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撫州景雲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銘

《唐撫州景雲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銘》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撫州景雲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元和十一年春,廬山東林寺僧道深、懷縱、如建、沖契、宗一、至柔、(闕一字)諸、智則、智明、雲皋、太易等凡二十輩,與白黑眾千餘人,俱實持故景雲大德宏公行狀一通,贄錢十萬,來詣潯陽府,請司馬白居易作先師碑,會有故不果。十二年夏,作石墳成,復來請,會有病不果。十三年冬,作石塔成,又來請,始從之。既而僧反山,眾反聚落,錢反施者(一作寺府),翌日而文就,明年而碑立,其詞云爾。
我聞竺乾古先生出世法法要有三,曰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慧生八萬四千法門。是三者迭為用,若次第言,則定為慧因,戒為定根。定根植則苗茂,慧因樹則果滿。無因求滿,猶夢果也;無根求茂,猶揠苗也。雖佛以一切種智攝三界,必先用戒;菩薩以六波羅蜜化四生,不能舍律。律之用可思量,不可思量。如來十弟子中,稱優波離善持律;波離滅,有南山大師得之;南山滅,有景雲大師得之。師諱上宏,姓饒氏,曾祖君雅,祖公悅,父和(一作知)恭,臨川南城人。童而有知故,生十五歲發出家心,始從舅氏剃落;壯而有立故,生二十五(一作二)歲立菩提願,從南嶽大圓大師受具戒;樂其所由生故,大曆中不去父母之邦,請隸於本州景雲寺;修道應無所住故,貞元初離我所,徙居洪州龍興寺說法;親近善知識故,與匡山法真、天台靈裕、荊門法裔暨興果神湊、建昌惠進五長老交遊;佛法屬王臣故,與姜相國公輔、顏太師真卿暨本道廉使楊君憑、韋君丹四君子友善;提振禁戒故,講《四分律》,而從善遠罪者無其數;隨順化緣故,坐甘露壇,而誓眾主盟者二十年;荷擔大事故,前後登方等、施屍羅者十有八會;救拔群生故,婆娑男女由我得度者萬五千七十二人;示生無常故,元和十年己亥遷化於東林精舍;示滅有所故,是月丙寅歸於南岡石墳。住世七十七歲,安居六十五夏。自生至滅,隨跡示教,行止語默,無非佛事。夫施於人也博,則反諸己也厚,故門人、鄉人報如不及。繇是藝松成林,琢石為塔,塔有碑,碑有銘。銘曰:
佛滅度後,檐匍香衰,醍醐味ㄤ。誰反是香,誰復是味,景雲大師。景雲之生,一匡(闕一字)芻,中興毗尼。景雲之滅,眾將安仰,法將疇依?昔景雲來,行道者隨,踐跡者歸。今景雲去,升堂者思,入室者悲。爐峰之西,虎溪之南,石塔巍巍。有記事者,以真實辭,書於塔碑。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