讓人看到後能夠油然而生佛國正法之心。唐時英與李元陽之間的這些事情,就有點像柳宗元修柳州龍興寺淨土院的事情。李元陽認為,將來他與唐時英在天堂相會,定會感慨人生如夢,幻化無窮。
唐時英辭官以來,專心涵養性情,以誇耀自己的長處、表白自己的功勞為恥。居家時,學生及子侄侍立一旁,他絕不談論自己做官時的事情,所以一旦病逝,其平生功勳、文章、才能等外人無法獲知並加以稱揚述說。他自萬曆甲戌(1574年)立誓素齋,絕不喝酒吃肉,恬然獨處一樓,也不要僕役服侍。並將皇上賞賜的金銀製成供佛的器物。有一天夜裡,一個小偷潛入樓中,只見唐時英安然端正地坐著。小偷十分驚慌,磕頭謝罪。他卻說:“你不要忙著離去,想要什麼儘管拿去。”小偷說:“想要的東西很多,但不敢全部拿走”。他說:“你要什麼儘管拿走,算是我施捨你的。”他還叮囑小偷從院子的大門離去,不要從原路返回,切勿讓自己的家人發現。後來這個小偷因為盜竊被官府捉拿歸案,唐時英寫信給官府,要求不要治其罪,以成全自己的施捨之意。他解職後,樂於施捨,慈悲為懷,經常寬宥別人之過和成人之美,好多事情與此差不多。唐時英曾經擬定祭祀祖先的禮儀形式,召集宗族子弟五十人,每人發給祭祀用的衣服、頭巾和鞋子,穿戴整齊,肅立祠堂中陪同祭獻。
萬曆乙亥(1575年)春天,唐時英命令兒子熙載準備棺槨、裝殮用的衣服與單被,選擇墓地,還親自寫了祭文。祭文中有“丙三二十五”之語,當時家人不知它的含義是什麼。第二年(即萬曆丙子年--1576年)三月二十二日,唐時英不進食,只飲水而已。兒孫們哭著勸他進食,他不聽。三月二十五日天快亮時,他要紙寫完偈語,就叫家人趕快召集親戚朋友,連姻親、門生都全部到齊。眾人一到,他勉勵他們要各安本分,恪守忠孝大義。過了一會兒,他說:“我多年吃齋念佛,今天果然獲益。生死之際,來去自由,隨緣而起,無生無滅。今天中午,我就會去世。”他於是沐浴更衣,叮囑家人不要哭泣。時值中午,忽然風雨交加,天地昏暗,只見一片雲彩簇擁一條白龍升入空中,眾人慌忙舉頭凝視。就在此時,唐時英溘然長逝。他乙亥年留下善後的話,死前一年能夠預知死期。即使古代那些睿哲之人,也不過如此。  萬曆丙子(1576年)三月二十五日,唐時英病逝。
李元陽為唐時英寫了墓志銘。李元陽在墓志銘里記敘了唐時英的家世、科甲、生平事跡等,其中的“銘”為韻文。銘曰:“生死去來,日月盈虧。耿光不磨,於公見之。初試百里,堅貞如砥;孤煢有賴,聲名大起。入屬大農,介潔敬恭;司倉司鈔,懋著嘉庸。及佩郡印,克虜以信;詖誕盈庭,卒白其訊。更臬典藩,南北其轅;所至輒效,聞望日尊。關中開府,條貫率古;不作聰明,居然卻虜。平其狴犴,均其庾廩;烽火不警,方叔召虎。矢服弓□(註:□表示闕文,下同),不兵而武。言者靡辯,謂公厭苦。帝曰碩膚,乃留內補。公志退藏,竟□□上。嗷嗷待哺,孰為主之。公廩有粟,鰥孤是乳;皤皤毰毸,孰憐其窶。公篋有□,□□是怙。西方聖人,贊出尼父。彼昏不知,甘為聾瞽。□□還原,孔釋所取,不御膻腥;物為吾與,何能忍心,刀□網罟。鶴骨松身,瓊瑤肺腑。翛然謝世,時日當午。乘彼白龍,上升玄圃。得道之徵,千人共睹。遺蛻山藏,□□不腐。”耿光:光明、光輝、光榮。百里:即百里侯,指縣令。孤煢:孤獨,無依無靠。大農:指大司農,即戶部尚書。介潔:耿介高潔。敬恭:恭敬奉事或敬慎處事。司倉:即管理通倉。司鈔:即管理銀庫。嘉庸:嘉績。詖誕:指偏頗或荒誕不經的流言蜚語。聞望:聲望;名望。開府:指唐時英在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任上,可以成立府署,選置僚屬,乃一方大吏。條貫:條例。率古:因襲古代。狴犴:牢獄。庾廩:糧倉,借指田賦。方叔:周宣王時的賢臣。召虎:也叫召穆公。周宣王時,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領兵出征,平定淮夷。矢服:即“矢箙”,箭袋。言者:指諫官。靡辯:雄辯。厭苦:厭煩,以之為苦事。碩膚:此指德高望重之人。內補:留京補用。退藏:指辭官引退,藏身不用。鰥孤:泛指沒有勞動能力而獨居無依靠的人。皤皤:白髮蒼蒼,形容年老。毰毸:(頭髮)披拂的樣子。西方聖人:指佛陀。尼父:對孔子的尊稱。聾瞽:比喻欺騙、蒙蔽。孔釋:儒家與佛教的並稱。不御:不食用。膻腥:葷腥。網罟:指法網。翛然:無拘無束或超脫的樣子。玄圃:傳說中崑崙山頂的神仙居處,中有奇花異石。玄,通“懸”。上升玄圃:指唐時英仙逝。
不知何故,《南寧縣誌》、《平彝縣誌》中《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濟軒唐公時英墓志銘》一文缺少“銘”。自古墓志銘一般由“志”與“銘”兩部分組成,“銘”用韻文統括全篇,是對死者的讚揚、悼念或安慰之詞,與“志”一脈相承,既簡潔明了又畫龍點晴。唐時英墓志銘的“銘”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如“物為吾與,何能忍心,刀□網罟”是講唐時英與小偷的故事。
封建社會,高官去世,朝廷一般都會派人前去祭奠,以示恩寵。唐時英的訃聞傳到北京,直到萬曆七年(1579年),萬曆皇帝才命令雲南參政李良臣(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第三甲進士,貴州普安衛軍籍,萬曆五年由甘肅行太僕寺卿升為雲南左參政)前來曲靖諭祭。《御祭唐時英》有:“萬曆七年歲次己卯,三月丙午越十二日丁巳,皇帝遣雲南布政使司參政李良臣,諭祭巡撫陝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唐時英。曰:‘維爾早擅經術,蔚有才名。奮跡制科,筮官邑宰,歷郎署而出典郡符,躋臬司而薦更方岳,靖共厥職,所至有聲。逮簡擢於撫台,俾保厘於全陝。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卻虜之威。尋指摘於人言,遂投閒於故里。官守竟昭於國是,清修益重於鄉評。頃報令終,夫復何憾?爰嘉往績,宜敘優恩,諭祭特頒,兆塋兼飭。惟冥靈之不昧,其祗服以時歆。’”經術:經學。奮跡:奮起投身從事某種活動。制科:就是科舉,尤指進士科。筮官:即筮仕,指初出做官。邑宰:縣令。郎署:朝廷各部衙門司官以下的屬官,如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之類。郡符:郡太守的符璽,亦借指郡太守。臬司:指按察使一類官員。薦更:反覆經歷。方岳:指執政一方的重臣,如布政使、巡撫之類高官。靖共:即“靖恭”,恭謹地奉守。簡擢:選拔任用。撫台:巡撫。保厘:治理百姓,保護扶持使之安定。全陝:陝西,明朝時陝西的面積比現在大得多。三建:多次倡議。防秋:指當時西北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而明王朝在邊境上駐紮軍隊特加警衛,調兵防守。指摘:挑出錯誤,加以批評。投閒:置身於清閒境地。清修:操行潔美。鄉評:鄉里公眾的評論。令終:善終。優恩:厚恩。兆塋:即“兆域”,指墓地。冥靈:神話中的樹木名,借指唐時英的泉下之靈。不昧:不忘。時歆:指祭祀用的各種時鮮祭品。“其祗服以時歆”相當於“歆享”(神靈享受供物)。
唐時英官聲卓著、德行可嘉,退休後還為地方做了許多好事。其去世後,蓋棺論定,入祀曲靖鄉賢祠。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行,多少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都成了匆匆過客,有道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然而,唐時英卻並非如此,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今天,我們可以在明代相關史料中查到唐時英的事跡,他屬於那種心懷黎庶、功成身退、後裔蕃衍的幸運者,可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彌足珍貴!

人物生平

明朝副都御使唐時英。字子才,號一相居士。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北關街人,生於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唐時英天資聰慧,自幼開始接受傳統的儒學教育,他刻苦讀書,據說能日誦千言。街坊鄰居都誇他將來必定能成大器,做大事。唐時英果然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舉,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中先榜進士。
圖片圖片

主要成就

任山西平陽縣知縣

1529年,唐時英授山西平陽知縣。唐時英來到平陽後,查知地方上一些豪紳富戶巴結地方官吏,依仗權勢,隱瞞田畝,將田賦又轉嫁給貧苦農民,使廣大農民生活異常清苦。同時這些豪紳富戶又將肥田報為“瘠地”,以此偷漏賦稅,使國家收入日減。為此唐時英決心清丈田畝,查“瘠”改肥。此項措施雖然遭到了當地富戶豪紳的強烈反對和百般阻撓,但正不壓邪:“民病如此,不捨已何以為公!”正是唐時英這種一心為公的大無畏精神,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裡,使“一縣之田,腴瘠高下,無不得其情。”終於把全縣的田畝肥瘠查得一清二楚,並造冊入府,成了平陽縣的“不刊之典”。

受命出任戶部主事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唐時英受命出任戶部主事,委理通倉,主管戶部的財政收支。鑒於他的幾個前任均因乘職之便,營私舞弊而導致身敗名裂。唐時英上任後,首先開誠布公對大家說:“通倉之事,前車有鑒。今日之事,同舟共濟。否則,苟二三其德,狐鼠將乘吾之隙。”遂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和上下監督的有效辦法。一年之後,通倉之事,管理得井然有序,賬務清楚。“其年考課,公為戶曹最。”正是由於他辦通倉有功,廉潔有聲。於丁酉年晉封文林郎,授督理朝廷庫銀收支的要職。這個職事的前任,也曾因出入有差,被下錦衣獄,當時有不少人為他擔心,朋友們勸告他說:“此職危多,易犯人誹,公何不避之以求全也。“唐時英當然不是沒有考慮到這些,只是在他看來,自己身正不怕影斜,任何事都是要人去辦的,避而不從不就是“私我也”。自己只要“擘畫如法,雖毫釐無不詳且盡焉。何危之有!”再說,這是皇上委任的要職,皇上即這樣委任,必是信得過自己。就這樣,唐時英毅然赴任,他在職三年,秉公不私,做到了“毫百無不詳且盡”。最終使誹人者無可乘之隙,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稱譽。唐公庭柱上有對聯一副:“為一分民,受一分之賜;早一刻舟,行一刻之程。”這便是他一生做人為官的真實寫照,他以此為座右銘,時時警醒自己,所以雖應酬紛然,終不妨也。

晉升為右副都御使

嘉靖十三(公元1554年),陝西河套平原一帶的韃靼貴族舉兵侵犯北部邊境,嘉靖帝遂將當時任陝西布政使的唐時英晉升為右副都御使,巡撫陝西,前去抵禦。唐時英查知韃靼之所以侵犯邊境,主要是當時的陝西四鎮的官員各存私心,互不協力所致。他認為,只要四鎮協力,韃靼指日可以驅逐出去,於是他“飛檄馳書四鎮”,當四鎮官員到達後他明確指出四鎮官員各存私心之害,並說“韃靼不足患,患不協力”,首先解決了四鎮團結合作的問題,接著制定抵禦韃靼的戰略戰術,結果,唐時英一兵未發,韃靼貴族聞四鎮協力同心,遂不戰而退。唐時英在陝西三年,陝西全境人民安居樂業,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唐時英告老還鄉,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麒麟城。他生活儉樸,親善鄉里,為家鄉辦了許多好事,他捐資治理南盤江、修建史家閘,並建蓋了“堂局寬大,氣象萬千”的靖陽書院。為家鄉培養了不少登甲弟之才。直到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唐時英病故,享年83歲。訃聞傳到京都,明神宗皇帝即遣雲南布政使李雲良前來曲靖諭祭,神宗皇帝在《御祭唐時英》中稱道:“逮簡擢於撫台,俾保厘於全陝,三建防秋之策,克宣卻虜之威。所至有聲。”對唐時英一生評價是很高的。後世曾將他列為曲靖鄉賢之一。

唐時英後代繼續輝煌

唐繼堯,唐時英的後代,護國元勛、護國運動發起人、時任雲南軍政府都督的唐繼堯專程來到麻黃村,為先祖唐時英重修墓碑,並邀曲靖名士劉雨村為“華表”題聯一副:“吉地卜牛眼,看白石迥瀾,翠峰迭嶂,河山大壯風雲氣;嵩岳生申甫,想英文啟後,雄武亢宗,勳業重輝日月光。”
唐時英唐時英

墓碑位置

從曲靖市麒麟區城往西,走進建寧街道辦事處的麻黃村,老遠就可以看到一座氣勢迥然的墓碑,那就是人們稱之為“唐都堂”的唐時英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